一、地域文化分析
古城民居文化,展現了明清時期我國北方城鎮居民生活文化,從側面也反映了晉商的興衰;古代寺廟文化,以晉中寺廟文化為主要內容,展現傳統寺廟的藝術特色;“山西民俗社火節”表現了晉中地區的民俗文化活動。除了這些以外,民間裝飾藝術、剪紙藝術、皮影藝術、面食文化等都有著獨特的魅力,它們共同構成了山西得天獨厚的民俗旅游資源。通過分析發現,山西的地域文化與其黃河大陸型地理環境相關,也與其以農耕經濟為主的家族制和宗法制社會結構相關。由此而形成了山西人以血緣關系為基礎,以家族為中心的古代倫理政治與倫理文化,形成了重土厚生的人文觀念、誠實守信的經營觀念,以及與游牧文化交互參融的文化特征。對品牌形象視覺識別符號設計而言,這些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元素。
二、標志設計分析
(一)圖形符號分析
旅游景點標志設計,是將旅游景點的理念由概念轉換為具有地域性特征的視覺形象,其形象應該是立體而統一地傳達給目標受眾。筆者以“三多堂博物館”為例,分別從其建筑特征、民俗文化、地域特點等方面挖掘標志設計所需要的符號元素。首先,從“三多堂”的建筑特征來看,其風格古樸、氣勢凝重、裝飾精美,是明清時期山西境內最具北方特色的深宅大院。其中最為突出表現的是以“多福、多壽、多子”為主題的建筑院落特征;其次,在裝飾紋樣方面,每一個院落中的木雕、磚雕、窗花等樣式無不與院落主題相統一,這些都集中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追求;最后,“三多堂”中的民間珍寶也是其他大院無法相比的,其容量堪稱晉商博物館。
關于“三多堂”中的“三多”的說法不一,筆者認為“福、壽、子”較為貼近原意,因為在“三多堂”院落中多處使用了石榴、葡萄等象征多子的裝飾元素,如通往閣樓的扶手上就有“百子石榴”的木雕裝飾,因此石榴和葡萄可以作為標志圖形中的一個元素。而“福”字與“壽”字的吉祥紋樣貫穿整個院落,并且筆者發現有一種“福”字的筆畫結構和古建筑特征極為相似,由此,將這兩個字的傳統圖形作為一個重要的設計符號元素。由于標志圖形難以承載所有的信息量,不可能把所有的信息全部展現出來,所以必須從眾多的元素中精簡、概括出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并進行巧妙的藝術加工,使最終的標志圖形符號既有代表性又有一定的藝術表現力。
(二)色彩符號分析
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色彩使用習慣,人們可以根據色彩符號來判斷其居住地所在,如苗族常使用“紅、白、黑、黃”進行服裝色彩搭配;廣西南丹瑤族的男子喜歡穿白色搭檔褲,也被人稱為“白褲瑤”;四川的羌族也有使用白色的習慣。山西在傳統服裝色彩使用方面,男子多使用樸實穩重的藍色、灰色、青色、黑色,而女子的服裝色彩變化較多,年少時期以鮮艷的紅色、粉色、綠色為主,隨著年齡的增大,也逐漸以使用較為沉穩的藍色、紫色、灰色為主。在建筑方面,山西建筑可以用“青磚灰瓦”來概括其色彩,與南方的青磚建筑有所不同的是,山西的特殊地理環境使建筑常年籠罩在一層黃土色當中。由此發現,色彩不僅豐富了生活,還可以折射出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關于民間對色彩的理解,可以通過“螺鈿鑲嵌大座鏡”(三多堂博物館藏品)上鑲嵌的“福祿壽”三星吉祥圖案來看。
由于螺鈿材質的特性,在不同角度觀看時,圖案會有不同的色彩變化,當看到“福星”圖案的色彩呈紅色時,象征著“福星高照”,當看到“祿星”圖案的色彩呈綠色時,象征著“心想事成”,當看到“壽星”圖案的色彩呈黃色時,則有著“延年益壽”的含義。由此可見,古代民間對色彩有著一定的認識和理解,這也是對現代標志色彩使用的啟示。在為三多堂博物館進行標志設計的時候,通過以上分析,可以整理出象征熱情與吉祥的紅色、從建筑和服裝中提煉出來的青灰色、黃土風情的土黃色以及有著民間吉祥寓意的黃、綠色等色系。可以說,合理的色彩定位是體現品牌形象面貌最直觀的反映,也是最先進入視覺感受的部分。一個標志中不可能將所有的色彩都包括,只能在色彩使用的框架內去尋找各自的內在差異,提煉出能代表各自地方性格特點的色彩,并結合設計學的理解與色彩傳達概念,合理地運用到標志的圖形符號設計中,最終的標志色彩是經過高度提練的一種視覺符號。
三、結語
當今旅游業的品牌化經營已是整個旅游行業快速發展的必然趨勢,山西的民俗文化旅游景點作為極具吸引力的旅游資源,在晉中大地上,如雨后春筍般被開發出來。這些民俗景點雖以晉商文化為中心,但在對外宣傳方面沒有形成差異化的品牌形象,致使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發展緩慢。筆者認為,完善民俗旅游景點的形象標志勢在必行,應在整體設計的同時突出個性和特色,成為具有山西民俗文化鮮明特色和具有競爭力的旅游產品。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旅游標志不僅提升其旅游地的形象,也是對地方文化保護的基本手段。突出體現山西民俗文化特征的設計,也是給旅游者形成明顯的品牌形象認知的前提,這樣將有助于品牌形象個性化和差異化傳播。
作者:楊敏 單位:太原理工大學陽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