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職教內容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職業教育的內容要嚴格做到專業設置的合理性和專業技術的先進性。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決定了職業教育具有職業特征,而這種職業特征必須是能服務于社會,培養能為社會創造價值的社會人,因而,學校專業的設置,必須受到社會的歡迎,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必須滿足人才市場的需求。如果專業設置不對路,培養的學生就無用武之地,也就很難解決學生就業問題,學校就沒有發展前途。如果培養的人才技術落后,不能夠適應先進生產力的發展,那么,學校培養的人才只能算是“次品”,這樣的“次品”也就很難為企業生產出優質的產品。作為應用性強的職業教育,應時時了解國內甚至國際高新技術的前沿信息,緊跟科技發展的步伐,讓學生了解掌握最新科學技術。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不斷涌現和開發,如果我們的教學還停留在讓學生掌握原始的專業技能和生產方式上,我們的教育將是滯后的,是有悖于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的,學生的職業能力也就無從談起。
2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教育理論告訴我們,“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我國在勞動力供給遠大于需求的總體形勢下,高級技工在人才市場嚴重短缺。中職教育不但要重視文化知識和專業理論的培養,傳授科學嚴謹的理論知識,同時,更應加強專業技能的訓練,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把獲取的理論知識變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際問題的解決有它的隨機性,沒有固定的條條框框,只有在實際操作中,不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獲取經驗,提高能力。學生通過獨立完成一項技能訓練,有了成功的體驗,就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專業理論的學習往往是枯燥的,因而,學生的學習較被動,而在老師指導下進行技能訓練,實質是一種靈活的、開放的教學方式,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直觀教學,避免了課堂教學的死板和“步調一致”,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學生沒有心理壓力,在輕松愉悅的氛圍里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將更有利于老師因材施教,更有利于挖掘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專業技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力的培養首先從培養興趣開始。
3愛崗敬業,培養創業能力
愛崗才會敬業,敬業才可能創業。愛崗敬業是每一個從業人員必備的基本素質,它體現一個人的工作作風,面對相對過剩的勞動力市場,作為一個社會人,怎樣才能在嚴峻的就業空間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除了掌握專業技能外,還必須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質,只有滿腔熱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具有嚴密的紀律性和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才能擁有和守住崗位。如果有了崗位卻馬馬虎虎,缺乏責任心,即使今天在崗,明天也有可能下崗。任何一個企業老板都希望他的員工踏實肯干。所以,為社會培養勞動力的中職教育,應教育學生熱愛本職工作,關心企業利益,不怕吃苦,誠實守信,樹立以企業的興旺為己榮的觀念。中國已加入WTO,標志著我國進入知識經濟的全球化,職業崗位的國際化和職業技術的智能化。隨著大量的外企涌入中國,國際合作更為密切,就業者的機會越來越多,職業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就業門路越來越廣,但同時,自動化進程速度越來越快,產品開發的周期越來越短,意味著職業崗位的變換加劇,職業學校尤其是中職學校畢業的學生,不可能人人都能順利地找到理想的崗位,這樣,我們的中職教育,就要加強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教給學生能為自己創造就業環境的本領。學會創業的基礎一是獨立、自信,二是膽識、創新。具有獨立的人格和自信心,堅韌的意志力和創新思維,才會抓住機遇,取得成功。“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不竭的動力。”十年前,江西青年黃長生,在給父親掃墓時,意外發現12只野雞蛋,他便突發奇想要將它孵出小雞來掙錢,別人都認為他異想天開,可他硬是蛋孵雞,雞生蛋,從12只野雞蛋起家,將自己“孵”成了個百萬富翁。如果他沒有想別人所不敢想的思維,做別人所不敢做的膽識,那12只野雞蛋絕不會打造出一個百萬富翁。
4團結協作,培養合作精神
每個人都不可能孤立地工作和生活,企業生產任務的完成、規模的壯大、技術的革新、新產品的開發,都需要團結互助、共同協作,發揮集體的智慧。長達13400多里的偉大建筑——萬里長城,是靠古代無數的勞動人民共同修筑;1998年中國遭遇百年難遇的洪澇災害,是靠全國人民精誠團結,抗洪搶險,共同度過了難關;近幾年,我國發生了多處地震,從汶川到玉樹,從舟曲到蘆山,我們經歷了災難的傷痛,但全黨全國人民心系災區,全國各地援建者無私奉獻,萬眾一心,同舟共濟,伸出援建之手,用人間大愛,幫助災區同胞重建家園。一木不會成林,三人才能為眾,眾人劃槳,才能開動大船。國與國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人與人之間,都離不開友好合作,有了合作,相互取長補短,才能形成合力,取得更大的突破。如今的中職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特殊的家庭成員結構,往往養成他們從小自私自利,唯我獨尊,很少為他人著想。因此,職業教育應把合作精神的培養,作為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
5適應市場競爭,培養復合型人才
競爭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競爭的最終結論是大浪淘沙,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各行各業的競爭,各企業間的競爭,實質都是人才的競爭。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不同專業的交叉面越來越寬,高新技術對人才的知識兼容性要求越來越高,行業間的界限越來越不明顯。新世紀的人才規模要求絕不只是一技之長的專業型,而是要綜合素質好,知識面廣,能適應市場變化的復合型技術人才。如機械制造業,新世紀的機械制造已不是傳統的機械加工技術,而是集機械、電子、光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生物科學、激光學、管理學為一體的高新技術產業。計算機輔助機械設計和制造、信息管理、激光切割、焊接、剪裁等,這些都說明機械制造與激光、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相當密切,甚至還融合了保護環境和資源優化利用的綠色制造體系。當前,大學生“錯位”就業者增多,學中文的去擺弄電腦,新聞專業的去搞策劃,學行政管理的到了證券公司,這正是大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體現。中職教育的課程設置和技能訓練,必須注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綜合性,只有加強學生多項能力儲蓄,掌握多層面的知識和技能,同時,通過自身的不斷學習和積累,才能適應新世紀多變的人才市場。
作者:楊仁慧 單位:重慶市南川隆化職業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