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環境設計論文
一、環境心理學與室內設計的關系及相互作用
室內設計所強調的“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是更尊重人的主觀意愿,從人的心理特征出發,研究人在環境中的行為、心理,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合理地組織各種功能空間,處理好界面、色彩和光照的關系,設計出功能合理、宜人優美、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需求的住宅室內環境。因此環境心理學是支撐室內設計必不可少的理論基礎,且兩者之間相互影響,互為指導,彼此為目的。
二、人的心理與行為對居室環境設計的影響
(一)安全性
在住宅室內環境中,不同的長度、寬度、高度帶給人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當室內空間頂部過高會有種空曠的感覺,反之則會產生壓抑感。居室空間一般以矩形居多,它會帶給人穩固、規整的感覺,在圓形或弧形處理過的空間中則會帶給人柔和與完整之感。從人的心理感受來說,居室空間并非越開闊越好,當空間過于寬廣時,人往往會有一種不被保護和依托的不安全感,因此,有些大戶型的設計中會融入一些穿插空間和子母空間,為的是提供給人安全穩定的心理空間。
(二)私密性
私密性具有個人感,它使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來支配環境,是在無他人在場的情況下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一種本能。我們每個人周圍都有一個不容他人侵犯、隨我們的移動而移動,并依據不同情況擴大或縮小的不見邊界的領域范圍,即“個人空間”。于是,我們可以看到在現代住宅室內設計中一般都會采用雙層窗簾的方式來調節人與外部環境的聯系,外層的半透明面料適合阻擋一部分光線同時有種半私密感,而內層厚棉麻布料有很好的遮光性,既能對自然光進行完全隔絕又能保證全私密的需求。還有,一些居室的門廳處常有玄關的設計,在入口進門處有一定的遮擋,可以使外人不能一目了然室內環境,既保證私密性又保持神秘感。
(三)領域性
領域是指人所占有與控制的空間范圍,是對一個人及自我意識和歸屬感的肯定,為個人或某一群體提供可控制的空間是其主要功能。在居室環境中這種空間可以是一個房間、一個隔斷或者是一小片區域,它可以有具體的圍合邊界,如隔墻圍合的各個房間使功能分區明確;也可以有易于他人識別或感知的象征性的空間范圍。如一些軟隔斷的處理,可以是一個半隔斷的柜體或者博古架、一串線簾、一盆植物、甚至是一件裝飾品都能成為領域劃分的媒介。無論怎樣劃分,只要設計的空間形態與尺寸符合人的行為模式,就能保證空間有效合理地利用。
三、環境心理學在住宅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一)色彩的應用
人們最先感受環境的第一感官是視覺,在人們固定生活的環境中,人的視覺美感、情緒和工作生活效率都無不受著色彩環境的影響。例如暖色調能帶給人溫暖親切的感覺;冷色調給人以清新冷靜之感。前者一般比較適合老人房,由于老人的生理代謝減緩易怕冷,且經常缺乏安全感而心情抑郁,暖色調的視覺刺激可以使老人的心情維持陽光的狀態并讓使感到溫馨親切和安全;后者適合好動的小孩,將兒童房的布置以淡藍的冷色調裝飾可以使躁動的小孩慢慢學會安靜。
(二)材料的應用
不同質感的材料、各具特色的細部構造可以渲染及強化室內的環境氣氛以影響人的心理。外形簡潔、光滑細膩的觸感材質使人有種現代時尚之感;造型純凈化、抽象化的室內環境帶給人無限遐想及神秘感;而肌理效果自然并帶有古樸色彩的居室,則可補償人們回歸自然的情緒并讓人陷入懷舊與聯想中。
(三)光影的應用
在現代居室的環境設計中,光不僅起照明、界定和分割空間的作用,光影的襯托還是營造室內氣氛與創造意境的“特殊材料”,能帶給人愉悅的視覺刺激。例如,在居室空間中,公共活動區域一般以明亮的光線為主,而在安靜私密的臥室環境中,柔和不刺眼的光線能制造溫馨安神的氛圍;點光源的合理利用可以突出陳設品的精致與美麗,那種豐富的圖底關系不僅除去了環境的固有色帶給人的單調性,還增添了人們對空間的無限遐想,營造出優雅的居室氛圍。
四、總結
總之,現在人們已經深刻地認識到了環境帶給人的心理及行為需求在居室環境設計中的重要作用。無論是大膽的運用色彩和新的肌理效果來調節和烘托室內氛圍,迎合人們心理效應而創造舒適的室內環境以利于身心狀態的調節,還是多元化的光影功能通過各種設計手段來創造不同氣氛、情調和意境的環境,這些都是室內環境設計應符合人類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特征的重要因素。將這些因素融匯到設計中,以人為本,滿足不同使用者的個性與環境相互協調是當下設計師的重要責任。
作者:喻欣 單位: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