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場型廣告資源的教學引入
在廣告理論教學中,如廣告設計史、廣告概論這一類偏于理論闡述和案例分析的課程中,市場資源的引入可以有效地解決教材中所選擇的理論、原理、案例與現實中的理論、原理以及案例之間的時間遲滯現象,教學一旦實現與當下正在發生的廣告資源相互結合,也更容易與學生形成良好的教學互動,促進課堂教學走向活潑與生動。
1、理論課程與市場型廣告資源的教學引入
首先是課程的初始階段的資源引入。按照傳統的教材的結構特點,課首多是理論的概述或是從早期的廣告傳播形式開始講起。如果是概述,概述的內容會因為時間的跨度較大,偏于抽象而不容易理解。如果從早期的廣告形態進行介紹,由于與學生的認知經驗太久遠而難以獲得理想效果。因此在理論課程的初期階段或是第一堂課程的教學設計中,引入當下學生最熟悉的市場型廣告資源實施教學是很有實效的手段。需要注意的是:初期在資源的引入上以教師為主體,在課程的后期則可以轉換為以學生為主體。這種不同反映出的是學習能力與教學能力的相互轉化:在課堂的教學中,學生的角色由原來的知識接受型轉換為經驗傳授型。我們結合“平面綜合設計”這一專業實踐課程對之進行具體的研究。
2、實踐課程與市場型廣告資源的教學引入
在平面廣告設計與制作的課程教學中,我們將市場型廣告資源進一步劃分成“顯性資源”和“隱性資源”,再根據具體情況分階段引入到教學活動。其中,顯性資源是指那些已經發生并存在的廣告傳播活動、事件及其案例,隱性資源是指那些已經產生或可能產生的廣告設計服務需求。在教學實施結構中,我們將課程整體劃分為市場調研和設計實踐兩個基本模塊,并在市場調研模塊的實施階段將顯性資源引入教學。基本的實施流程是:課程的設計者兼執行者(教師)設定廣告資源市場調研的基本方向和范圍→將學生分組→制定市場廣告資源的調研方案→通過市場調研獲取比較完整和系統化的廣告資源→對資源進行整理、分析、研究、設計、裝訂成冊(為模塊二做資源儲備)。如:針在對某超市的廣告調研中將學生分組,每組4~6人,每個工作組對某一超市的廣告傳播和設計資源進行較為系統的調查與收集工作。其他組根據目標任務的不同,實施對百貨商場、戶外媒體等廣告設計的資源進行調查和資源收集工作。通過一個或兩班級的調研實踐活動下來以后,就可以掌握多個類型、比較系統的市場廣告設計資源的現狀。由與這種調查和研究需要較多的學生共同參與才能完成,也將實踐教學中學生數量偏多的不利局面轉化為教學的優勢條件。若能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進一步將不同班級、不同年級的調研成果進行匯總,將形成在時間上更連續、在空間上更完整的系統的市場型廣告設計資源,這些生動的市場資源在教學中往往比教材的資源更具有實用性和說服力,不僅可以服務于課程的教學實踐,對于教學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高等職業院校要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就業為導向確定辦學目標,找準學校在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力度”。職業教育不僅要關注市場意識的培養,服務意識的生成也是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重視的教學課題之一。在平面綜合設計的教學中,我們結合學區周邊的市場環境,在完成模塊一的調研任務后,繼續深入到市場環境中,開發和尋求潛在的社會設計服務需求,也就是市場型廣告資源引入的第二個階段———“隱性資源”的教學引入。將學生分組,以大學城附近商城中數百家中小型商鋪的業主為潛在客戶,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教學設計,每個工作組從一個或多個商鋪的潛在客戶那里獲得廣告相關的設計或制作項目。
二、市場機遇與相關制度的建設和完善
在中國迅速崛起的經濟形勢下,個體經濟已經迅速獲得成長并成為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經濟形態。大學生的設計實踐與這種小型的經濟形態之間存在較廣的合作機會,教育的相關機構與部門也應該主動走出有限的內部管理空間,面向市場、主動去為促進這種院校與民營商業經濟進一步深度合作創造條件。這種教學與服務市場的結合不僅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的自覺,更需要根植于職業技能的評價標準在教育制度中的建立與完善,通過具體的標準實現對職業技能教學方向的引導,從而實現普遍意義上的教學與市場的深度結合,在這種職業技能標準化的教育制度改革領域,英美等國的經驗可學習與借鑒,如英國的行業技能委員會(SSCs:SectorSkillsCouncils)在英國的實踐等。在職業技能標準有據可依的前提下,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才能真正的在整體的層面上走上自覺與市場接軌的方向。
三、結語
市場型廣告資源是當下正在發生的廣告現實,這種資源與書籍、教材等出版物為載體的傳統教學資源構成了差異與補充,也反映出教學理念的差異與不同;在教學改革的層面,將市場型廣告資源積極的引入教學實踐,可以有效地促進設計教育面向市場的真實需要,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對課程理解的深化和實現對教學的改革;市場資源的引入在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中應該有不同的特點和具體的實施技巧,這些具體的差別不是機械的,也不只是意味著某種不同,差別中應該折射出對教學目標的深入理解,并反映出基于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所遇到的現實矛盾和解決矛盾的智慧與能力。
作者:胡文嶺 單位: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