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南寧學院服裝設計專業校企合作現狀
1.積極引入企業辦學,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機制
南寧學院通過多方調研,把服裝設計專業與行業現狀緊密聯系在一起,先后與南寧市邕寧區暢達制衣廠、鵬達制衣廠達成合作意向并簽訂合作協議,在多方爭取下,暢達制衣廠實習實訓基地、鵬達制衣
廠實習實訓基地分別掛牌成立。南寧學院通過與企業的深度合作,以及加強對協會的管理,完善了校企合作機制,增強了學生的綜合競爭力。
2.專業的教學條件不斷優化,教學成果明顯提高
通過一系列的深度合作,學校的師資力量得到了明顯增強,服裝設計專業已經成為學校的明星專業。在校內的各種服裝設計競賽中,服裝設計專業學生展現出自己的風采和實力。此外,服裝設計專業學
生參加2013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服裝設計賽,充分展現了“校企合作”“以賽促學”的積極效果。在實訓方面,南寧學院投資建立大型的服裝實訓中心,增添了許多新型的高科技設備,為學
生實訓提供方便,學生能夠充分利用資源,把上課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市場需求緊密聯系在一起,企業反饋學生能夠適應市場環境,設計各類型服裝。在實踐中,充分體現了“工學融合”的效果,大批優
秀的人才得到發掘。
二、加強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措施
采用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學校、企業以及學生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所以學校應強調繼續鞏固和加強校企合作模式,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根據教學經驗,針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
些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加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其一,建立并完善“前店中校后廠”的新型辦學模式。通過與企業的合作,聯系設計門店以及工廠,建立“前店中校后廠”的新型辦學模式
。強調“前店后廠”的主要目的是為師生提供一個集設計、打版、成衣、營銷為一體的平臺,實現學生能夠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通過實踐活動,將富有特色和市場潛力的服裝設計作品投入生
產,并通過實體店進行銷售,增強設計的成果轉化。其二,進一步充實專業師資力量。學校加大人才引進,吸收優秀的人才到服裝設計專業任職,這些人才會帶來豐富的教學內容和先進的教學方法。學
校還應把企業設計師請到課堂內,通過他們的經驗傳授,幫助學生從各個方面得到提升和鍛煉。優秀的師資團隊增強了服裝設計專業的綜合競爭力,實現了良性循環,提高了專業知名度和認可度。其三
,創新教學方法及手段。在新時期,教師應采用先進技術,改善教學方法,通過教學方法的創新,帶動整個專業的進步。如,采用互動式、開放式教學方法、示范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形成以
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課程教學模式。再如,利用多媒體教學、教學網站以及多媒體演示等手段和途徑可活躍課堂氣氛,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更能提高教學效果。通過實踐得知,
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非常適用于市場環境變化大的專業教學,它能把學校、市場和學生緊密聯系起來,形成良性互動,提高人才培養的效率和水平,具有非常好的實踐意義和教學效果。
作者:韋威賢 單位:南寧學院文學與藝術設計學院
(二)
一、中國傳統服裝文化的獨特表現
中國傳統服裝講究“含蓄美”。人們在其上可以觀察到獨有的中國文化精神和藝術表達方式,這是東方文明的歷史沉淀形成的特別符號。中國的傳統服裝以“寬衣體系”的平面表達為主,講究意境的通
達,通過紋飾的變化表達對“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的認知,通過色彩的專屬認定來體現和維持社會的階級屬性。在結構設計上多以直線和垂線為主,以最簡約的平面裁剪處理方式進行結構分解,以系
帶式為主進行閉合處理。把對自然的理解、喜愛和敬畏以圖案的形式表達于章紋中,傳遞人們對宇宙的認知觀。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純粹性、自由性、創造性,是寫實與虛幻的完美結合,正所謂衣裳
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化。服裝設計注重細節的同時,對服飾的穿著組合有明確的要求。中國傳統服飾采用上衣下裳制度、深衣制度和短襦制度,結構上采用平面通裁方式。其服裝的基本特
征是交領、右衽、系結、寬大袖身、配以多變的圓領與直領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其中唐朝的圓領衫一直延續到明代,并對朝鮮、日本等近鄰國家影響深刻。女裝的襦裙裙腰高系,腋下以絲帶系扎
,同時裙身修長,配上薄紗織制的披帛,挽于兩臂之間,行走時搖曳多姿,別具美感。中國傳統的色彩理論是以五行變化為基礎的,對色彩的喜好源于黃帝時期。這一理論體系代表了中國幾千年的審美
愛好。在這個理論的形成中,是以男尊女卑血緣延續為主要社會意識思想,加上對神秘自然現象的崇拜,通過儒、佛、道家等哲學思想的補充發展,形成陰陽五行學說的色彩理論,最終構成了中國傳統
色彩的表達方式。中國傳統服飾色彩是中國社會審美觀念的外在表現。從中國服裝的發展進程看,色彩包含的獨有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演變,具有鮮明的階級特征和民族特征。在周代,就確定了中國
的服色制度,規定了皇帝著冕服、玄衣、紅裳,服飾圖案配以十二章紋,王公大臣等衣著按此規制依次降低一個等級使用。而在民間,每到喜慶的節日人們穿紅戴綠來表達心中的喜悅。在用色上,以純
色的紅、黃、黑、白、青等5種顏色為正統色,作為服裝的基本色調。具體到哪一種色為尊貴,與每一個朝代所崇尚的思想和五行理論有關。例如周朝尚火(紅色),秦朝尚水(黑色),漢朝尚土(黃色
),漢朝之后尚木(青色)。同時五行和星相術結合,認為黃屬土,居中央;青為木,居于東;紅為火,居于南;白為金,居于西;黑為水,居于北;黃色居五行中央,居其他色之上,最為尊貴,為天
子專用色。從此也奠定了黃色在中國幾千年傳統中的尊崇和專屬地位,成為了皇家的專有用色。最著名的便是宋太祖的黃袍加身成就帝位,可見人們對于黃色的態度。黃色還是佛教中的主要用色,通常
所說的“再塑金身”、“佛靠金裝”等都是黃色的主要表現。
二、西方文化及其對服飾文化的影響和表現
從地理環境上看,中國文化起源于黃河文明,是在一個相對固定而且封閉的地域環境中發展形成的。自古以來,儒家思想、道家哲學、佛教、伊斯蘭教以及基督教文化都曾在這塊熱土上相互碰撞、交流
和融會貫通,共同形成了以含蓄、包容為特征的中國文化,加上漫長的封建社會政治體制的統治,構筑起高度發達的文化體系。從地緣上看,西方文明是開放的,是希臘文明、羅馬文明、美洲文明等多
種文明交互融合的產物,是以宗教文化為代表的包含整個西方世界中所推崇的標準和價值觀的文化體系。以宗教、個人主義為主要代表,以此構成西方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內容。這種文明源于古
希臘和古羅馬的科學、哲學、民主、建筑、文學等的綜合,并在此基礎上作進一步的發展。在西方文化中,宗教確定了人人自由平等的觀念,即上帝、真理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
的努力取得成功,最后成為上帝的寵兒。這種思想和中國宗教文化截然不同。個人主義是西方文化模式的又一個典型表現。在西方,人們把個體的發展作為最高追求,強調個體發展的重要性,強調社會
發展進步是在個體發展進步的基礎上實現的,突出強調個體的獨立意識和創造意識對社會的進步作用,強調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對價值創造的意義,強調個體權利高于一切,主張個人奮斗和競爭意識。張揚
自己的個性,對自我的充分認識是實現自我表現價值的前提,認為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實現是一個整體的兩個方面,但是突出強調個體的奮斗高于一切。西方服裝服飾的造型和色彩裝飾等受宗教和個
人主義影響較大。在圣經中就有對服飾的規定:女人做禮拜要蒙著頭巾,男人則不能蒙頭。同時十字架的宗教意義對服裝的形制也是西方服裝服飾發展的根源,到后期的丘尼卡的纏繞式形成了西方服裝
的主要類型。西方的個人主義崇尚人體美,所以西方的服裝以突出人體為前提,其形制外向,注重人體的自然屬性,注重人體的自然表達。文藝復興之后,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立體的裁剪方式應用
于服裝,省、褶裥的作用使服裝能更突出表現人體的自然美。服裝的作用是用以表達自我價值的工具,所以西方的服飾是以露、透為美,以服裝彌補人體缺陷,追求自然法則通過人體予以表現,這與中
國服裝追求與自然和諧、著重表現精神氣質與氣韻不同。其裁剪方式和造型手法以線條、圖案、色彩本身的客觀化來集中表達,服裝是為突出、表現個體而服務的。
三、現代服裝設計中傳統文化應用的缺失
1、創新乏味,模仿橫行,設計缺乏歷史內涵以模仿與仿制為主的再設計是服裝界一直以來的做法。許多設計師在設計時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以簡單拿來主義為主,以傳統題材為目標的設計沒有任何新意。
多數設計師追捧西方的設計師,認為西方的文化和設計理念是先進的,因此在設計時不對國外的設計作品進行深入地分析和借鑒,尤其是沒有從設計所表達的歷史文化內涵上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只是追
求設計形式上的相似,設計的作品缺乏獨有的文化內涵的支撐。單純的模仿不能做到神似,也就無法滿足骨子里滿是中國傳統文化浸潤的消費者對時尚的至高追求。設計的作品以簡單的某一種所謂的中
國元素為主,表面上看是中國模式,仔細分析卻缺少以文化為支撐的思想骨架,產品沒有長久的生命力。
2、設計遠離市場,為設計而設計服裝設計是依托于個體差異和文化背景的設計,是以產品的藝術表現與人的個體魅力相結合的藝術創造,服裝設計的根本目標是為個體的著裝提供合適的產品。在進行服
裝設計時,如果忽視了設計與個體的組合關系,忽視設計與地域的文化屬性的結合,忽視服裝的最終極目標,單純為了設計而設計,其最終的設計產品必將失去消費者。因此,在進行服裝設計時,必須
明確定位,明確設計的服務目標,不能簡單地走為設計而設計的路子,不能為生活存在將失去存在的意義。
四、現代服裝設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吸收與發展
現代服裝設計必須是依托文化背景的再設計,是結合思想精髓的再創新。從中國傳統服裝的設計元素來看,服裝設計所要求的既不是對傳統的重復,也不是對西方的簡單復制,而是以一種寬容、包容的治
學精神與廣泛的時空文化進行不同因素的組合,從而使得設計師從傳統的服裝藝術中取材,進行更為自由的再設計。服裝再設計不僅強調文化的傳統性,更為重要的是還要利用傳統文化、地域特色來表現
當代的精神理念,以獨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來參與世界文化的發展。在設計時必須抓住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從中吸收優良的人文內涵,以時尚化元素來表達傳遞,這就要求設計師必須提高知識的修
養,提高對文化歷史的把握能力,在長期的積累下消化為自然的情感。在當代各個方面都提倡傳統化、民族化的大環境下,中國服裝傳統元素的再設計是永不落幕的藝術文化。
作者:馮志民 單位:河北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
(三)
一、服飾圖案的應用方法
1.主題設計
主題設計是設計師在充分感受自然美的基礎上進行構思,如將動物、植物的造型、色彩、紋理與服裝的款式和裝飾巧妙地結合。在提煉自然美的過程中,采用概括、夸張的手法加以美化。如蝙蝠衫就屬
于這種形式,它概括了蝙蝠的某些特點,創造了一種輕松、舒適的服裝風格。以蝴蝶為主題的圖案應用也頗廣,如蝴蝶的外形,鮮艷、斑斕的色彩,翅膀上的花紋以及輕盈翻飛的風韻都可以被運用到服
裝的款式和裝飾中。
2.根據款式特點進行裝飾
(1)圖案與款式風格相協調
圖案的風格因款式而異。如,居家服的圖案裝飾應靈活而隨便,樸實而輕巧;宴會服和晚禮服的圖案裝飾要求華麗、高貴、典雅;新娘的婚紗裝束如白玉般純潔無瑕、天使般可愛純真。除了服裝上的裝
飾外,其他附配件也須與服式風格相協調,其種類和造型應隨著款式風格的變化而設計。
(2)圖案與服裝造型結構相配合
服飾圖案裝飾宜點綴在人體S形的外曲線部位,即較為凸出而顯眼的部位。有時與服裝結構線配合,也可采取半露半藏的含蓄手法,如只在開片結構上的凸部表現大半朵花紋,另一小半則隱藏在線縫凹側
。
(3)增強服裝的動態美
圖案裝飾的應用得當,可以增強服裝的動態,具體方法有:第一,采用斜向形、V字形的不同面料相拼,或呈線形裝飾,增加視覺的動勢感。第二,附加懸垂形的飄帶、蝴蝶結、布帶、絲帶等垂掛系結的
裝飾,在人體轉動或微風吹拂時呈現自然飄逸,增強服飾的動態美。
3.裝飾與實用功能的結合
裝飾與實用功能的結合,具有悠久的歷史。古代人們就開始使用紐扣,如古希臘、古埃及便有用獸骨、貝殼制成的紐扣。我國古代用絲帶系結,發展到用布或絲綢縫成條狀后編結成各式扣子。它們既有
實用功能又具有裝飾作用。夏季真絲繡衣常采用鏤空繡花,既有美感又增加透氣功能,體現了實用功能與裝飾功能的統一。冬季服裝則常采用較厚實的面料,或以皮、毛裝飾,或以絨繡裝飾,或以貼、
粘、覆蓋等方法裝飾,而不是用鏤空方法,從材質感受和處理手法上,都使人增加一種溫暖的心理感受。對于童褲的裝飾,常在易磨損的膝蓋部位安排趣味性的貼布圖案,同樣起到實用與裝飾的雙重作
用。
4.展示工藝美
圖案附加到服裝上的制作工藝不同效果也不同。如,抽紗、刁繡能產生鏤空和層次感;墊繡能產生立體感;扎染古樸、手繪如畫;等等。這些裝飾手法和裝飾效果應與面料相適應,在柔軟、輕薄的絲綢
面料上,可采用刁繡、影繡、抽紗、手繪等工藝,使服裝產生清秀、飄逸、柔和的美感;而在豐厚、挺爽的呢絨面料上可選用墊繡、補花等工藝,使服裝產生粗獷、立體的效果;印花、扎染、蠟染一般
適合于麻織物,因為它們都具有樸素、大方的風格。在為具體服裝設計的圖案中,還有一部分圖案是立體的,如胸針、腰帶扣、蝴蝶結等。
二、圖案裝飾的部位
服裝圖案裝飾按部位劃分,大致可分為領部裝飾、胸部裝飾、肩部裝飾、腰部裝飾、滿花裝飾、衣邊裝飾等形式。設計時,應根據不同風格的款式決定裝飾的部位,以取得整體藝術效果。如,領部裝飾
、衣邊裝飾要體現端莊、文靜的風格;胸部裝飾是較為醒目的常用手法;肩部、背部裝飾能體現男性化的精神氣質。服裝的配件,如頭巾、領帶、鞋帽、圍巾、手套、提包及紐扣、皮帶、首飾等物件的
裝飾,必須與服裝相配套、相協調,裝飾的部位以視線能見到為重點。服飾圖案的應用意義在于增強服飾的藝術魅力和精神內涵。如果運用得不合理,則畫蛇添足,不僅會削弱服飾的自然美感,也會無
謂地增加成本。因此,圖案的運用關鍵在于合理、巧妙和新穎。
作者:陳桂紅 單位:遼寧葫蘆島市建昌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四)
一、舞臺服裝設計中材料的運用
服裝材料,可以各種全新的面貌出現。柔軟型面料可任意塑形,產生的線條柔順,優美。硬挺爽型面料制作的服裝立體豐滿,外形膨脹,視覺面積大。光澤型面料在燈光的照射下發出七彩的光芒,炫目
靈動。透明型面料質地輕薄而通透,具有優雅而神秘的藝術效果。打破常規的服裝選材,運用人工合成材料。如建筑材料的使用;有石頭、木材、金屬條、各色玻璃等。包裝材料的使用;卡紙、塑料、
噴畫等。植物材料的使用;新鮮的花朵,風干的花束,植物的根莖,樹葉等都是很好的舞臺服裝選材。對面料進行改造,運用材料的多次縫制粘貼及刺繡色彩的搭配,化學腐蝕抽紗爛花改變面料的質感
。使面料形成不規則,不對稱,不完整的破爛質感,會給觀賞者產生意想不到的視覺沖擊,具有超現實主義的意味。
二、舞臺服裝設計中解構主義的表現
從結構到解構,是時發表展審美的新趨勢。因為它充滿個性,富有生機,聚集表現力受到推崇。解構主義是建立在對傳統空間結構的懷疑基礎上,設計重新分解,完全背離服裝人為的穿著理念,變構重
建從獨立的藝術品的角度去考慮舞臺服裝設計的理念。毫不猶豫的摧毀傳統,以現實感、隨意感,以自由的心態,采用扭曲變形,折皺拼接進行混搭。使舞臺更具活力,表現更有張力。同時加入建筑、
雕塑的空間元素,脫離服裝原有的人體工程結構,看似凌亂無形,卻充滿強烈的生命力。服裝體積巨大,外形怪誕的解構主義設計更能在舞臺上獨樹一幟,受到觀眾的喜愛。
三、舞臺服裝發展現狀及趨勢
舞臺服裝設計的現狀,舞臺美術設計從簡單幕布式搭臺布景,到立體化實物化并運用各色幻燈和電子激光,逐漸形成舞臺設計的潮流。以往舞臺服裝單調的款式、過時的色彩、保守的造型,都不能滿足
現在舞臺美術設計的需要。多樣性、時尚感的創新意識,融合社會熱點話題,將娛樂大事件、影視大片等觀眾關注的內容融入服裝設計理念中,對創作意圖至關重要。觀眾能直觀的欣賞到更為前沿的流
行元素,使舞臺服裝融入舞臺劇中。目前國外已經有很多著名品牌的企業生產舞臺服裝。而在中國單獨設計生產舞臺服裝的公司卻寥寥無幾,大多數為小型工作室制作完成,缺乏系統完善的品牌競爭。
我國舞臺服裝無論是在藝術表現力還是美感上遠遠不及歐、美、日、韓等國。發展我國的舞臺服裝設計要結合中國元素。我國由多民族組成,設計素材源源不斷,堅持特色文化并可借鑒國際化的理念。
總之,舞臺服裝設計要有超前的設計理念,同時對發展實用類服裝起到了導航推動作用。這種推動作用將是眾多服裝設計的風向標。
作者:于佳 單位: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紡織服裝分院
(五)
一、話劇服裝設計的主要方法
1、服裝的寫實性
一般來說話劇的演出形式更接近生活原型本身,是以人物對話、故事情節為主要內容的表現手段,更接近人的生存狀態。雖然話劇服裝的樣式多變,款式各異,但話劇服裝通常是以寫實的方法為主進行
設計的。比如話劇的里程碑劇目《雷雨》,雖然重復演繹了很多次,但服裝的樣式依舊是簡潔、寫實的民國風格。再比如說今天賴聲川導演的很多話劇亦是如此,雖然話劇的表演形式上有突破創新,但
是在服裝設計方面依舊遵循接近人們生活本身的人物形象來進行服裝的設計。話劇的服裝也有寫意性的服裝設計呈現,但總體來說,寫實性是其最主要的形態特征。
2、服裝的時代背景
話劇的題材很豐富,角色的時代背景也不同,我院演出的話劇就有很多類別,有上世紀民國年代題材的劇目,如《茶人杭天醉》、《傾城之戀》、《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等;亦有西方的舶來劇目《獅子
王》、《借我一個男高音》、《亂套了》等,因此話劇服裝也應隨著劇目的時代特點而深入的剖析人物的特點來進行服裝的設計。時代背景一般是一臺話劇的整體舞臺美術設計的大方向,在服裝方面也
是首要的設計根據。比如本人設計的話劇《借我一個男高音》的服裝,故事是發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的美國的故事,講述了世界著名歌劇男高音星蒂特爾•梅里雷到美國演出歌劇《奧賽羅》,演出之
前吃了過量安眠藥而長睡不醒,劇院經理亨利和助手馬克斯以為他已身亡。為了救場,亨利逼馬克斯化妝成奧賽羅代梅里雷出場,演出獲得了意外的成功,而各色人等出于不同的目的對假梅里雷大獻殷
勤……然而一片混亂之后,有情人終成眷屬,皆大歡喜的結束了全劇。劇中人物的服裝皆是美國80時年代末的造型,在這個大背景下,再根據角色的不同特點進行進一步的設計規劃。如劇院老板的服
裝,雖然是簡單的一套工作西裝,但是根據年代的審美特點,那個年代的西裝要寬大一些,不像今天的西裝更加修身。還有劇中人物需要演繹奧賽羅,奧賽羅是15世紀末是威尼斯公國一員勇將,這個
人物的服裝設計又要回到歐洲15世紀的時代背景下,男人都是穿著大大的羊腿袖、拉夫領襯衫,緊身長褲,根據奧賽羅的自身特點,還搭配了裝飾了鉚釘皮馬甲、皮靴和披風。而另一部話劇《亂套了
》是發生在英國撒奇爾夫人當政時期的一個喜劇故事,劇中的男主角是國會議員,服裝也是西裝為主的,由于年代、身份地位的不同,這套西裝的設計要有英國薩維爾街的傳統特點,強調合體,肩部稍
寬,腰部收緊,西裝的設計要更修身和具有線條感。雖然同樣是西裝的設計,但是為了更能體現劇目的時代特色和人物的形象,設計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劇目的時代背景進而深入角色的服裝設計。
3、服裝的色彩
話劇服裝作為一種舞臺服裝,其色彩會受到燈光的影響,為了使舞臺服裝表現出最佳的演出效果,就要考慮與燈光的結合。色彩是光線人的刺激視神經產生的不同感受。燈光的明度、色彩和照射角度會
使舞臺服裝的色彩呈現給觀眾多樣的視覺感受。明亮強烈的燈光能大大提升服裝色彩的明度,相反昏暗微弱的燈光則會降低服裝色彩的明度和飽和度。比如《借我一個男高音》中女演員戴安娜的一套小
禮服,原本設計用香檳色的雪紡紗,但在舞臺強烈的燈光下,色彩的顏色基本消失,而且顯得十分慘白。最后換成有涂層的金色和銀色面料,就保持了服裝原有的色彩,而且也體現了女演員的靚麗形象
。服裝的顏色對于觀眾而言,往往是觀眾對舞臺人物的第一印象。色彩的刺激會讓觀眾對人物的個性特點有更直觀的感受。因此在服裝色彩的設計時也要考慮人物的個性特點、年齡、職業等因素以及整
臺劇目人物服裝色彩的效果。《借我一個男高音》第二幕中人物都是參加宴會的裝束,相同的場合,要體現不同的人物,不同顏色的服裝可以區分他們的人物形象。比如劇院老板的女兒麥琪,是一個青
春少女的形象,一般的長款宴會禮服就不太適合這個人物,劇中設計了一套淺粉色的短款小禮服,充分體現了人物的青春少女形象;歌劇協會主席茱莉亞,是一位50歲左右的貴族老婦人,設計了一套
深紫色鑲嵌水鉆的齊地晚禮服,顯示了人物的高貴氣質和珠光寶氣的形象;男高音的老婆瑪利亞,是一位美麗時尚的女性,設計了一套寶藍色的緞面和雪紡搭配的晚禮服,體現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和美麗
形象。
二、結語
話劇服裝并不是簡單穿在演員身上的衣服,而是設計者對劇目和舞臺藝術的理解,并運用服裝設計的方法來呈現的一門藝術。本人根據親歷話劇服裝的設計體驗,粗略的提出在話劇服裝設計中需注重的
幾個方面,可供舞臺服裝設計者參考。隨著舞臺藝術的發展,話劇發展到今天已成為人們喜愛的舞臺劇種,服裝可以點綴和充實劇中人物的形象,掌握有效的設計方法,可以使話劇這門舞臺藝術更添光
彩。
作者:巴蕾 單位:浙江藝術職業學院
(六)
一、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是學習服裝美術設計課的關鍵
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一方面體現在對所學知識的興趣上,另一方面體現在學習過程的體會中。
1.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專業學習的態度,從興趣入手是最佳的途徑。用信息技術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在感覺上給學生以沖擊,形成信息刺激場,激發學生對服裝
專業和行業的直接興趣;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整合,形成學生對專業學習的間接興趣;利用多媒體烘托課堂氣氛;以問題教學為中心,將學生帶進自主的學習情景之中,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收集、分析
、處理信息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例如,筆者在講解服裝形式美的基本法則———比例時,運用信息技術查閱、收集、整理大量服裝圖片,通過對比來闡釋服裝的外觀給人帶來的美感,更為直觀、準
確地讓學生懂得組成服裝外觀美的各要素均要有良好的比例。例如,用不同的顏色組合服裝,每種顏色所占面積要適當;在連衣裙上裝飾圖案,圖案的大小、位置也要適當;上裝與下裝之間、領面與衣
襟之間、腰帶與裙子之間都必須呈現美的比例關系,等等。通過觀察、對比、討論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由于服裝專業女生占大多數,教師可以緊緊抓住女生愛美的自然心態,培
養學生自覺地發現生活中的美與丑,在審美體驗中逐漸增強對專業的學習主動性。
2.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鞏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心理學家認為:“意志在克服困難中表現,也在經受挫折、克服困難中發展,困難是培養學生意志力的‘磨刀石’。”因此,教師在服裝美術設計教學中要經常給學生安排適當難度的美術設計練習,或
組織參加國家、省、市級的服裝美術設計比賽,讓她們經歷一定程度的磨練,真正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例如,在教學中,筆者每學年都會組織學生進行一場服裝美術設計比賽,并評出一、二
、三等獎,學生為了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而不斷地努力,不停地鉆研,去微機房,到書店、圖書館、商場、地攤尋找資料來進行設計,在相互競爭中學生們提高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真實的成就
感,從而增強了自信心,學習起來更加主動了。
二、挖掘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服裝美術設計教學的動力
創新型人才既要具備創新意識,更要具備創新能力。我們的教育從古至今都過于注重繼承和記憶,總認為學習就是吸收知識,把知識記到腦子里就是真正學到了東西。其實,只有創新才能發展。
1.創新靈感的產生在教學當中,筆者經常給學生講,雖然科技的發展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但同時我們的生活空間正逐漸被各種科技產品所局限。于是,人類出現對自然生活的渴望,對無拘無
束人性的向往,對精神空間的深層探尋,對古老文明的繼承和反思等。大家的這些探求,也正是我們所要尋找的創新。只有讓我們的學生開闊視野,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換位思考,才會不斷產生自己的創
新靈感。在服裝設計上的創新并不單單是指服裝要追求時尚,有些人會認為服裝的創新就是指服裝要脫離現實(看起來獨特、新穎),其實并非如此。復古跡象已悄悄地成為服裝美術設計師們一個重要
的創新靈感。從服裝的時代特征而言,商朝的“威嚴莊重”、周朝的“秩序井然”、戰國的“清新”、漢朝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朝的“豐滿華麗”、宋朝的“理性美”、元朝的“粗壯豪放
”、明朝的“敦厚繁麗”、清朝的“纖巧”,無不體現出中國古人的設計傾向和思想內涵。但某一時期的審美設計傾向、審美意識也并非憑空產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時代。在紛亂復雜的社會現實
生活中,人們的審美觀也是復雜的,過去某一時期的飾品、服裝的某一部分等,也會使我們產生設計的靈感。作為一名服裝美術設計師,不僅要領導潮流,更要考察社會的變化、觀察人們的審美意向,
只有這樣我們設計出來的才是最具有創新性的服裝。
2.以實例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培養創新能力
例如,在男上裝的設計中,筆者讓學生根據分割與褶裥作造型變化及根據領口與袖窿的采形來設計制作男上裝。在實踐中,他們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運用領子、袖口、下擺、拉鏈、鈕扣、肩扣及圖案裝
飾等的不同變化,組合創作出大量不同風格的男上裝。又如,在裙子的設計中,筆者讓學生根據裙子的分割原理與施褶原理相互穿插,結合輪廓變化設計多種款式的裙子。實際運用時,她們結合自己的
喜好,利用腰圍、臀圍、擺圍、裙長的不同變化設計制作筒裙、斜裙、褶裥裙、組合裙、超短裙等各式風格不同的裙子。學生能在教師講解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想法,設計出了多款不同風格類型的服裝
,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創新能力。
3.用國內外的形勢擴展學生對服裝美術的設計思路
目前,發達國家借助技術、資金、文化和傳統市場的優勢,以高科技、高附加值、時尚性為競爭手段。一種是走“高檔次、高價位”的道路,像意大利的呢絨面料;另一種是走“高技術、低價格”之路
,像韓國的化纖產品。在國內,中國服裝紡織品的繼續發展遇到了多方面的挑戰。原來的勞動力成本低、價格低的優勢,越來越不能發揮像以前那么大的作用;向高檔次發展,又遇到了發達國家的“阻
擊”。然而,我國畢竟是一個人口大國,同時也是一個服裝大國,有壓力就有挑戰,服裝的設計就在于市場。筆者認為,市場是學生服裝美術設計的第一課堂。不論服裝的變化方向如何,我們都能通過
市場得到最新、最快、最直接、最適合當時當地的服裝信息,而把握市場的唯一方法就是通過市場分析、找到對策。綜合運用人體結構構成和服裝畫的表現技法、服裝設計的形式美法則、色彩配色原理
、設計中的面料應用、設計思維與創作方法、服裝造型設計、服裝信息預測以及服裝成衣生產與服裝市場研究等各方面的知識,來創造性地設計好服裝,才是我們教好學生的最終目的。追求美是人的天
性,服裝的作用不僅在遮身暖體,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三、結語
總之,對學生服裝美術設計學習方法的指導,要力求做到轉變思想與傳授方法相結合,課上與課下結合,學法與教法結合,教師指導與學生探求結合,統一指導與個別指導結合,主要是教會學生學習方
法,培養其學習能力。
作者:馮利敏 單位:焦作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
(七)
一、浪漫的、柔美的(romantic,feminine)女性風格形象
指甜美、柔和富于夢幻的純情浪漫女孩形象,是純粹表現女性柔美的服裝形象。或表現少女的天真可愛,或表現大膽、性感、女人味十足的風格等,由于時間季節的不同,所追求的服裝形象也會隨之發生一些變化。用柔軟的造型,飄逸的流動線條,纖細、薄軟、華麗透明的面料等的設計,效果可完美表達這一形象主題。局、細部常采用波形褶邊、花邊布等進行裝飾。色彩多用蠟筆色調(淺淡色調色)的柔和及精美的色彩搭配方式,如白色、淺藕色等,婚紗是最具代表性的服裝。
二、民俗民族的(folklore,ethnic)田園風格形象
指吸取了民族服裝理念精華的服裝風格形象。所謂的民俗風格形象是從西歐、東歐的民族服裝或美國墾荒時代的服裝中獲取的靈感,并展開聯想所得到的田園風格形象。包括有深厚鄉土氣息的鄉村農民形象,俄羅斯、原始美國和美國西部等鄉村風格。民族的形象則指從亞洲、非洲、中近東、南太平洋、南美洲等不是信奉基督教文化的民族所穿用的服裝展開而來的服裝形象,包括東方風格,非洲風格、熱帶民族風格等。這種類型服裝的造型、色彩、材質感特征,大多依據靈感源進行確定,既可以是古樸、含蓄的,又可以是熱情奔放的,當然不是單純的照搬,而是吸取民俗或民族傳統服飾的精髓,再找到與時尚的融會點,吸收時代的精神、理念,用時代的新材料以及流行色等的介入,去詮釋歷史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的精神文化與現代的思想內涵。(1)原始美國(earlyAmerican)風格:從美國墾荒時代的農民服得到的靈感啟示,是素樸實用的服裝形象,深暗(DK)色調的小花紋樣,拼綴、絎縫等手工制作的連衫圍裙等最具代表性,也可稱之為開拓者形象。(2)美國西部(western)風格:從美國西部開拓者———牛仔們的服裝得到的靈感啟示創造的服裝形象。最具代表性的形象是西部牧童衫與牛仔褲的組合,及牧童帽、流蘇、牧童長筒靴等小物件的使用。(3)非洲(African)風格:是在非洲大地上得到的啟示創造的服裝形象,以熱帶叢林、動物、民間手工藝等為主題展開設計的圖樣花紋,動物的骨頭、牙齒等的裝飾品是它的形象特征,顏色多用極強色調色或能夠激發人們產生思鄉情懷的深暗色調。(4)熱帶地區的(tropical)風格:熱帶地區的風格,強烈的純色,從熱帶的花、鳥、椰子樹等展開來的花型紋樣,帶有貝殼飾物等都是代表性的特征,是陽光夏日的主題。(5)回歸自然(natural)風格:崇尚自然,不需夸張,是純樸中充滿安定、泰然的形象。它總是有不加任何裝飾、自然寬松的線條,且以白色、天然纖維色、樹木、花草、地球色等天然素材的本色為重要特征,質感的特點是有干燥感、明顯觸感和傳統手工感的材料。
三、前衛(avantgarde)風格形象
前衛是指抽象派、幻覺派、達達派、超現實主義等前衛藝術。從爆炸式(蓬克式)摩登派等市街藝術中獲得靈感,奇特新異的服裝形象與古典形成兩個相對立的派別。如果說古典的風格是脫俗求雅的,那么前衛風格就是異俗追新的。它表現出一種對傳統觀念的叛逆和創新精神,是對經典美學標準做突破性探索而尋求新方向的設計,常用夸張、卡通的手法去處理形與配色及選擇材料。造型特征以怪異為主線,所以比較古怪少見,富于幻想,它可以把宇宙的神秘感形象化,創造出超現實的抽象造型,突出表現詼諧、幽默或懸念、恐怖的效果,是對現代文明的嘲諷和對傳統文化的挑戰,追求離經叛道與標新立異的美。
四、運動的(sportive)風格形象
從運動裝、工裝、軍服等獲得的靈感啟示、指運動感的服裝形象,與高貴雅致形成對應效果。如:專業運動風格(activesports)、休閑風格、功能防寒服風格(survival)、工裝風格(working)、獵裝風格(safari)、軍服風格(military)、海軍形象(marine)以及以飛行服為主線設計的服裝。
五、男子氣的(mannish)風格形象
有“如男子般的”含義。吸收采納了男性服裝要素的女子長褲套裝等形象。體現了男性意識、追求自立等前所未有的新女性魅力。與純女性的柔美形成對比。如:花花公子風格(dandy)、中性風格(androgynous)。
六、成熟、老練,現代、時髦的(sophisticate,modern)都市風格形象
飽經大都市錘煉,富有時代內涵,機能性強,脫俗、考究、冷靜的服裝風格,是與田園風格相對立的形象。多用無彩色或冷色系色,是立體而有棱角的直線構成,與都市建筑、寬廣筆直的馬路相呼應,創造一種簡潔利落的現代化景觀,簡練的造型也表現出了現代化都市的緊張節奏氣氛。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受現代藝術的影響,也有吸收采納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等抽象繪畫藝術中的構圖技巧來完成的設計。如:現代派風格(postmodern)、立方主義風格(cubisme)、迷你風格(minimalism)以及未來派風格。
七、結語
現代人在追求自我人生價值,突出個性表現等意識上表現得極為突出與強烈,所以個性化與多樣化就成為現代人美意識的具體表現形式。
作者:谷莉 單位:天津職業大學
(八)
一、歐普藝術風格的誕生
歐普藝術家設計作品時長時間地研究受眾的視覺由作品而產生的幻覺,并且研究這些幻覺的起源和反應。歐普藝術家善于挖掘藏在基本視覺感受背后的那些具有統一性的規律。如,在透視學上,人們從歐普藝術中可以看到印象派初期的影子;在形態上,歐普藝術又可以讓人感受到立體主義、未來主義、螺旋主義的美感;在色彩的相互關系方面,通過圖形的造型、色彩,歐普藝術可以讓人感受到新造型主義、構成主義的特色。魯道夫•阿恩海姆的著作《藝術與視知覺》給了歐普藝術家很大的啟發,成為許多歐普藝術家最初的靈感來源。“OP”(歐普)來自“Optical”的英文縮寫。歐普藝術是利用人們的瞬間錯視而創作的藝術,它與波普藝術有一定的聯系,是波普藝術之后的技術革命,更是一種全新的風格流派,其代表了20世紀70年代的大眾文化。歐普藝術的設計原理,主要是根據人類視覺上的錯視效應和視覺原理,通過科學的計算原理,使圖片產生觸動視覺作用的圖形。歐普藝術創作手法的核心部分在于通過黑白或者彩色圖形的不同排列、對比、交錯和重疊等,構成形式美,造成整體形狀和色彩的節奏感,給人變化不定的活動效應。結合歐普藝術的服裝設計,理論上就是按照歐普藝術的圖形變異規律,進行服裝圖案、造型、面料的設計,最終給人以視覺的動感。
二、歐普藝術的發展及研究現狀
從1960年開始,歐普藝術幾乎同時興起于世界各地。在眾多的歐普藝術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法國畫家維克托•瓦薩雷里。維克托作品的特色在于具有特別的運動感和閃爍效果,常常使人驚異。維克托•瓦薩雷里是法國歐普藝術的主流代表,其他具有影響力的歐普藝術畫家有美國的約瑟夫•艾伯斯和安德魯基威斯,英國的女藝術家瑞利及以色列的阿格姆、委內瑞拉的薩圖等。在歐普藝術發展的開始階段,歐普藝術主要通過不同的藝術形式,讓人的視覺能感受到運動感和閃爍感,使視神經可以在與畫面接觸中感受奇幻的效果,也被人們稱為“光效應現象”與“視幻效果”。許多歐普藝術家都會以此研究視覺語言與心理之間的聯系,嘗試證明歐普藝術是一種科學設計后的藝術,歐普藝術可以激活視覺神經,通過人們的雙眼喚起潛在意識,并組合成某種形象,從而帶給人一種美妙的感受。20世紀后期,歐普藝術走向了衰落。雖然歐普藝術盛行的時間并不久,但它震撼、新奇的視覺感受給人一種強力的刺激感。許多設計師忠于這種藝術,很多時尚產品體現了歐普藝術。如服裝設計、包裝設計甚至城市規劃都深深地受到歐普藝術的影響。當代,歐普藝術的表現形式很多,它以人性為切入點,在裙裝禮服、T恤設計、褲裝等服裝設計中具有不同凡響的影響力。歐普藝術也被廣泛運用于男裝設計。從本季Dolce&Gabbbanna的男裝設計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近代歐普藝術的深遠影響。作為年輕人所喜愛的設計元素,歐普藝術也成為設計的一個標志,一些內衣和T恤的設計巧妙地運用了歐普藝術,并成為歐洲風格的流行標志。
作者:戴競宇 單位::上海杉達學院
(九)
一、建筑風的歷史溯源
建筑風這一流派的設計更注重時裝結構,他們的設計構思與建筑師的構思有相似之處,其作品也帶有類似建筑物的外觀特征。建筑風服裝起源于中世紀,在宣揚宗教的氛圍中,設計師圍繞教會建筑進行服裝設計。比如哥特式風格的服裝就深受哥特式尖頂高聳的教堂的影響,在服裝中主要體現為高高的冠戴、尖頭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鋸齒等銳角。而織物或服裝表現出來的富于光澤和鮮明的色調是與哥特式教堂內彩色玻璃的折光效果如出一轍。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當時的西班牙宮廷服裝所流行的造型就與建筑相仿:輪狀折裥領、法新蓋爾裙撐、巨大的羊腿袖和如扇子般高高聳起的折裥立領等,其中裙撐的設計以教堂的大刑竅頂結構作為模板,也有效地解決了承重問題。建筑風的歷史悠久,從古羅馬時期到洛克克時期,可以看到建筑的外觀直接影響到服裝的面貌,尤其是洛克克時期,女人被裝飾的花團錦簇,并被塑造成各種造型(X、A、S型等),以迎合當時男性對女性理性形象的要求。實質上,這種以取悅和炫耀性魅力的建筑風表達方式,從另一個角度可以看到女性對男性的人身依附關系。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審美形式也隨之多元化。二戰后,女性社會地位急劇提高,女權運動高漲。純粹的取悅男性的時裝設計意圖被逐漸淡化,建筑風在形式上發生根本轉變,以迎合新的社會需求。這里的設計更傾向于展示一種純粹的藝術,或是證明一種獨立的女性力量和精神。
二、建筑風的設計風格分類
根據不同設計師的表現形式和手段,建筑風在現代時裝設計中的分類大致有以下三類:一類為有機派。此類風格特征較為柔和,善用變化的曲線和較為柔和的外輪廓,結合曲線并使用一些貼近自然的材料,如卡布奇和詹姆士的作品,其設計看上去在給人以印象深刻的同時又能表現出一些人情味。時裝設計師中最成功地運用有機理念的是埃爾莎•復帕瑞麗。她因首次將裝有拉鏈的時裝問世而名噪一時曾談到:人的形體在服裝設計中是絕不能忽視的,它必須猶如建筑物的框架,不管線條、細節多么有趣,都必須同人體這個“框架”有機聯系起來。一旦人體與精致的紋樣發生沖突,放棄后者保全風格是她的必然選擇。出于對服裝造型線的重視,在她的作品中,取消一切干擾服裝整體風格的多余裝飾,進行服裝設計應有如同建筑、雕塑般的“牽問感”和“立體感”。另一類為幾何派。這類設計師更傾向于通過螺旋形、圓形、方形等簡單和對比強烈的幾何形態和更“硬”更“冷”的質感來展現對服裝的趣味。這類服裝往往具備很強的視覺效果和豐富的藝術性。例如克里斯汀•迪奧的設計就深受包豪斯建筑風格的影響(包豪斯建筑風格的共同特點是:以簡單基本的幾何形體為構圖元素,墻面平滑光潔,很少或沒有附加的裝飾雕刻,注意發揮鋼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輕巧特點及金屬制品和大片玻璃的晶瑩反光特性,使建筑形象具有簡潔明快、合理有效、清新活潑的風格。)1947年迪奧第一個優秀時裝系列“新造型”公諸于世之時,給世界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并由此成為戰后時裝界的精神領袖。繼“新造型”之后,他以幾何線形為主,先后推出“鋸齒造型”、“垂直造型”、“郁金香造型”、“H形線”、“A形線”,“Y形線”等,均獲得巨大的商業成功。第三種則是設計師善于提取富有代表性的具象的建筑符號,將民族性和現代符號理論融為一體,細膩地傳承了民族文化。1995年胡曉丹在世界各地的時裝展“流動的紫禁城”,向世人展現了獨特的服裝設計理念:胡曉丹頓悟出紫禁城宮殿的房頂、香亭的頂部,都是帽飾中的亮點;九龍壁的色彩和圖案,制成禮服,會使女性既有豪邁雄渾的龍威,亦有千般嫵媚的韻味,同時服裝設計中更透露出中國傳統哲學的理念:在弘麗中給人以寧靜,在絢麗中蘊含著淡雅。午門上的門釘、太和殿頂的走獸和鎏金龍椅、乾清宮的對聯、漢白蕞欄望柱、御化園的草木、影壁上的飛龍、珍寶館里的奇珍異寶經過重組和提煉,都演化成了服飾符號,明晰而精妙。
三、建筑風的設計元素表達
首先,建筑風服裝的典型色彩特征是色調簡潔。通常使用黑色和白色以及紅色等單一色調,受到窗戶結構、造型影響的現代服裝款式設計講究對比、單純與利落,這與包豪斯風格化的原則頗為一致。在面料上,此類設計師們熱衷于尋找諸如鍍層織物等富有建筑外觀的面料作為體現建筑風的首選。另外,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新型面料也取得類似鋼鐵、混凝土、大理石和玻璃等建筑材料的質感,此外,現代建筑的框架結構、組合排列等形式也常被設計師借鑒到服裝設計中。另外,現代主義對裝飾的摒棄在“建筑風”時裝中也得到很強烈的反映。此類設計雖然也關心人體,但真正關心的是處理人體的方法。他們將人體作為設計的出發點,將其不斷抽象化,從而賦予服裝一種獨立的三維結構。這種注重精巧結構的時裝并不能完全脫離人體或徹底改變人體的外觀。設計師的意圖只是想美化人體但又不停留于模仿或映照人體。這類設計師醉心和依賴形式的表達,甚至有意回避人體的有機曲線。無論現代設計是用哪種形式表達,建筑風時裝表現的都是一種大都市情調,更多的是大都市女性爭取權力和地位的新態度的反映。建筑風是大膽和強有力的,缺乏女性的文弱。這正是20世紀日益壯大的女權運動所追求的理想形象,它在現代服裝設計中所呈現的這種力量更貼切的說明了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
四、結語
建筑風與時裝設計的融合拓展了時裝設計的新空間,這是整個社會及時裝歷史演變發展的結果。同一時期二者的設計風格也具有同一性,并在審美上相互影響和共同發展。建筑與時裝藝術在不斷吸收與融合中得到發展,這種趨勢深深地融于人類的文明中,并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持續的。
作者:白耀天 李?哲 周曉鳴 陳雯雯單位: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中法埃菲時裝設計師學院
(十)
一、立體裁剪課程的教改背景
1、缺乏與相關學科課程的結合
在立體裁剪課程的開設上忽視了本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的聯系,例如,將本門課程的開設時間放在平面結構課程之后,造成學生專業課學習中知識的斷層和重復。在大部分學生沒有服裝結構基礎的情況下,如果只用平面的方法來學習服裝結構制圖,學生就不能直觀地認識人體結構,只能死記硬背結構圖上的數據,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在立裁傳統教學中,基本單一依靠立體裁剪的方法,幾乎不涉及任何平面裁剪的知識,使學生對平面裁剪與立體裁剪結合的理念處于空白狀態,這不利于今后進入公司從事結構設計的工作。
2、重造型輕實用
立體裁剪主要體現在兩類服飾上:一是成衣類服裝,與實際生產相關,需要始終強調工業化生產;二是禮服類等變化服裝,與創意緊密相連,需要通過各種細節技法的巧妙應用將設計的靈魂展現出來。在目前的教學中,普遍存在過于注重藝術性的問題,強調服裝的造型,讓學生在人臺上做出各種款式的服裝造型,最終卻沒有將這些造型取下來固定或做板型的修正,更沒有形成樣板制作樣衣,只求造型漂亮而不去考慮服裝結構的合理性、工藝的可行性和面料的可用性等服用性能,并沒有使學生真正掌握立體裁剪的技術。
二、立體裁剪課程的教學改革
1、立體裁剪課程的教改模式
針對立體裁剪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首先要在教學模式上進行改革。
(1)與企業和市場融合
要優化理論教學,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實現學院教學與服裝市場的真正結合。加強與企業合作,多參考企業意見,多聘請企業人員來教學,了解企業、市場需求與流行現狀,據此合理安排課程結構;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優化課程設置,對課程結構進行項目化改造,形成相應的項目任務,建立基于市場需求和工作過程的課程模式;通過展示、試穿及企業評價,完善課程評價體系。
(2)調整服裝結構專業課程設置
在平面裁剪課程的不同階段引入立體裁剪教學,培養學生動手實操能力,開發學生創新思維,同時注重三維立體與二維平面之間的板型轉化教學,為企業培養實用型人才。在服裝結構設計中,立體裁剪和平面裁剪就像是人的兩只手,事實上,與立體裁剪相比,平面裁剪具有成本低、穩定性強、受操作手法和技巧影響較小的特點,如果能集平面裁剪的迅速穩定和立體裁剪的直觀于一體,不但不會削弱其中任何一方的價值,反而會使裁剪的能力大大加強,使紙樣的準確度更高,這種結合在實踐生產中的應用也非常廣泛。因此,在立體裁剪教學中,也要注重立體裁剪和平面裁剪兩種方式的結合運用,不但使學生對立體裁剪技法有更為深刻的認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樹立起立體裁剪和平面裁剪綜合運用的理念。
2.立體裁剪課程的教改方法
(1)利用多媒體教學
立體裁剪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踐環節的教學主要是教師講授和示范,學生跟著練,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即學生在看的過程中必定會受到所處方位的影響,通常只有離老師最近的學生才能看清楚,老師操作結束后仍有一大部分學生沒看清楚操作細節。而通過多媒體教學,教師在課前將所講授款式用正式面料制成成衣穿在人臺上,并對立裁制作過程拍照攝像做成課件,上課邊動手操作邊放投影,學生不但可以直觀地感受到用正式面料縫制后的效果,還可以更清楚立裁操作過程尤其是細節部分的操作。同時將立體裁剪與平面裁剪的對照紙樣一并做成課件,以更有效地達到教學目的,提高教學質量。
(2)強化教學環境
在教學環境方面要加強實訓室建設,安裝相應的多媒體設備、熨燙設備和縫制設備,保證每個學生有一個人臺。針對學生人數多的班級,增加輔導教師,若只有一位教師輔導而學生人數過多,在輔導效果方面會受到影響。
(3)強調與立裁相關知識的綜合利用
立體裁剪不僅要與平面裁剪相結合,還與材料學、美學、人體工學等知識相關。例如,立體裁剪所用的材料主要是坯布,通常根據最終成衣面料的造型效果進行選擇,而教師授課只顯示了白坯布的造型效果,學生也只練習白坯布的造型手段和技巧,對正式面料的包纏性和巧妙地利用面料上的服飾圖案進行創意等理念不甚了解。
(4)立體裁剪過程的完整練習
教學中往往因為時間的關系,以假縫作為作品的結束,而實際上,假縫成功并沒有徹底完成教學任務,在成衣生產中也只是個開始。鑒于時間因素,可以在大作業完成階段,以小組的形式采用真實面料進行立體裁剪的完整練習,學生應在衣片假縫合格之后,把坯衣樣板拓印在紙面上形成可用于生產的服裝紙樣,并將衣片按工藝流程和生產工藝規則縫制成成品服裝,這樣不僅可以從整體再次檢閱服裝樣板的優缺點,同時還鍛煉了學生的工藝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使其更適應市場需要。
三、結語
高職服裝設計專業應該更注重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而服裝企業與市場對服裝專業高技能層次人才的從業素養和專業技能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立體裁剪注重藝術和技術的融合、實踐與理論的結合,只有將正確的教學目的、合理的教學內容與恰當的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相結合,使立體裁剪教學主動地適應不斷發展的教學的需要,提升所培養人才的素質,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崔敬蘭 單位:廣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