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一、學生未來需要什么樣的寫作能力
寫作的主要目的是交流,因此,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所用的寫作能力,無非就是寫作的基本功。要有基本的駕馭語言的能力、基本的修辭能力,敘事和說理要明白、曉暢,要能準確自由地表達情感,對一件事情要有自己獨到的看法和觀點,做到有用的同時又讓學生有一定的心理體驗。有人對21世紀人的基本素質中的“寫作能力”作了如下描述:書寫信件和報告時能夠準確和詳盡地概括一切所需的內容,而且文筆通順,用詞恰當,標點符號用得恰當;懂得修改文字以突出要點和增刪內容,以及運用計算機來與人溝通。中職作文內容要求及標準我們侃侃而談,但中職作文教學實際是什么狀況呢。
二、中職作文教學的困境
當前的中職作文教學面臨不小的困境。首先是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筆者對所在學校2013年四個所教班級進行問卷調查,發出問卷196份,收回有效卷185份,綜合情況如下表所示。由此可見,在普通中學重視作文教學的情況下,姑且有這么多學生對作文是不喜歡的。而中職學校普遍認為專業第一,學生包括許多老師都認為基礎課可有可無,沒有真正接受基礎課。筆者每次新生第一節課,總讓學生暢所欲言,暢談語文的感受。有學生認為“來中職是來學習專業技術的,為什么還要學習語文、數學、英語,這些是我初中最討厭的!”其次是作文教學的價值取向發生了偏差。大部分中職教師還是遵循中高考的標準要求學生,非常關注學生的遣詞用句和寫作技巧,而忽略他們作文折射出來的生活情趣、情感體驗、價值取向等,還是以中高考的標準要求他們作文。
學生覺得壓力更大,學起來沒有任何成就感,趣味索然。三是中職語文教學學時嚴重不足。2009中職《語文課程標準》所要求《基礎模塊》教學時數為160-180學時,但很多學校往往只有60學時左右,如果再減去節假日和學生的實訓課,很多班級連60學時也沒有達到。例如,語文課本《語文(基本模塊)》包含三部分的內容:“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寫作屬于“表達與交流”內容,教學學時建議是20學時。這樣能有多少時間去講授評講呢?這在時間上限制了教學。許多老師一個學期下來連作文都沒有教學與評講,往往只是應付檢查把作文題目一布置,確定上交的時間,最后教師一個分數打發即可,更有甚者,連作文也沒有布置。如此情況,學生作文能力談何提高?
三、中職作文教學的對策
綜上所述,為了擺脫現在作文教學的窘境,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筆者從教學實踐中摸索了如下對策,望能拋磚引玉。
(一)贊賞學生,激發學生作文興趣
中職學生的成績在初中幾乎屬于中等或中等偏下,他們年紀雖然增長,但處于“斷乳期”和“人生的第二誕生期”,他們對老師的依戀需要表現出較大的敏感性。這種需要可以成為他們學習動機的源泉——努力學習是為了能得到教師更多的關注、認可和贊許。教育心理學家把這稱為動機的“附屬內驅力”。在作文教學中,向學生施與關愛之情,可以驅動學生的“內驅力”。
1.師愛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愛及作文
古語云“: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這是情感遷移最好的概括。宣夏金老師說:“教師應當做什么呢?教師要以愛心為源。愛是教育的源泉,教師就是愛的灌溉者,讓學生心之花瓣快樂地綻放。”在教學中,首先我們要情真意切地引導學生討論中職語文學習的重要性,盡量消除他們的畏懼心,以親切的態度來設置問題情境,以期待的心情等待著學生思考面臨的問題,以幫助的態度給予學生點撥和啟迪,以飽滿的情緒去講解新知識,以關切信任的態度去聆聽學生的回答。哪怕是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句話語、一個手勢、一種動作都會給他們帶來安慰和鼓舞,都會讓學生感到“老師在期待我”,感受到教師對自己深切的愛,從而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愿望。師生之間互相信任,學生愿意將自己的真實想法通過作文向教師表露,愿意動筆,愿意去寫文章,從而就對作文產生了興趣。
2.健全作文質量評價標準,賞識激勵學生
《廣州市中等職業學校〈語文〉(基礎模塊)學生學業質量評價方案(試用稿)》在2009年《中等職業語文教學大綱》的基礎上把寫作分為“基礎寫作”與“應用文寫作”,確定了作文的表現標準和體現形式,同時還明確指出“教育活動過程的復雜性決定了并非所有因素都能夠直接量化,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有機結合十分必要。如對學生作文的批改,絕不能簡單地給個分數,教師審視評價的角度應從一維走向多維,在關注寫作技巧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作業背后折射出來的生活情趣、情感體驗、價值取向等,包括學生的書寫態度是否認真、是否整潔規范等,都應成為評價的有機組成部分。”這規范了一套科學的作文評價標準,形成了正確的作文教學導向,讓中職作文教學有了方向標。作文評價應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尊重和體現個體的差異,促進每位學生的發展。
另外,我們也可以創設平臺,鼓勵學生向報刊雜志投稿,稿件的發表會形成轟動效應,驅使學生更加主動熱愛作文。筆者曾多次向《少男少女》以及校刊《交校潮訊》推薦習作,除了作者的喜悅,其他同學認為他人能做到,自己也能。作文教學構成了愉快的寫作氛圍,效果顯著。加拿大精神病理學家岡斯•謝爾耶在各種不同活動條件下所作的大量心理實驗證明,學生的極度疲勞往往是由于經常失望和失敗造成的。如果能使學生能看到成功和希望,他們就會爆發出蘊藏在自身的一股巨大的學習力量,學生在學習中如果獲得成功,又會經常受到表揚和鼓勵的強化,他們克服學習困難的勁頭和學習的積極性就會不斷地提高。
(二)更新觀念,突出職業特色
中職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不能讓學生帶上鐐銬跳舞,要因材施教。寫作不是單一的環節,要貫穿在其他教學環節中,使之相互滲透,既使教學內容充實豐富,又使學生學來興趣盎然。這樣不僅可以完成其他環節的教學任務,又能解決中職教學學時較少的特殊情況,突出職業特色,可謂一舉兩得。例如,教學“閱讀與欣賞”中的《我很重要》一課時,可以讓學生給自己寫勉勵的話語,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一段甚至是一篇。中職學生大部分水平較差,這樣先從句子過渡到段落再到篇章,層層遞進。教師以鼓勵為主,只要寫出心聲的,都給以真誠的鼓勵,讓每位學生都體驗成功,激發學習提升的欲望。
又如,在教學《我的母親》一課時,在學生沉浸文中,情感共鳴的時候,趁勢讓學生寫一篇人物的作文,作文命題與生活緊密結合,絕大部分學生可以在45分鐘之內當堂寫出情深意切的文章,每篇文章都可以折射每位學生處世、看待問題的方式和方法。教師閱讀后寫下評語和鼓勵的話語,雖然辛苦,但與學生有了心的交流,累并快樂著。教學“口語交際”部分,應說寫共抓。例如,“口語交際”中的“介紹”部分,應讓學生備好稿子或腹稿,到講臺一一介紹,教師進行點評之后,學生興趣正濃,便可要求學生將其寫于紙上,這樣一篇真實的作文《自我介紹》即躍于紙上。而在“語言綜合實踐活動”部分,學生參加語文實踐活動后的成果,特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讓學生及時整理和總結,這也是寫作能力的一個重要鍛煉。
(三)指導學生觀察生活,隨筆練習
如果說作文還帶有教師的意愿的話,那么隨筆和日記就是屬于學生自己的天堂。教師可以與學生約定,不當堂公布他們的內容,如果教師覺得特別好,想與所有同學分享的時候,一定會征求作者的意見,教師也會真誠地為作文寫上自己的評語。因為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傾訴的隱密空間,每個人都有不希望被別人知道的秘密,應尊重他們的隱私。于是隨筆就成了與學生溝通的一個重要渠道。學生極其信任地在隨筆中敞開心扉,教師也盡其所能地為他們解決情感上的問題。
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學習的得與失、考試的成與敗等均會使學生的情緒產生波動。當發現學生有不良情緒時,教師可以及時地在他們的隨筆本上與他們進行溝通。一句及時的鼓勵、一句善意的提醒、一句誠意的規勸都能體現出教師對學生的關懷與重視,也能讓學生較快地擺脫不良情緒的困擾。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對作文不再畏懼,水平得到鍛煉,同時教師的道德觀、人生觀、世界觀對學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四)創設情境,誘發應用文寫作的興趣
應用文比較枯燥,學生興趣不濃,但在教學中讓他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運用遷移思維,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筆者學校,學生每個學期都有幾周到實訓中心進行模塊實訓。回來當天筆者及時從他們實際出發,讓學生上講臺口述實操所得所感,再強調生活學習以及以后工作寫總結的重要性,學生有了“內驅力”,學習積極性得以提高,一篇《總結》便順手拈來,他們在《總結》中總結得與失,提出以后努力的方向,讀來讓人欣慰。
再如,教學應用文《求職信》的時候,筆者先教會他們怎樣準備材料,當堂模擬應聘,學生內心認同求職信的重要,有了愛學樂學的內驅力,不再畏懼文字,而是愿意攻破難關。如此例子舉不勝舉,只要我們從實際出發,及時創設情境,在課時不足的情況下把作文課安排得巧妙、講得精彩,學生樂學愛寫,作文質量的提高就不再是美好的夢想。
作者:龍水花 單位:廣州市交通運輸職業學校
第二篇
一、教師命題還是自由選題
近幾年中考作文題,多為話題作文,材料作文或半命題作文,教師為了應付考試,十分重視這類作文,認為這是應對中考的有效途徑。教師在命題時,并不知道學生的內心世界和思維習慣,他們遇到這類題目,只能硬著頭皮寫下去,寫出來的文章往往蒼白無力。反過來,教師不命題,讓學生寫自己熟悉的事物,寫自己想寫的內容,思維的閘門就會打開,往往能寫出連老師也料想不到的好文章。記得那年,我帶領學生去郊外踏青,游覽家鄉的淡水湖?;貋砗?,我布置了一篇作文,想些什么寫什么。大部分同學都贊嘆景色的迷人,河山的秀麗,游玩的愉悅……可有一位同學卻是這樣寫的,“郊游回來,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我倍感意外,讀下去,才明白。
那天郊游時,全班同學都帶了方便面、飲料等食品,游玩時,同學們將包裝袋、飲料瓶之類的東西扔進湖中,他寫道,“如果觀賞淡水湖的游客多了,丟下的果皮紙屑將會嚴重污染水質,湖泊將不再清澈美麗,將在我們的視線里消失……”此時此刻,我被震撼了———千萬別忽視一顆幼小的心靈。其實,教師讓學生自由命題,自主選材,自我思考,自行創作,實際上調動了學生習作的積極性,學生的思維會變活,語言會變順,觀點會變新。
二、重視閱讀還是重視寫作
長期以來,不少教師支持“以寫作為中心”這個觀點,他們認為寫作是語文水平的綜合反映,抓住了寫作,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牛鼻子”。他們鼓勵學生多寫作文,除了大作文,還有小作文,除了小作文,還有周記、日記,每周少則一兩篇,多則“每天一練”,學生殫精竭慮,疲于應付。這種做法究竟好不好呢?勿庸置疑,寫比不寫好,多寫比少寫好??墒菦]有生活的素材,只是一味地閉門造車,很難寫出新意。我始終認為,要想寫出好文章,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通過閱讀,學生才能獲得寫作的源泉,腦海中充盈起來,寫文章就水到渠成。
三、客觀評分還是激勵評分
分數歷來是學生追逐的目標,給學生評分是教師的一大難題。一篇作文,放在一位老師面前,可給一個分數,放在另一位教師面前,又可給另一個分數,有時兩人評分甚至相差甚遠。為什么作文評分會有較大的差距呢?從客觀上講,這與作文本身的復雜性有關。作文往往涉及到審題、選材、立意、語言、構思包括書寫等各方面因素,因此,給一篇作文評分做到尺度絕對,顯然不符合事實。從主觀上講,與教師的欣賞品味有關,教師的情感導向、審美情趣、價值觀等無不在評分過程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豪放派不喜歡樸實的文章,務實派不喜歡華麗的文章。
中學教師評分注重學生的基本功是否扎實,大學教師評分注重看是否有獨到的見解,就算是同一位教師,在不同年齡,不同時間評出的分數也不同,因此,絕對評分標準的科學性值得懷疑。正因為如此,我平時在給作文評分時,肯定長處,指出不足之處,打分時適當給予激勵。對于作文水平較差的同學,如果每次作文不及格,他也許會喪失寫作的興趣,對于作文水平較好的同學,更多地偏重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并鼓勵他把文章寫得更加完美。
作者:徐英慶 單位:安徽潛山
第三篇
一、培養觀察能力,重視生活積累
語文老師的責任就是在平常的寫作教學中,注入日常生活世界的基礎,使寫作煥發出生命的氣息,使寫作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體驗聯系起來;同時把本該屬于學生的時間與空間還給他們,以便他們積累成長的財富,積累鮮活的寫作素材。除此以外,還要大幅度增加寫作數量,養成經常寫作的好習慣,進行與學生生活、思想密切相關的經常性的課外練筆。在作文練筆中,讓學生“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
二、培養學生的語言敏感能力
要讓學生養成堅持積累語言的好習慣。通過摘抄成語、名言警句、優美語段,讓學生充實自己的語言倉庫;通過課前一分鐘演講、綜合性學習活動等方式來提高學生運用各種表達方式的能力;通過造句或通過仿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運用修辭手法的能力;通過課堂小練筆等方式提高學生細節描寫的能力……有了良好的語感,才能在短時間內寫出妙文、美文。
三、培養學生創新的構思能力
寫作最重要的就是構思。首先要追求結構完整,即文章有頭有尾,首尾呼應,前后照應自然,過渡合理,材料安排有層次、不紊亂。其次要力求構思的巧妙。獨到的創新設計,能使由“赤橙黃綠青藍紫”組成的彩綢在空中亮出美不勝收的舞姿;別具一格的表現形式,能使作文充滿靈氣和魅力。
作家葉文玲說:“作文,首先構思要別出心裁,落筆也要有點與眾不同的新鮮味才好。”那么,怎樣才能做到構思別出心裁呢?可運用彩線穿珠法、巧設懸念法、烘云托月法、片斷組合法等巧妙的構思,還要選擇自己拿手又適合表達的諸如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書信、日記、演講稿、童話、診斷書、訪談錄、起訴狀等等文體,學生可根據主題的需要選擇最佳的構思方式,段落安排要疏密適宜。
四、立意新穎深刻,讓作文邁上新的高度
立意是作文的靈魂。首先文章的主旨一定要鮮明。文章的主旨明確表達了作者的觀點、情感、主張,因此主旨一定要鮮明。其次要突破思維定勢,力求創新。若能抓住細節,并從自身的獨特感悟出發,以新的視角、新的方位審察和思索客觀事物,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將會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一篇文章若能做到“自己心中有,別人腦中無”,若能激活讀者的心靈,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若能探求出人生的哲理,給人生活的感悟、人生的啟迪,一定是立意深遠、高屋建瓴的好文章。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作文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學生不斷積累,學會觀察社會、分析生活,把自己時刻放在社會大背景中去思考,去寫作,去修改,去評論,去完善。
作者:王芳 單位:江蘇宜興市高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