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農業發展論文
1栽培技術推廣工作的主要成效
1.1實現了農業生產方式的快速轉變全國栽培技術推廣體系發揮自身特有的橋梁紐帶作用,主動與科研、教學部門密切合作,重點服務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致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升技術到位率,推廣了水稻精確定量栽培、小麥精播半精播栽培、氮肥后移、玉米密植、地膜覆蓋等一大批高產實用栽培技術,提升了農業生產科技含量,推動了適度規模經營。2007~2011年,全國小麥精播半精播栽培技術累計推廣面積超過9.2億畝,氮肥后移面積超過7.6億畝,水稻精確定量栽培面積超過1.6億畝,玉米大壟雙行覆蓋面積超過1.1億畝;2012年,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3.5%。2012年年底,安徽省農民專業合作社迅速壯大到2.9萬個,耕地流轉面積超過1537萬畝,約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24.7%,農業生產組織化、規模化水平穩步提升。
1.2助推了農民收入的持續增加各級栽培技術推廣部門根據本地農業生產實際,制定科學合理、相互適應的農藝標準,不斷提升農機農藝融合水平;綜合運用免耕、少耕栽培及集中育秧等技術手段,簡化種植程序,降低農業生產勞動強度與投入成本,助力農民持續增收。目前,全國小麥、水稻、玉米三大糧食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分別超過92%、66%和76%。湖南省2012年確定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推廣項目縣60個,累計推廣機插秧480萬畝以上。經測算,機插田相比手插田早、中稻平均畝增產分別達36.7kg、46.2kg,增收95元、120元。江西2011~2012年全省免耕直播油菜推廣面積831.35萬畝,占油菜生產面積的50.7%,每畝可節約用工4~5個,增收節支近500元。油菜免耕栽培技術的應用,推動江西油菜從2006年的600.4萬畝發展到2012年的827.8萬畝。
1.3強化了防災抗災技術手段各地栽培技術推廣部門從品種、播期、管理等方面綜合配套,增強作物綜合抗逆能力,強化避災抗災的技術手段,進一步加強重要生產環節出現自然災害的預防控制,提升農作物生產防災抗災能力。面對近年來低溫陰雨、干旱、暴雨洪澇等自然災害多發重發的嚴峻形勢,四川省積極推廣秸稈還田、覆蓋栽培、少耕免耕、一次性施肥(底肥)等保護性耕作措施,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模式,全面推廣落實水稻旱育秧、小麥玉米旱地規范改制、旱地新三熟“麥/玉/豆”種植模式、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通過展示示范和技術培訓,帶動大面積避災增產技術推廣落實。2012年甘肅糧食總產創歷史新高,以全膜雙壟溝播為主的旱作農業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2011~2012年,全省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2329萬畝,2012年僅全膜雙壟溝播技術一項生產糧食730萬t,增產135萬t。
2栽培技術推廣創新面臨的形勢
當前,我國栽培技術推廣工作面臨著較好的發展機遇。一是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頒布實施,為栽培技術推廣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為解決栽培技術推廣體系長期存在的體制、機制等深層次問題提供了契機。二是各級政府對栽培技術推廣工作重視和關注程度增加,栽培技術推廣隊伍成為發展現代農業不可或缺的生力軍。三是推廣經費、條件建設和能力建設投入逐年增加,工作環境得到逐步改善。四是栽培技術推廣領域不斷拓寬,服務范圍不斷擴大,隨著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種糧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不斷涌現,對農業科技的需求更加迫切,栽培技術推廣工作的舞臺更加寬廣。但伴隨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的快速推進,我國農業生產外部環境與內在方式都在發生深刻變化,這都對栽培技術推廣創新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2.1耕地和水資源的約束更加突出,必須以挖掘單產潛力為主要抓手從耕地資源看,2010年我國耕地保有量18.18億畝,已逼近18億畝紅線,比21世紀初減少近1億畝。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業耕地資源必將持續減少,而糧食及主要農產品需求呈剛性增長,這一矛盾今后將長期存在并日益加劇。從淡水資源看,我國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家之一,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人均的1/4。農業用水資源缺乏,作物需水關鍵期與降水時期不一致,干旱與水土流失交錯存在。在有突破性、革命性的栽培技術成果較少的大背景下,必須通過多項技術的集成配套,最大限度地挖掘作物單產潛力,當前我國糧食總產已經實現連續9年增長,糧食單產創歷史新高。2011年,全國糧食畝產達344.4kg,比2001年增加59.9kg,10年提高了21.1%。要想在高基數、高起點上實現單產水平的新提高,難度越來越大,必須進一步發揮栽培技術推廣部門擅于、專于集成組裝優勢,加大主要農作物重大栽培技術的集成創新與示范推廣力度,依靠先進適用技術的集成組裝來挖掘增產潛力,變爭“單項冠軍”為奪“全能冠軍”。
2.2勞動力轉移趨勢難以改變,必須以輕簡高效為發展方向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推進的大背景下,大量青壯年和有文化的農民向城市和非農產業轉移,2010年全國外出就業的農村勞動力總數超過1.5億人,留鄉務農勞動力平均年齡超過45歲,勞動力不僅數量減少,更重要的是勞動能力和技術素質明顯偏低,各項實用新技術的應用難以到位,直接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針對當前農村勞動力結構變化新情況,栽培技術推廣工作要改進方式方法,不斷提升栽培技術的輕簡化水平;同時順應機械化、信息化發展潮流,改進品種、改進種植方式,做到農藝與農機融合,加強信息裝備建設,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信息采集、信息傳遞、災害預警和遠程管理,提升栽培技術推廣服務水平。
2.3農業生產格局深刻改變,必須以新型經營主體為重點對象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快速邁向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經營,對關鍵生產環節的技術服務需求巨大。據統計,我國目前共有種糧大戶68.2萬個、占全國農戶總數的0.3%,糧食產量達746億kg、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2.7%;有糧食生產合作社5.6萬個,經營耕地7218萬畝,占全國耕地總量的4.0%。栽培技術推廣工作必須適應并努力推進這一新趨勢,以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為重點服務對象,傾聽他們的服務訴求,了解他們的技術需求,不斷提升為其服務的水平,通過服務新型經營主體提升重大技術的到位率和普及率,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2.4自然災害頻發重發成為常態,必須以防災減災為工作立足點近年來,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概率進一步增大,罕見自然災害轉向頻發自然災害;農業重大病蟲害發生的時間、種類、地域出現了新的變化,重發頻率顯著上升。盡管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在持續提高,但因災損失糧食總體上仍呈偏重態勢,自然災害始終是影響糧食生產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薄弱,抗御災害能力不強,必須要通過技術創新與示范推廣,建立一套主動避災、有效防災、積極救災的科學抗災減災新機制,減輕干旱、澇害、多雨漬害、病蟲害以及大面積倒伏等主要自然災害的影響,實現減災增產。
3栽培技術推廣創新存在的問題
面對發展現代農業的新要求,栽培技術創新也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
3.1理論與集成創新有待加強我國已到了必須更加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新階段,科技進步已成為最重要、最關鍵、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而當前的現實是,栽培技術理論沒有重大突破,許多作物缺乏突破性品種,輕簡栽培技術研究不深,重大病蟲防控的有效措施缺乏,適應機械化栽培的模式和設備研發不夠,集成創新力度不大,沒有形成適合不同生態區、不同栽培方式的技術模式,與科研、教學部門合作不深,技術貯備還不足。
3.2基本條件建設有待加強栽培技術推廣體系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后,普遍缺少基本的試驗示范基地和經費,缺少開展栽培技術創新的必要手段。許多經濟作物種植主要集中在旱坡和丘陵地區,沒有完善的田間道路、供電及其他設施,水利灌溉基礎薄弱,種植規模化程度低;許多地區還沒有從事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的技術人員,技術普及程度較低,產業競爭力不強。
3.3政策項目支持有待加強近年來,國家對農業投入逐步加大,但從投入結構方面來看,注重技物結合的單項技術投入,如良種、施肥、防蟲防病、設施栽培等,而忽視綜合配套栽培技術的投入,也導致農業生產資源的浪費或疊加效應不明顯。由于投入不足,相關集成配套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示范推廣工作無法大范圍開展,很多實用栽培技術到位率、普及率較低,也導致良種良法脫節,單產水平始終難以突破。栽培技術推廣創新迫切需要長期、穩定的政策和項目扶持。
3.4推廣應用有待加強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民對技術有了新的需求,不僅需要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而且延伸到產后貯藏、保鮮等領域。但在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受現行體制、農民自身素質等方面的影響,傳統的技術推廣存在著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功能單一、服務手段落后、服務技術不到位等問題。栽培技術推廣隊伍要進一步轉變觀念,加強服務能力建設,完善服務設施,強化服務手段,提高人員素質,將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到田間地頭,將服務延伸到產前、產后,滿足農業生產和農民實際需要。
4栽培技術推廣創新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4.1指導思想按照發展現代農業的總體要求,以提高作物單產和品質、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為目標,以加大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綜合栽培技術集成創新和示范推廣力度為主要任務,著力強化政策、科技、設施裝備、人才和體制支撐,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4.2主要目標
4.2.1解決關鍵栽培技術瓶頸。到2020年,在玉米各主產區推廣1~2個突破性新品種,集成示范1~2套以機械收獲為重點的高產高效技術模式,帶動全國玉米機械化收獲水平達到50%;在雙季稻各主產區集成推廣1~2套高產高效技術模式,帶動全國水稻機械化種植水平達到50%;推廣1~2個適宜機收的油菜品種,帶動全國油菜機械化種植水平達到15%,機械化收獲水平達到20%;初步解決花生聯合收獲的問題;推廣1~2個適宜機收的甘蔗品種,甘蔗機械化率提高20個百分點;培育一批優質、抗病、高產、抗逆性強的蔬菜優良品種,替代部分進口品種。
4.2.2推廣主要栽培技術模式。到2020年,小麥規范化播種技術推廣面積達到2.5億畝,水稻機插秧面積達到1.5億畝,玉米地膜覆蓋栽培面積達到1億畝;油菜免耕直播技術推廣面積達到3000萬畝,機械播種面積達到2000萬畝;花生地膜覆蓋面積達到3500萬畝,機械播種面積達到2500萬畝;大豆壟三栽培面積達到5000萬畝,棉花輕簡育苗移栽在適宜地區覆蓋率達到50%以上,甘蔗健康種苗推廣率達到50%;蔬菜損耗率年均降低1個百分點以上,蔬菜商品化處理率提高到60%。
4.2.3提高主要農作物單產。通過栽培技術創新,到2020年,高產高效技術模式試點區域水稻平均畝產達到550kg、玉米550kg、小麥500kg、馬鈴薯2000kg、油菜150kg、棉花110kg、蔬菜2500kg、甘蔗6t。
4.3重點任務一是創新推廣機械化栽培技術。綜合考慮作物種類、栽培關鍵技術和目前農機發展等情況,篩選確定以農機為主導,農藝配合發展的技術模式。將機械適應性作為作物栽培管理的重要指標,改革與機械化生產不適應的農藝措施,創新推廣容易實現機械化生產的栽培科技成果,大力宣傳推廣株型、抗倒性、成熟期等指標適宜機收的高產優質品種。調整玉米栽培的壟距、行距等指標,增強與現有收獲機械相關參數的適配性,提高機械的通用性和玉米機收效率;集成推廣油菜開溝、免耕、松土、施肥、播種、覆蓋一體化播種技術,調整間作套種技術的行間距、幅寬等指標,使間套種技術也能滿足機械化的要求,實現增產增效。二是創新推廣輕簡化栽培技術。通過推廣適宜品種、簡化栽培管理方式、合并田間作業程序、發展機械化等方式,減少勞動力和資金投入,實現省時、省力、降耗、節本、增效。大力推廣適應輕簡化栽培的作物品種,適應機耕機收的需要,減少病、蟲、草害防治用工;簡化作物栽培管理方式,推廣少免耕、直播、化學除草、少中耕、減少施肥次數和一次性施肥、化學調控等技術,替代部分人工操作來簡化管理、減少生產環節;合并田間作業工序,推廣播種、施肥、除草等多道程序聯合作業技術;推廣適應多種生態條件、不同耕地類型的中小型耕種收獲機械和油菜、棉花輕型收獲機械以及旱地作物工廠化育苗、機械化移栽技術,減少勞動強度。三是創新推廣標準化栽培技術。改變傳統的推廣單項栽培技術方式,根據作物特性、生產條件和區域特點,創新推廣區域性、標準化的增產技術模式,推動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組織化、標準化發展。東北地區主要創新推廣玉米以早熟耐密品種和抗旱節水為核心,水稻以大棚旱育秧為核心的標準化技術模式;黃淮海地區主要創新推廣小麥以深松深耕和“一噴三防”為核心,玉米以耐密品種和貼茬機播為核心的標準化技術模式;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創新推廣水稻以早熟品種和集中育秧為核心,油菜以“早熟三高”品種和“一促四防”為核心的標準化技術模式;西南西北地區主要創新推廣玉米以地膜覆蓋和育苗移栽為核心,馬鈴薯以種薯脫毒為核心的標準化技術模式。四是創新推廣信息化栽培技術。加強以物聯網、專家智能系統、3S技術等為代表的信息化技術在作物生產管理中的應用與推廣,提高作物栽培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創新作物生長農情監測技術,通過物聯網技術實時、動態了解田間作物生長發育、溫度、光照、病蟲草害、土壤墑情等各項農情指標,及時準確地滿足作物生長對環境各項指標的要求;通過農業專家決策支持系統,借助計算機模擬、仿真等技術,建立作物生長模型,對作物生長發育、器官建成、光合生產和產量形成等生理過程進行定量分析,制訂最佳的田間管理技術方案;加大3S技術在優化作物布局結構、水肥精確動態控制上的推廣應用,提高作物田間管理的科學化水平。
5促進栽培技術推廣創新與發展的對策建議
近年來,栽培技術推廣工作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供了有力、有效的技術支撐。當前,我國已進入“四化同步”發展的新階段,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節點,栽培技術推廣也應適應這一大環境和新形勢,與時俱進,創新發展。
5.1提高認識,增強技術創新意識栽培技術推廣不僅是單純的推廣成熟的技術,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提高。各級栽培技術推廣部門要切實提高思想認識,從推動現代種植業發展的高度出發,把技術創新作為衡量推廣工作完成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增強技術創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各級栽培技術推廣人員要加強最新作物生產理論和實踐、農業信息技術等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激發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
5.2擴大合作,增加技術創新源泉加強與有關科研、教學等單位的聯系,及時跟蹤了解栽培領域最新科技成果,及早進入科技成果的試驗示范和轉化推廣,增加推廣部門的創新技術來源。加強各級栽培技術推廣部門溝通,廣泛了解各地高產典型,善于發現生產實踐中的技術創新點,及時總結推廣。積極參加國際農業技術推廣交流活動,深入了解各作物主要國家的高產栽培技術模式及推廣、研究熱點,適時引進、消化和再吸收。
5.3創新機制,提高技術成果轉化率創新推廣方式方法和工作機制,加快創新技術試驗、示范和推廣,提高技術到位率和普及率。改變面向一家一戶的傳統推廣方式,重點聯系種植大戶、科技示范戶、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增強創新技術的輻射帶動能力。整合資金力量,發揮各自優勢,抓好重點作物、關鍵環節和主要產區,以點帶面,輻射帶動,提高技術的傳播效率。
5.4拓寬職能,開展技術認證試點工作根據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牽頭組建跨專業、跨區域、跨作物的農業生產技術專家認證委員會,逐步開展作物生產技術先進性、適用性、安全性認證試點工作,探索建立高產、高效、優質、生態、安全的生產技術準入制度,減少盲目推廣,提高栽培技術推廣效率。
5.5加強宣傳,爭取政策資金扶持加大栽培技術創新理論和推廣實踐的宣傳力度,通過示范樣板、網絡、報紙、電視、廣播、手機等形式,擴大社會影響,積極向有關領導和部門匯報,調動各方力量參與,爭取政策資金扶持。大力宣傳栽培實踐中的高產高效典型,及時總結技術創新點并同步開展試驗,不斷擴大示范和推廣。
作者:杭大鵬 單位: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