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會計審計
一、審計概念:內部審計、風險管理與風險管理審計
由獨立于股東和管理者的第三方對特定組織的賬目進行審查,這是審計的最基本含義。各國調整民間審計關系有公司法、證券法、會計法等不同形式,這些制度基礎都源于英國公司法。在股東賬目審查年代和之后英國連續出現的三次金融危機,促使議會最終在1900年全面建立強制審計制度。20世紀上半葉公司管理模式的變化以及對審計實務的影響,審計師的報告不再是揭露舞弊和差錯的文件,而是對財務會計報表的質量提出的專門意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各國公司法或證券法明顯地增加了信息披露的內容,相應地擴大了審計師的工作范圍。
在審計的不斷發展中,各方對于審計的性質和目標也展開了實質性的討論。從立法者的角度來看,公司財務無非圍繞著兩個基本目標而展開:一是財務報表鑒證,即會計師對財務信息的可靠性作出評價;二是揭露舞弊,即會計師發現并披露公司財務報表中的錯誤以及舞弊行為。由此而形成的會計師的兩項基本職責是鑒證審計責任與舞弊審計責任。法定審計目標的實現需要借助于會計師的具體執業活動,因此會計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會計師的獨立性是審計公正性的要求,也是增加財務信息可信度的前提。審計之所以具有價值并且實現兩個基本目標,這一點不容置疑。法律上對審計的界定,是從審計作為監督公司管理層履行受托責任、保護股東合法權益的公司治理機制的這一屬性出發的。
因此在從法律視角對審計進行概述之后,同樣也要從審計的職業視角來說明審計的性質。從審計的技術觀角度來看,對審計技術特征最通俗的描述就是“查賬”,各種形式的審計都離不開對賬冊的檢查、核對。當然,現代審計活動早已超出以檢查賬冊為手段的賬冊核對的范圍。對會計行業而言,審計首先是一種專業活動,從不同角度對審計的理解和期望都不可能完全脫離審計的技術性特征。如果技術上不具有可行性,那么法律上或道義上對會計師的審計行為施以更大責任是沒有意義的。
現代公司的財務審計是圍繞著“公允反映”的鑒證目標而組織起來的一套程序。這個程序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審計計劃階段、審計程序的實施階段以及審計完成階段。在每一個階段上,都存在大量技術性問題和不確定性,需要會計師保持職業謹慎,并作出適當的專業判斷。因此可以看出,審計是一項充滿風險的職業活動。所以會計師對審計的程序觀的遵循,最鮮明地體現在遵守各國會計職業組織頒布的一般會計審計準則或者獨立審計準則上。審計準則不僅是審計技術活動的指南,更被會計職業視為其審計行為是否符合法律要求的衡量標準。這些審計準則明確了會計師處于各種環境中應選擇的最佳執業活動和方式。我國也從1996年起制訂了獨立審計準則,在不到十年時間內,形成了包括獨立審計基本準則、獨立審計具體準則與獨立審計實務公告、執業規范指南三個層次組成的審計技術規范體系,以此對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行為進行約束和指引。
二、風險管理中內部審計的作用
國際上許多大企業已經將操作風險視為企業的主要風險。而在我國對操作風險的認識遠沒有這么深刻、全面,不少企業僅僅將操作風險視為操作中的風險、操作性風險,尤其是在金融犯罪頻發的今天,更將操作風險與金融犯罪混為一談。這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重事后管理,輕事前防范。在這方面,企業很看重對已發生或已存在的風險采取事后的管理處罰措施,試圖以嚴厲的處罰遏制風險的出現,而對事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控制措施卻關注較少。二是重審計稽核,輕全面管理。國內很多企業往往將操作風險視同操作性風險,這是造成銀行操作風險管理上“重審計稽核,輕全面管理理念”的認識根源。在此理念的支配下,企業往往將操作風險管理職能賦予內部審計部門,而非風險管理部門,從而造成很多類型的操作風險(比如系統因素引起的操作風險)無人管理。
(一)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識別和檢查作用。公司內部的相關審計人員通過對環境變化的分析,進行風險預測,從而對公司內部的控制系統更新與否進行檢查,還能夠通過后續一系列的跟蹤管理層對其發現的問題以及淬不及防的例外事件整改情況進行進一步跟蹤。公司內部的審計人員還可以運用自己對風險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更加客觀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公司相關管理層和審計委員會提供相對有價值的信息,從而進一步提高整個公司的風險管理水平。
(二)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管理與協調作用。與傳統的風險管理相比,現代風險管理意識將注意力從企業的經營機制和個別控制系統向總體風險管理概念不斷轉變,現代風險管理體系將對會計師事務所的內部治理結構的監督要納入到行業的監管當中,可以制定不同組織形式的會計師事務所的治理結構指導意見,確立合理的權力分配,同時建立監管機構,并對其執行情況進行檢查。資本市場的風險除了公司的商業運作,還來源于管理層的代理行為。而設立注冊會計師對財務進行審計的制度正是為了減少管理層代理行為帶來的風險。這使得內部審計能夠客觀地從全局的角度管理風險,能從組織的利益和實際出發,清醒地識別和評價風險,提出防范風險的有效建議。
(三)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顧問與咨詢作用。由于內審人員對本組織的情況最為熟悉,資本市場的風險除了公司的商業運作,還來源于管理層的代理行為。而設立注冊會計師對財務進行審計的制度正是為了減少管理層代理行為帶來的風險。內部審計人員可以通過發現評估并運用風險管理的方法和措施,幫助組織解決風險問題。企業可以通過咨詢的方式,使得風險管理過程的建立成為可能。這使得企業在風險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企業相關管理層和審計委員會也可以有效對風險管理有正確認識。通過內部審計對企業相關的風險管理進行進一步評估、檢查、報告并提出相關改進措施,對改善組織基本程序的咨詢工作對傳統保證業務進行補充。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的時間不長,同時整個社會處于轉型時期,各項經濟法律制度比較不完善。所以我國企業需要合理認識與規劃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包括學習國外風險管理的經驗,逐步建立操作風險管理體系、以人為本,加強操作風險管理文化建設、注重操作風險評估和控制,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加快步伐,提高操作風險管理技術等,只要不斷提高企業操作風險管理水平,才能有效克服風險,從而使我國企業實現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