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視頻拍攝及工序分析
傳統的IE借助的是秒表以及相應的辦公軟件來進行數據的收集、整理與分析,新型的IE模型可以利用視頻技術以及專業的IE分析軟件來保證數據的可追溯性以及有效性,還可以降低IE工程師的工作量。視頻拍攝主要是記錄生產過程中的實際情況,可追溯性強,此外可以反復進行細致的分析,導入到專業的IE軟件,應用軟件工具對視頻進行詳細分析,將操作過程細分成各個操作單元并且記錄各個操作單元的時間,標記正常動作、輔助動作及異常動作,這樣在建立標準工藝時可剔除異常動作,進行改善時也可以重點針對輔助動作,這樣能有效地減少每個崗位的工序節拍時間。經分析某帝度品牌洗衣機B產品總裝線共有工序75個,操作人員80名,瓶頸節拍時間為32.88s,總加工時間為1707.69s。在進行工序分析的過程中,可以對瓶頸崗位、重點崗位以及有問題的崗位進行重點標記,主要記錄這些崗位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的可供選擇的解決方案,作為單工序改善優先進行的內容,可以提高整體的工作效率。
2報表制作
報表制作是在分析完成后,在系統內生成相應的標準工時與人力排布表以及平衡率山積表,明確了解生產線的人員分布以及工時利用情況,為下一步的改善做基礎。生成報表主要有標準工時與人力排布表、平衡率山積表以及標準作業指導書。標準工時與人力排布表可以作為標準工時以及標準人力的規范文件,指導生產過程的工時及人力投入;平衡率山積表主要是了解生產線的平衡情況,發現生產過程中的工時損失,可以作為改善依據;標準作業指導書主要是指導一線操作人員按照其規定進行生產,保證操作的標準化。這些標準報表就是某一產品的標準化工藝文件,IE人員、工藝人員以及現場操作人員均可以依照這些內容進行生產活動。
3單工序改善及改善驗證
單工序改善的主要目的是對生產線進行基礎梳理,確保每個工序的節拍時間最短,降低總加工時間,進而可以進行生產線平衡改善。在進行工序分析時,會記錄相應生產工序的問題點,得出工時數據后,可將兩者進行綜合對比,進而選擇對生產線的部分工序進行改善,應用相應的改善方法進行改善。B產品的單工序改善主要是對部分崗位的操作布局進行了改善,同時增加了部分專業的工裝,應用了IE七大手法以及MOD法等,減少了部分工序的節拍時間以及勞動強度。改善后需要對改善的崗位進行再次視頻拍攝與工序分析,確定改善效果。經過分析總加工時間由原來的1707.69s減少至1675.31s。
4生產線平衡改善
生產線平衡改善主要是提高工時利用率,降低瓶頸節拍時間,提高整體效率。主要是將組成工序的作業單元進行重新分配,使各工序的節拍時間趨于一致。進行先平衡改善時可在IE系統中使用生產線平衡改善工具,直接編輯相應工序的各個作業單元,形成初步方案并作效果預算,最后按照方案執行改善,改善過程中可以對方案進行適當調整。
5生產線平衡改善效果驗證
改善完成后要對相應改善后的崗位進行分析,然后再生成平衡率山積表,確定改善效果,如效果未達到理想要求,則繼續進行改善。下表是B產品改善后的效果,達到了預期目的。
6確定標準
改善后的作業內容就可作為B產品的標準工時與標準工藝,并制作或修改作業指導書,規范工藝標準。確定標準是工業工程應用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很多人認為工業工程技術是改善的技術,其實質應該是改善與確定標準的技術,有了標準就可以固化生產過程,確保改善效果的持續有效。
7生產信息記錄及生產線觀測
以上的改善過程是理論上的改善,屬于產能改善,但是實際產量也會同比有相應上升,只是未能達到產能的水平。B產品在改善前每小時產量為90臺,改善后每小時產量為120臺,改善率為33.3%。與理論產能每小時132臺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異,因此需要記錄生產信息并且對生產線進行觀測,了解并解決影響生產過程的內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促使實際生產產量更接近產能。在生產信息記錄及生產線觀測過程中,可以利用效率管理體系對生產線進行工時效率管理,統計生產線的綜合效率、加工效率以及作業效率,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效率損失,促使實際生產產量達到產能數據。
8結論
綜上所述,運用IE技術的改善行動效果相當明顯,因此工業工程在企業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現在國內企業對工業工程的運用仍處于起步階段,還需進一步推廣和運用,以發揮更好的效果。系統的IE模型可以幫助企業規范改善過程,確保IE方法在實際生產過程中能起到實實在在的作用。
作者:江河 柳超 單位:合肥榮事達三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