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工業設計創新現狀
現代工業設計發展史表明,工業設計發展與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當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人們開始關注設計的價值;當人均GDP達到2,000美元以上時,設計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主導因素之一。隨著新經濟的發展,工業設計產業已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導產業的重要構成部分。因此,工業設計創新將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多的價值增值。雖然2011年我國人均GDP已達到5,432美元,我國工業設計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我國工業設計創新現狀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1.工業設計創新體系正在構建,但尚未形成
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推動我國工業設計創新體系建設。2010年7月,工信部等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促進工業設計發展的若干指導意見》,對促進我國工業設計產業發展、工業設計創新有積極作用。但是,目前我國工業設計尚未納入國家創新戰略。一方面缺乏專門的政府管理部門,行業整體發展缺乏科學的總體規劃;另一方面尚未出臺系統的產業促進政策,如財政、稅收、融資等支持政策。同時,行業協會服務職能尚未充分發揮作用。雖然建立了多層次的工業設計協會,但由于缺乏行業管理的職能和調控手段,缺乏辦公經費和固定辦公場所,嚴重影響了各級行業協會職能的發揮。
2.創新能力顯著提高,但缺乏全新的、系統的工業設計創新理念
經過30多年的引進、學習、模仿,我國工業設計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正日益縮小。但是,成本較低的過度模仿使我們缺乏工業設計創新的動力,無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設計創新理念,抑制了我國工業設計創新的步伐。深圳市拓璞家具設計總監陳春華認為,國際上質疑中國無現代設計語言不無理由。因為我們沒有創作出全新的、完全掙脫傳統束縛的現代設計,缺乏在世界頂尖的現代設計大師,這必然導致缺乏原創。因此,從創新角度而言,我國工業設計處于發達國家工業設計初期發展狀態,即設計是為了表達產品價值而存在,而不是為了表達生活而存在。全新的現代設計應該是包括材料、技術、設計理念等一整套復雜的工程,相對發達國家而言,我國工業設計創新尚處于初期發展階段。
3.企業設計創新意識增強,但動力不足
作為工業設計活動的主體之一和工業設計成果的使用者,企業對工業設計的需求促進了我國工業設計快速發展,也實實在在分享了工業設計帶來的利益。因此,企業設計創新意識在逐漸增強。近20年來,一些實力較強的大企業如海爾、聯想、格力等,成立了工業設計部門,介入研發設計、生產、銷售、服務和回收的整個過程,進一步提高了產品增值幅度。但是,整體而言,我國企業工業設計創新的動力還有待增強。大部分企業工業設計研發費用投入較低、缺乏設計創新行為。如許多企業主要承接OEM(貼牌生產)業務,由于沒有市場壓力,也就沒有工業設計創新動力。此外,由于工業設計模仿與抄襲成本遠低于創新成本、違法成本,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更多地選擇回避工業設計創新。
4.工業設計創新中民族特色與國際理念結合,但民族底蘊表現不夠
我國工業設計創新中,以國際化的普適性表現手法突出中國元素,使我國產品在國際上日益受到歡迎。但是,我們在工業設計創新中,民族特色與國際理念的有效結合在加強,但民族底蘊表現仍不夠。如多數中國傳統元素并沒有從本質上融入創新中,而僅僅是作為顯示中國產品的外在標簽;在創新中過度強調民族文化,強調“只有民族的才是國際的”,以民族文化來掩飾設計中諸多不足,沒有在工業設計創新理念中真正表現民族底蘊。
5.積極嵌入工業設計全球價值鏈,但地位較低
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化發展,工業設計全球價值鏈也已經形成。我國工業設計通過引進外資工業設計公司、學習國外工業設計先進理念、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等,積極嵌入工業設計全球價值鏈。在接受國際工業設計全球價值鏈治理過程中,我國工業設計逐漸面向國際市場,以國際規則和國際理念來指導發展,提升了我國工業設計創新能力。但是,由于我國工業設計發展起步晚,在工業設計全價值鏈上整體實力較弱、所處地位較低,在國際競爭中明顯反映出創新能力有待提高。
二、我國工業設計創新中存在問題
(一)對工業設計創新的作用認識不足
工業設計的作用已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工業設計創新的作用并不為大家所認識和重視。近年來,我國一直在努力探索適合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最優方式。其中一個核心任務是逐漸轉變我國外延式擴張、粗放式發展的工業發展模式,以實現工業轉型升級。因此,工業轉型升級是轉變當前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而在“設計化生存”的時代,工業轉型升級離不開設計創新。由于設計創新是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創造了經濟價值和可持續發展價值,因而也是當前中國工業創新、推動“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內容。目前,國家相關部委已認識到工業設計創新對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變動、區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對外開放水平不高等因素制約,一些地區對工業設計創新作用的認識仍處于模糊狀態。從微觀層次看,企業工業設計創新涉及研發階段的產品設計,生產與流通階段的工藝流程設計、包裝設計、環境設計、展示設計等過程以及與這些過程相伴的輸入輸出因素。但是,許多企業并沒有理解工業設計創新能實現結構與功能、技術與藝術、視覺傳達與市場的有機統一,成為改造或改善各生產領域和工藝環節的一種技術創新。即沒有將工業設計創新視作企業必需的、可行的技術創新活動,而這種創新活動能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改進質量、降低消耗,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培育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
(二)工業設計創新滯后于經濟發展
從現代工業設計發展歷史看,世界工業設計發展經歷了“外觀設計”、“外觀+功能(技術)設計”和“創新設計”3個主要階段。目前,發達國家的工業設計主要處于第三個階段。其工業設計創新的核心任務是圍繞產品整個生命周期開展各種創新活動,如對產品在功能、結構、形態、包裝、銷售、售后服務等方面進行優化、創新,以節約成本、促進低碳生產與消費,有效提升產品附加值,塑造企業品牌形象,增強市場競爭力。近年來,美、日、韓、新加坡等國家在工業設計創新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蘋果公司、三星公司是其中杰出代表。如蘋果公司在iPhone系列的設計創新中煞費苦心,在芯片、軟件IOS、外殼屏幕、包裝盒和說明書、營銷與定價、APP商店、運營等設計方面傾注了大量人力、財力和物力,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而我國工業設計創新主要集中于產品外觀設計。這與我國工業設計發展歷程(處于初級階段)是一致的,但與我國經濟發展、制造業規模不一致。外觀設計作為某種美學思想的表述,能直觀地表現產品某些特性。我國一直很重視外觀設計,并受到了我國專利法保護。根據中國專利法實施細則第2條,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色彩或者其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適于工業上應用的新設計。”但是,由于我國目前工業設計創新能力與水平同發達國家相比有明顯的差距,產業發展階段、國內外市場需求對工我國業設計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改變工業設計創新滯后于經濟發展的局面,以提高我國產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三)缺乏知識產權和自主設計創新意識
工業設計及其創新都有一定成本,又易于被抄襲或仿制,因而需要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法規為其保駕護航。同時,國際上工業設計領域的競爭也是工業設計知識產權的競爭。因此,發達國家為工業設計提供了嚴密的法律保護措施。如2012年蘋果與三星公司分別起訴對方侵犯知識產權,其中蘋果指控三星侵犯了iPhone和iPad的7項設計專利,圖標圖案和商品形狀等10項注冊商標,8項用戶界面相關專利以及iPhone和iPad的“商業外觀”。我國一設計專家曾說過,目前國內工業設計方面抄襲的不在少數,很多設計企業并沒有創新的能力,只能將國外的設計進行細節修改以后交給客戶。一些設計師、設計公司缺乏自主創新意識,未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論證過程,通過借用、修改其他工業設計方案,作為自己的設計方案。然后,以低價進入設計市場,導致設計市場產品雷同、價格無序競爭。當然,在當前我國企業資金投入不足情況下,模仿創新成為產品設計跨越式發展的必經之路。但是,模仿創新的目的在于借鑒、改造并形成自身風格。出現眾多“山寨”工業設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我國工業設計能力不足,創新意識不強、創新能力有限,法律不健全、執法不嚴等,特別是違法成本較低。一些設計機構雖然贏了訴訟,但是獲得的賠償遠低于與工業設計創新的投入、市場損失和時間成本等。因此,知識產權意識不強、執法力度不夠不但挫傷了優秀企業、設計機構對工業設計創新的投入和專利權人的創新積極性,反而促使更多企業采取模仿品牌產品設計的對策。這使得我國企業經常面臨侵犯知識產權的訴訟,如2009年我國3家企業抄襲德國客車設計被判賠2,116萬余元。
(四)缺乏具有創新能力的優秀工業設計人才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正式引進了工業設計教育,目前已形成了一定的培養規模。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秘書長田文苗指出,目前我國已經有上千所高校、中等院校設有工業設計專業,每年工業設計畢業生超過30萬。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培養出了大量工業設計師,但優秀的設計師并不多。特別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優秀設計師數量少。大部分工業設計人員在本科或研究生教育期間,只接受了基本的設計理念及基本功教育,沒有很系統地將現代設計理念理解并貫徹到實踐中去。而在新經濟時代,一個設計師僅憑在高校所學的基礎理論和部分實踐知識,很難設計出具有信息化、生態化、個性化、系列化等特征的產品。也有部分工業設計師是轉行的,雖然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但沒有經過系統的工業設計高等教育,對現代工業設計發展歷史、理念缺乏認識與理解。從影響力看,我國具有國際影響的工業設計大師數量太少。此外,由于高校工業設計專業擴招、師資力量不足等原因,我國最初采用的“精英式”的人才培養模式(美、英、德、日、瑞等國的著名設計院校都是采用“小而精”模式),轉向“大眾化”培養模式。而工業設計專業更需要“個性化”的因材施教,才能使學生更具有創新能力。因此,在工業設計人才供求方面存在一個現實矛盾,即作為需求方的設計公司、生產企業渴求有創新能力和豐富實踐經驗的設計人才,而供給隊中存在大量缺乏持續的創新能力、必要的實踐經驗和團隊精神的設計人員,導致供求雙方難以有效對接。
三、促進我國工業設計創新的對策
(一)宏觀層面盡早構建工業設計立國戰略
產品離不開工業設計,產業發展離不開工業設計。因此,任何國家發展都離不開工業設計。正如楊振寧曾說過,21世紀是工業設計的世紀,一個不重視工業設計的國家將成為明日的落伍者。工業設計有利于解決當前資源、環境、能源、經濟創新、生活質量和社會就業等問題,這已成為各國的共識和不約而同的競爭戰略。如德國早在上個世紀初就振興設計,使經濟如虎添翼;美國通過一場工業設計革命,成為世界最強大國家;英國撒切爾夫人說過“忘記設計的重要,英國工業將永不具備競爭力”;日本通過“設計立業”戰略,其“輕、薄、小、巧、美”商品風靡全球;“設計韓國”戰略幫助韓國制造國向設計創新國成功轉型;“設計新加坡”計劃將新加坡建成一個在產品、概念和服務設計方面的全球文化和商業中心。近年來,國家已開始高度關注工業設計與工業設計產業發展。如2011年3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了“促進工業設計從外觀向高端綜合設計服務轉變”的戰略要求。2011年12月,國務院頒布的《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進一步明確提出:“大力發展以功能設計、結構設計、形態及包裝設計等為主要內容的工業設計產業”。但是,有這些仍是不夠的。因為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我國也必須盡早構建工業設計立國戰略。我國需要從戰略高度來構建工業設計創新體系,建立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保障工業設計創新及其成果,以各種支持措施激勵工業設計創新主體(企業、工業設計機構、工業設計人員)主動創新,以各種優惠政策鼓勵各產業需求和應用工業設計創新成果。
(二)中觀層面加快工業設計產業發展
工業設計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已成為全球知識密集型和服務型產業中發展最快的戰略性產業之一。它著重于產業競爭和經濟發展中那些軟價值層面,也能體現一個國最具競爭力的層面。作為從高新技術產業中分離出來的新型現代服務業,工業設計產業正在幫助企業以自身的特點為發展優勢,通過整合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運用系統的方法和手段,使產品具有更優化的性能、更漂亮的外觀。而我國制造業的長期快速發展,為我國工業設計產業帶來了巨大機會。近年來,一些地區制定了促進區域內工業設計產業發展的規劃。如2008年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制訂了《上海工業設計產業發展三年規劃(2008—2010年)》,提出以發展工業設計產業化為主線,努力提升上海城市的綜合競爭力,打造中國“工業設計之都”,以誕生新“上海牌”為推動力,加速產業形態由“上海制造”向“上海創造”躍升的總體目標;湖南明確提出文化創意產業是未來湖南大力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而工業設計產業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杭州、成都、寧波、佛山等城市都已制定了工業設計產業發展規劃。隨著未來幾年這些規劃的具體實施,工業設計產業將會成為助推區域經濟發展、促進創新型省(市)的重要支撐。
(三)微觀層面加快工業設計創新資源集聚,構建創新平臺
根據產業發展規律,鼓勵各地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實際和產業、資源比較優勢,建立具有輻射效應和競爭力的工業設計產業園。同時,地方政府設立產業園區發展專項引導資金,以優惠政策與措施吸引更多工業設計機構、人才、資金等要素集聚,提高區域內工業設計資源集聚度,形成輻射力強、帶動效應顯著的工業設計產業集群。如無錫目前已建成了國內唯一的國家級工業設計主題園區——無錫工業設計園區,集聚了大量優質的工業設計創新資源。同時,政府和行業協會積極建設區域性工業設計創新平臺。將該平臺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礎平臺、企業研發的支撐載體、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增強工業設計對產品、企業和產業競爭的支撐能力;有效整合區域內工業設計技術與人才資源,吸引區域外工業設計機構和人才集聚,為區域內制造業企業與國內外工業設計機構搭建技術交流與合作、人才培養、信息溝通的平臺;通過建立設計中心和公共服務中心,加強對工業設計的共性技術研發,促進新技術與新產品的推廣應用,從而提高制造業企業的競爭能力,加快優勢產業發展。如結合湖南優勢產業發展情況和工業設計需求,2007年7月湖南省工業設計創新平臺正式啟動。該平臺具體由管理與運行、工業設計載體(行業設計中心、公共服務中心、創意產業園)以及配套體系三大板塊組成。平臺的總體框架為“一個核心、三個支撐”,即以產品創新設計為核心,構建行業設計中心、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和創意產業園等三個支撐載體;平臺管理體系為工業設計創新平臺領導小組、工業設計專家委員會、工業設計協會;首批6個省工業設計中心為:湖南省三一重工工業設計中心、湖南長豐汽車工業設計中心、湖南省交通工具工業設計中心、湖南省產品包裝創新工業設計中心、湖南省家具家飾工業設計中心、湖南省中小型機電產品工業設計中心。從運營效果看,極大地推動了湖南工業設計創新,為湖南“四化兩型”建設作出了貢獻。
(四)加強創新性人才培養
創新性人才是掣肘我國工業設計產業發展、工業設計創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我國高校工業設計專業都將人才培養目標定為:掌握必備的工業設計專業基礎知識,具有一定工業技術設計和應用能力、較強創新能力和一定管理能力,能在工業產品制造企業、專業設計部門、科研院所從事工業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的應用型人才。但是,由于師資缺乏、師生比擴大等客觀原因,創新性人才培養在教學實踐中難以實現。創新性人才培養首先要加強人才綜合素質培養。在信息化時代,工業設計教育不應以傳統單一的學科結構來培養學生,而應從多科交叉角度共同培養。在扎實專業素質的基礎上,拓展學生在科學、藝術與人文性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在技術、藝術、人文、經濟、心理等多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兼容并蓄。這是培養優秀工業設計人才實現創新的基礎。其次要培養“厚基礎、寬專業、重實踐、重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既掌握現代工業設計的理論和方法,又具有較強實踐能力、了解工業設計產業發展態勢,使工業設計人才市場供求較好地匹配。第三是采取多種形式對工業設計人員、高級管理人員開展培訓,讓他們了解國內外現代工業設計理論與實踐的最新發展,使我國工業設計創新緊跟世界市場最新需求。
作者:侯茂章 胡琳娜 陽志清 范群 單位: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創新型企業風險管理與控制技術湖南省工程實驗室 同濟大學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