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古代文學論文
植根于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沃土上的中國古典文學,在創作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許多用來寄托情思的文學意象。漁父就是其中一個非常獨特的文學意象,代表了中國傳統的隱逸文化現象。
一、漁父意象產生的歷史脈絡
(一)早期的名士釣翁
漁父起初是作為釣翁存在于上古的傳說故事,從未開化社會起就存留有關于釣翁的民間寓言故事。
已有記載的最早的當為?溪著名釣翁姜尚姜子牙的故事了。據今存元刊《武王伐紂平話》記載,“姜尚因命守時,立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鉤來!’”正是因為這種直鉤式釣魚法和那句相當自負的話語,使得周文王親自前往?溪聘請這位深藏不露的老人家,太公望從此成為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滅商的功臣。
后來就用“?溪漁父”的典故代表懷抱文武全才的隱士。
三次拒絕光武帝劉秀高官厚祿邀請的東漢名士嚴光恐怕是史上最淡泊名利的漁者了。嚴光字子陵,據《東觀灌記》記載:“光武帝與子陵友舊,及登位望之,陵隱于孤亭山垂釣為業。訪得之,子陵不受封。”由是嚴子陵清高之名流芳千古,“漁”得歸隱超脫的盛名,后來李白以詩句“昭昭嚴子陵,垂釣滄波間。身將客星隱,心與浮云閑。”(《古風》十二)盛贊嚴子陵的高風亮節、安于巖戶。范仲淹撰寫《嚴先生祠堂記》,在文中最后不禁歌頌道:“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以“蒼蒼”之云山、“泱泱”之江水的比興手法,極力推崇和贊賞嚴子陵先生不為名利、權位所動的高節風范。
(二)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
隱逸意指“能為而不為”,只有那些有智慧又甘愿隱姓埋名的世外高人才算得上是隱士。大多數隱士都沒有姜翁和嚴士這樣的名氣,他們甚至只是些無名無姓的捕魚者,但他們被賦予隱逸與智慧的色彩。典籍中記載了許多純粹的漁父:不僅生活充實閑雅,內心恬淡平和,而且人生閱歷豐富,知識修養極高,對處世和安邦有著頗為精到的見地;表面上心無牽掛,寄情山水,但實際上博學厚重,深藏不露,成為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
明代蕭良《龍文鞭影》里記有兩個瀟灑而又清醒的漁父———“放歌漁者”和“鼓?な??rdquo;。唐時崔鉉任江陵太守時,有楚江漁者,不言姓氏,釣于楚江,得漁則換酒,輒自放歌。人問曰:“君隱者之漁耶?”對曰:“姜子牙、嚴子陵以為隱者,殊不知釣其名耳。”去而不顧。宋時卓彥恭嘗過洞庭,月下有泛舟,一老翁棹其旁,卓問有魚否,答曰:“無魚有詩。”乃鼓?ざ?柙?“八十滄浪一老翁,蘆花江上水連空。世間多少乘除事,良夜月明收釣筒。”問其姓名,不答而去。面對世人的追問,一個“去而不顧”,一個“不答而去”,這兩位漁父算得上是真正的隱者了。
(三)道家學派的代言人
1.莊子之《漁父》
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的莊子以《漁父》為篇名虛構了一位打魚老者的隱士形象。文章寫一個“須眉交白,被發揄袂”的捕魚老人和孔子對話全過程。他不在其位而謀其政,應該各安其位,才是最好的治理。這位老漁翁言論其實體現了道家的思想:既然萬物已有天定之位,那么于個人而言,再也沒有比不“多事”、保持心靈清凈無為更與天道相符的了。漁父作為莊子虛構的一位懂得“人情世故”的智者,通過漁父對孔子的批評,闡述了“持守其真”、回歸自然的主張。
2.屈原之《漁父》
幾乎和莊子同時代的屈原也有同名散文《漁父》,描述被流放后的屈原流落到沅江深處,在湖邊思索行吟,正處于孤獨落魄之時,一位漁父注意到了他,問明情況后勸他不要“深思高舉,自令放為”,而應學習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學會機變與通融,在“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亂世中用“??嘌鋝?rdquo;“?糟?f釃”的消極做法主動保護自己,而不致受到身心傷害。對于屈原寧愿葬身于江魚腹中,也要以死保持清白之身的堅定回應,漁父聽后只是“莞爾而笑”,唱著《滄浪歌》,駕著漁船在江中悠悠遠去。
(四)精神自由、超脫曠達的自喻者形象借景抒情、托物喻志是文人們常用的手法。同樣,“以漁言志”被當做一種審美性或象征性活動,漁父形象真正地進入文學領域,并且成為一種精神自由、超脫曠達的自喻者形象。
東漢中期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因社會政局腐敗,朝政日非,個人抱負無從施展,而放棄仕途,轉向隱居,寫下了充滿了對隱逸生活的向往與追求,蘊涵著對社會現實批判的《歸田賦》,其中“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一句明顯是從屈原《漁父》“漁父莞爾而笑,鼓?ざ??rdquo;及“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兩句中化用來,意思是天道實在是微妙不可預測,自己將要丟開那渾濁的世俗遠去,跟隨漁父去同樂于川澤,與社會上的紛紛世相永別。《歸田賦》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描寫田園隱居樂趣的作品。
在玄學盛行的魏晉時代,由于政治制度和社會風氣的影響,隱逸之風盛行,以漁父寓隱逸思想的作品也很多。著名的“竹林七賢”之一阮籍就曾寫“才非允文,器非經武。適彼沅湘,托介漁父。優哉游哉,爰居爰處(《四言詠懷詩》其一),這首借用屈原《漁父》之典故,以漁父自喻,看似調侃,卻蘊有對人生的憤激,充滿了抑郁之氣。在他的《五言詠懷詩》里還有“漁父知世患,乘舟泛清流”的表達,同樣抒發羨慕自適而超脫的漁父之心。另一位竹林賢士嵇康則以凝練的語言傳寫出“釣叟”飄然出世、心游物外的風神:“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釣叟,得魚忘筌。”(《贈秀才入軍》其第十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