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健康教育論文
1對象與方法
1.1方法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SDS)于健康教育月活動前后,對456名學生焦慮分級法和抑郁分級法進行評定。焦慮分級標準:無焦慮<50分,輕度焦慮為≥50且<60分,中度以上焦慮≥60分;抑郁分級標準:無抑郁<50分,輕度抑郁為≥50且<60,中度以上抑郁≥60分。本校第二附屬醫院心理咨詢醫師和校心理專業教師針對醫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動。即對觀察組學生進行為期2個月的“戀愛的心理健康”、“人際交往的心理健康”、“心理防御的措施”、“應急與心理健康”、“常見心理健康問題處理”和“尋求和利用社會支持”為內容等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動,每周安排1次,每次2~4h。采用圖片和視頻等多媒體教學手段授課或講座。授課過程中,講授內容與問題解答形式相結合,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統一,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身心體驗提出問題并在課堂上針對問題深入討論,盡可能使學生充分理解教學內容,并把自己日常生活感受與課堂知識相融合。對照組學生不安排參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月。
1.2統計處理
使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干預前焦慮、抑郁狀況456名大學生焦慮、抑郁的總檢出率分別為10.42%、16.72%,評分分別為(38.68±8.54)、(40.25±10.19)。輕度焦慮者18人(7.96%);中度以上焦慮者24人(10.62%);輕度抑郁者26人(11.50%);中度以上抑郁者18人(7.96%)。觀察組與對照組間焦慮、抑郁評分差異不具有顯著性。
2.2干預前、后兩組學生SAS、SDS自身比較觀察組干預后的焦慮和抑郁程度均較干預前有所降低(P<0.05);對照組干預后的焦慮和抑郁程度與干預前無顯著差異。
2.3干預后兩組學生SAS、SDS結果比較干預后觀察組的焦慮、抑郁評分和兩組學生干預后焦慮、抑郁不同水平的構成比χ2檢驗與對照組相比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
3討論
醫學生抑郁狀態和焦慮情緒的發生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醫學生特點簡稱為“三高二低”,即成才欲望高,自我定位高,社會和家庭期望值高,但社會閱歷低,心理承受能力低。他們面臨當前嚴峻就業形勢,在遇到學習壓力大、生活適應能力差和情緒情感等問題時,極易產生心理落差和情緒波動,繼而導致焦慮和抑郁。抑郁情緒帶給醫學生的個人學業、校園生活及對社會就業缺乏信心,也將影響其處理人際關系和醫患關系。
本研究顯示,醫學生中焦慮、抑郁的總檢出率分別為10.42%、16.72%。與許毅、張灝和葉曉云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表明醫學生焦慮、抑郁問題的狀況亦應高度關注。之前,我校對醫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是建立“校心理咨詢室”,采用“問卷調查法”對患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個別心理咨詢”,或每學期開展一次“團體心理輔導”等形式進行干預,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心理疾患問題的學生數量增加,單獨室內咨詢和個別干預的方式已滿足不了醫學生的需要,本研究采用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動對醫學生進行心理干預,以課堂教學結合講座形式進行,以“問題討論為中心”和“個人體驗為主題”進行課堂討論互動,個人心理問題與授課內容融合,使學生知識結構進一步優化,學生學會有效尋求和利用社會支持,提升自己對生活的信心。
干預后結果顯示,觀察組學生焦慮和抑郁評分均較干預前降低,中度以上焦慮和抑郁的檢出率明顯下降。表明在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月教育活動,可預防或減少大學生焦慮和抑郁情緒的發生。可促進醫學生自身心理狀況的認識,提高其對各種常見心理問題的自我調節,是一種緩解或減少焦慮、抑郁的有效方式。
作者:王東平 詹合琴 衛世強 單位:新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新鄉醫學院藥學院藥理學教研室 解放軍 371 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