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美術教育論文
一、把握審美教育在美術課程中的核心
“美術教育的課程,是根據學生心理的多方面因素和發展順序,結合美術學科內容結構而設定的教學內容、安排、進程、時限并包括大綱和教材。”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美術教育的發展曾經長時間受到制約,美術課程的結構較為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管理、教學評價以及人才培養目標等方面缺乏美術學科的自身特點,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新課程改革在總結我國以往美術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根據當代社會發展的需求提出了新的美術課程理念和目標,構建了新的課程內容和實施細則。教育部2011年修訂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肯定了美術學科的獨特價值,將美術課程的“視覺性”特征放在首位,明確指出美術課程應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征,并理清了“視覺性”與“實踐性”、“人文性”、“愉悅性”三者之間的關聯,更準確地把握了美術教育的“審美”本質。1.重視審美教育,把握美術教育的核心價值正如2011版美術課程標準前言中所述,“美術以視覺形象承載和表達人的思想觀念、情感態度和審美趣味,豐富人類的精神和物質世界……當代社會的發展對國民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習圖像傳達與交流的方法、形成視覺文化的意識和構建面向21世紀的創造力已成為當代美術課程的基本取向”。當代社會在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社會管理等領域對圖像的消費和依賴程度越來越高。隨著“讀圖時代”的來臨,美術教育的重要性已成為我國社會的共識。基于此,明確美術課程的“視覺性”特征,鞏固審美教育在美術課程中的核心地位是當前美術教育發展的首要問題。在美術教學中,我們應充分認識到美的形象、色彩乃至精神對人生的重要影響,積極引導學生通過美術學習發展視覺表達、交流能力,最終使學生具備運用美術語言和新興媒材與技術富于創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與情感的能力,并能在生活中充分地享受美和創造美。這不僅是美術教育的核心價值,也是提高國民生活品質、促進社會和諧的有力措施。由此,新課程標準對當前美術課程的定位和建議可謂及時而精道。2.注重創造能力的培養,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當前,我國社會已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對創造性人才的需求極為迫切。新課程改革要求美術課程不僅要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審美能力,還應該根據“倡導個性化的藝術學習”的新課程理念和目標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個性化的藝術嘗試,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獨特性和價值,并以此為契機強化教學環節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訓練,提升學生的自信,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因此,在當前的美術教育中,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要充分承擔起引導者的重任,重視美術教育對人的想象力、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協調發展功能,在美術教學中創造有利條件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鼓勵他們綜合運用美術及相關學科知識將自己的創意轉化為具體成果,使學生逐漸能夠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推動社會進步。毋庸置疑,如何促進美術素養和創造力的全面提升是當前我國美術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也是提升美術學科教學實力的重點。我們必須深刻地認識到:當代社會的美術教育應該對每個人的生活產生積極影響,為社會積累創造力。這是當代美術教育的重中之重,需要每位美術教育的參與者付出艱辛的努力去實現。
二、關注美術與自然、文化、生活的聯系,凸顯“人文性”特征,提高人文素養
美術活動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是人類審美智慧的體現,具有明顯的人文特征。2011版新課程標準著意強調了美術與自然、文化、生活、社會的緊密聯系,倡導通過良好的美術教育使學生學會欣賞、尊重、關注生活中的美及美術現象,進而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藝術的偉大之處在于能將生活中處處存在但易逝的美凝固并升華為永恒之美。當今社會的多元文化環境為美術教育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契機和挑戰。事實證明,枯燥的課堂灌輸式教學和單純的藝術知識和技能訓練已不能適應當代社會對美術教育的需求。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當前的美術教育需要以豐富的人文視野積極擴充教學資源,通過豐富的美術教學活動把校園內外的各種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網絡資源等美術課程資源進行合理、有效地整合,讓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充分體驗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快樂,養成親近自然、融入社會、熱愛生活、關愛生命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習慣,在愉悅、系統地學習美術知識的同時得到精神情操的陶冶,提升人文素養。目前我國的美術教育領域還較明顯地存在著城鄉差異大,發達地區和偏遠地區教學資源分布不平衡的情況。因此,更需要教師在美術教學中正視地區差異,靈活地結合當地的自然、人文和生活特點,因地制宜地開展美術教學活動。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快節奏生活,大都市的展覽館、博物館及便捷的網絡文化資源與邊遠地區優美的自然風光、閑適質樸的生活和民族風情雖然具有顯著的不同,但經過美術教師的發掘與巧妙整合都能成為激發學生審美感受與創造力的優質美術教學資源,為當代人提供更多參與現實生活、積累審美經驗的機會。
三、重視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改革,深化“實踐性”特征,提升教學品質
2011年制定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美術課程的改革不僅是內容的改革,也是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重視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不僅如此,新課程標準對深化美術課程的“實踐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倡在美術教學中通過多種媒介的運用,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這就需要當前的美術教學能夠很好地把課內與課外、傳統媒介和新媒體各自的優勢充分結合起來,通過師生合作提升教學品質。
1.教、學合一,師生共同促進教學發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過程,美術教學尤為如此。在當代美術教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加強。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美術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才能勝任教學工作。蘇聯著名的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必須善于讀書,要對自己所教的學科和教材有深刻的認識,在講課時能直接訴諸學生的理智和心靈;要有扎實的心理學知識,懂得各種研究兒童的方法;要有良好的語言修養。這些素養能夠使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案、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學科研和學生管理等環節中以更好的狀態投入教學,真正做到以學生的發展需求為中心。另一方面,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提升能夠促進學生在獨立思考與團隊協作中進行自我發展和完善,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種師生雙方的協調發展是當代美術教育發展中有益的嘗試,能夠更好地實現教、學合一,教學效果良好。
2.關注社會發展,以多元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水平
在當代,美術學科的人文特質和“實踐性”特征更為明顯,逐漸呈現出多學科交融、多種媒介介入的復雜面貌,包含了繪畫、書法、手工、工藝設計、鑒賞、民間藝術、建筑、雕塑、科技等藝術門類和現代多媒體技術。因此,在美術教學中僅著眼于專業知識的直接傳授已不能滿足當代社會對美術教育的要求,必須深入開展實踐教學,積極擴大美術教學的外延才能彰顯當代美術教育的特色。除了范畫、游戲、故事等傳統教學輔助之外,靈活地運用計算機、網絡、影像、音樂、參觀、訪問、探究、討論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運用多種媒介開展互動交流,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因地制宜地利用當地的美術教學資源開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美術教學……這些都是有益的教學實踐與嘗試,也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升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當代社會獲取信息的便捷使美術教育對社會生活的反饋更為直接,與時俱進地改革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是當前美術教育適應社會發展的不二法門。在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等各個美術學習領域中,教師和學生的協同參與和實踐能夠更好地在美術教學中使學生懂得什么是美,能夠欣賞美、發現美和創造美,進而豐富和完善自己的人生,促進美術教學品質的提升。
四、注重評價與教學的協調統一,強調“愉悅性”特征,培養綜合能力
在當前的美術教育中,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教學內容非常豐富,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較高,特別強調美術課程的愉悅性特征。2011版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了美術課程在引導學生自由抒發情感、表達個性和創意、提升自信心,以及在學生的心理健康、人格的養成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當前我國的美術教育應該以新課程標準為導向,注重教學過程與教學評價的內在協調關系,強調“愉悅性”在美術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一幅美術作品的誕生需要人的腦、眼、手等器官協調并用,且具有不可重復的特點。在欣賞美術作品時,因為觀賞者自身的閱歷、文化背景、審美觀念甚至觀賞心情的不同,即使面對同一幅作品時也會產生不同的審美體驗。因此,整齊劃一的培養模式在美術教育中是不科學也行不通的。當前的美術教學應以豐富的教學內容、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帶來愉悅的學習體驗。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參與藝術討論、表達藝術觀點,傾聽學生的創作思路和審美見解,了解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所展現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表達能力以及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情況。這種方式不僅有助于教師全面、客觀地評價教學效果,也能讓學生在美術課程中獲得更多發展自我和表現自我的機會,促進學生審美情感和綜合能力的整體提升,把“注重評價與教學的協調統一”落到實處。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積極性,教師在教學各環節都應注意保護學生個性,不帶偏見地鼓勵學生提升自己的自信和才能,因材施教,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愉悅而自由地表現自己的個性、創意,從而得到個人綜合能力的發展和提升。同時,這些措施也能為構建更完備的美術學科評價考核體系打好基礎,有利于當前美術教育改革的順利展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美術教育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巨變。作為我國普及美術教育的重點,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豐富的教育價值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被進一步發掘。伴隨著2011年教育部修訂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的實施,我國中小學乃至高校的美術教育正面臨著更加深刻的變化,無論是教師、學生、管理決策人員還是社會大眾都是這場教育改革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只有以為社會提供優質的美術教育為前提,不斷推進教學改革,中國的美術教育才能從根本上獲得更好的發展,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促進國民素質的全面提升。
作者:段汶利 單位:四川內江師范學院張大千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