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盲生的體育教學現狀分析
(一)體育課程標準、教材的適應性不強
體育課程標準與體育教材在進行學校體育教學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針對盲生的體育課程標準和教材應該符合盲生的身心特點,以保證整個教學過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然而,到目前為止,卻沒有統一編制的供盲生使用體育教材,致使體育教師在教學中無據可依。只能在普通學校學生使用的體育教材基礎上進行調整、刪減或選擇。如:廣東省培英職業技術學校使用的體育教材是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的《體育與健康》(南方版)。盲生雖然有著與普通學生一樣的基本發展規律和生理基礎,但是,由于他們在生理結構、功能上的損害,必然在其高級神經活動和心理發展上表現出某種特點,這體現了他們區別于普通學生的特殊的一面,普通學校學生使用的課程標準和教材難以適應于盲生。
(二)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
由于盲生體育教材匱乏的制約,體育教學內容通常圍繞普通學校學生的體育教學內容進行選擇和安排。主要集中在跑步、跳遠、投擲、跳繩、廣播操、體育游戲等健身、娛樂運動項目上,以養生和保健為主的有利于盲生功能恢復和身心健康發展的康復性運動項目則較少涉及。體育教師處于安全性考慮一般不會選擇對抗性強的、身體接觸劇烈的、運動強度大的項目,動作難度大的、學生不宜掌握的運動項目也不會選擇。以致盲生體育課見到學生繞著操場一圈圈定向行走,原地籃球、排球拍球練習,枯燥并失去體育教學的意義,造成體育課項目單一,對某一項目的學習不斷重復,使體育教師面對盲生體育教學普遍感覺束手無策。
(三)教學對象的特殊性增加了教學難度
實現教學目的的先決條件就是要讓學生理解教師所授內容。盲生受視覺障礙的影響,感知、認識、適應環境的能力較低;空間感差使其動作遲緩,反應較慢;由于不能直接以正確動作作參照,僅依靠想象和觸覺來感知,使其學習速度慢;出于安全需要,活動的動機不足有使其運動能力差、運動興趣低;再加上視覺障礙帶來的缺乏安全感、過分焦慮、依賴、自卑、呆板、孤僻、退縮、敏感等心理問題使這一教學主體變得尤為復雜,增加了教學的難度,這一現實的存在對盲校的體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戰。
二、盲生體育教學改革策略
(一)盲生體育教學應注重人文關懷
特殊教育工作的開展,為盲人走進校園提供了條件。特殊教育事業是一項愛心事業。在盲生體育教學中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鍛煉,更為重要的是傳承社會對盲人的人文關懷,理想的盲生體育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處處體現人文關懷理念,尊重個性選擇與發展。通過體育鍛煉的有效手段,讓盲生感受到體育帶給他們的快樂和幸福,擺脫各種羈絆而走向自由,回歸生活、融入生活,適應現實生活。
(二)盲生體育教學過程中應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指身體沒有疾病,而且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可見,健康包含著身心兩個方面。重身體,輕心理的體育教學觀念是不全面的。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體,我們不應只注意生理健康而忽略了心理健康,體育鍛煉對維持和增進盲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盲生體育教學過程中應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讓盲生在體育教學中體驗到運動的快樂,使其身心得到較好的緩解與調節。同時師生之間以及學生彼此之間相互交往和交流,營造一個融洽、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教學氛圍,彌補盲生內心“殘缺”的渴求,擺脫自我封閉的生活環境,在行為上形成一種積極的心理現象。在盲生體育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內容中注入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育體”和“育心”同時發展,從而促使盲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三)根據個體差異進行區別對待,盡量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盲生體育教學相對于常規體育教學有著服務對象不同、教學方法不同、課堂層次不同、適應要求不同、學科形成不同等差異。他們的體育運動能力顯著地低于同年齡正常人平均水平。因此,應根據教學對象的特殊屬性,在教學時進行區別對待,盡量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為每個學生都可以找到適合自身特點的既安全又有效的體育運動項目,是以適應并促進個性發展。
(四)盲生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
1.選擇有助于盲生功能性康復的教學內容
盲生體育教學是一種特殊體育教學,他不同于傳統的常規體育教學。《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第十條規定:“對部分身體異常和病、殘、弱等特殊群體的學生,開設以康復、保健為主的體育課程。由此可見,康復保健才是盲人體育最直接的目的。通過積極合理的體育活動可以幫助和提高盲生的身體素質,增強體質,最大限度地彌補因為殘疾所帶給他們的困難,改善或彌補某些生理上的缺陷,克服來自生理、心理等各種阻力和困難,使機體獲得改善,身心得以康復。盲人無法通過視覺直接地感知外在事物的形狀、顏色、運動和空間位置關系等屬性,但盲生可以通過觸覺來獲得事物的視覺屬性,盲生也可以通過語言的作用,使用策略來表征缺失通道的信息。因此,有助于盲生功能性康復的體育教學主要從觸覺訓練、聽覺訓練和定向行走訓練方面進行。
(1)有助于提高盲生觸覺的教學內容
盲人由于失去了視覺,往往大量地使用觸覺。在訓練中,他們憑身體和手的觸覺,感覺身體的方位、運動的軌跡以及和師生、同學間的相互方位等,進而在理性的引導下,推導出動作的全過程。盲人的平衡感失去了視覺的調整,主要依靠自身感覺調整。觸覺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起著代替盲生眼睛的作用。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應加強對盲生的觸覺訓練內容。如:太極拳。太極拳對于盲人是一項很好的終身強身健體、養生保健的健身運動,通過太極拳的練習可以可以培養肌肉的靈活性、神經反射的敏感性及平衡感,太極拳有助于增加姿勢的穩定性。太極拳的“推手”練習,要求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始終保持著肢體上的接觸,利用肢體依靠靈敏的觸覺來了解對方的動作意圖,并及時有效的采取應變措施,有利于提高盲生機體的靈活性、觸覺的靈敏感和身體的平衡性。
(2)有利于盲生聽覺訓練的教學內容
聽覺和觸覺一樣,是盲人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盲人可以憑聽覺判斷聲音的來源、遠近和方位。體育教學是訓練盲人聽力的重要課程之一。如:盲人足球。盲人進行足球比賽時,首先通過聽覺來辨別場地、器械的方向和距離,為行動提供判斷,比賽的全過程主要依賴聽覺進行聯系,對提高盲人聽覺有著顯著性效果。此外還可以采用地上滾動球、跟隨鈴聲行走等辯聲游戲來提高盲生的聽覺能力。
(3)有助于盲生定向行走的教學內容
定向行走是盲人的重要生活技能,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很有必要加強盲生定向行走能力的訓練。如:盲人門球。將帶音響的球滾出,讓盲生自己去找球或進行接力游戲比賽,教師可以用語言加以提示,有效地鍛煉盲生的定向能力。
2.盲生體育教學內容盡量生活化
盲生體育教學內容要符合盲生的特點,把興趣作為教學的突破口,盡量淡化體育競賽中的競技成分,減少純技術性的、缺乏生命力的內容,增加學生平時熟悉的、喜歡的、貼近他們生活的內容。體育教學內容越接近學生的經驗,越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緊密,就越能體現教學的價值。體育教師在盲生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選擇學生有較濃厚興趣的、喜聞樂見的、技術性難度不是很大且能適應盲生終身體育鍛煉的運動項目。充分發掘貼近盲生生活的課程資源,使盲生在溫馨生活的氛圍中,充分感受體育的魅力,從而引起盲生的學習興趣。
3.盲生體育教學內容應遵循安全、有效、簡便、適量的原則
“安全第一”是盲生體育教學是首要問題,選擇教學內容時要充分評估其安全系數,加強運動中的安全保護和醫務監督,以確保教學時將危險系數降到最低,同時所選教學內容應當使學生產生積極有效的健身效果。此外,還要考慮到盲生特殊的身心特點,盡量選擇技術內容相對簡單、運動負荷自身能夠承受的練習內容或運動項目。這樣既能避免自身視覺缺陷所帶來的限制,還能減少對外部的社會條件和環境因素的依賴。總之,在選編盲生體育教學內容時,既要強調鍛煉的安全性,又要突出對病損部位的有效功能訓練,同時又適合盲生特點,簡便、有效的運動項目,使之有利于教學。
(五)發揮“體醫結合”優勢,將運動處方教學模式運用到盲生體育教學中在盲生體育教學內容中,適當增加醫療體育、保健康復的運動項目。根據盲生的實際情況,改造和開發現有運動項目的練習方式,制定科學合理的運動處方,進行層次分組教學并根據個體差異適時調整。如:可以選擇太極拳、健身氣功等具有保健與康復功能的中低負荷的練習手段,或者有氧健身操、跳繩、中長距離跑等中等負荷的有氧練習方式。此外,盲生所學專業大多是中醫推拿、保健按摩、針灸等,這樣更有利于體醫結合。例如,我校在對盲生八段錦第六式“兩手攀足固腎腰”的動作教學時,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醫學知識,盲生就能較好的理解動作。前俯時讓學生體會從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一節一節從上往下彎曲,直立時則從下往上,將尾椎、骶椎、腰椎、胸椎、頸椎一節一節由彎曲而豎直,通過手以攀足的方式刺激按摩整條足太陽膀胱經。這不僅豐富了盲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而且有利于提高盲生體育教學的質量。
(六)嘗試盲、聾融合的體育教學模式盲生由于其視力殘障,嚴重影響了他們自由、獨立的活動,致使參加體育活動的局限性更大,給體育教學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而聾生雖然聽不到卻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活動范圍相對較大。在體育教學中利用感官的互補將盲、聾學生體育教學融合在一起,在老師的指導和聾生的幫助下積極、愉快的參與運動,特別是100米盲、聾融合接力、拔河等合作性運動項目,使盲生感受到聾生的關愛,同時聾生也有了一定的責任感和自信。這種盲、聾融合的體育教學模式對盲、聾體育水平的提高、身體素質的鍛煉、運動興趣的培養、身體健康等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作者:鄭健 趙莉 趙婧 單位:廣州中醫藥大學體育健康學院 恩施市中心醫院 廣東省培英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