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養成教育論文
一、不良習慣的成因
1.家庭教育的影響
(1)父母長輩的溺愛。現在的中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和爺爺、奶奶對其無比寵愛,甚至溺愛,而對孩子缺乏應有的教育指導,這就導致學生養成了許多不良行為習慣,如嬌生慣養、好吃懶做,對學習漠不關心,對長輩不尊重,以自我為中心。
(2)缺少正確的家庭教育。一部分學生家長,尤其是在農村,家長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對孩子的教育沒有一個正確的方法和目標,不但自己不能給孩子以榜樣示范,而且對孩子的錯誤行為也不能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僅是簡單粗暴地進行打罵,從而使孩子對家長失去了信任,產生了逆反心理,向著岔路越走越遠。
(3)望子成龍。當前社會形勢下,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都很高,想讓自己的孩子考名牌大學、考研究生、讀博士甚至出國留學深造。在這樣的心理驅使下,家長包辦了一切,孩子只需負責學習。這就導致部分學生產生了除了學習,對其他一切都漠不關心的態度,從而助長了這部分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形成。
(4)特殊家庭的影響。特殊家庭環境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人生觀的形成影響是巨大。如單親家庭,這些學生由于父母離異、家庭破裂,其心理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和傷害,容易形成固執己見、性格孤僻的不良心理。他們缺少家庭的溫暖、父母的關愛,尤其缺乏父母的管教,經常會無故逃學曠課,甚至無禮地對老師進行頂撞。另外,隔代監護家庭的問題對學生的影響也比較大。現今,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較多,他們長期不在家,把孩子的監護任務交給了上一輩,而隔代監護的老人不但經濟上困難,且體力、精力、心理等各方面都已經跟不上孩子的需求。他們對孩子的管教基本上是放任自由,這極易使學生養成不良的生活習氣。再有“空巢”家庭。這些家庭的孩子無人監管,父母、長輩都長期在外工作,因無人管束,缺乏自控能力,所以他們極易受社會青年引誘,把逃學、曠課當成家長便飯。
2.學校教育的影響
學校教育的一些弊端,極易使學生產生不良行為習慣。如教育改革雖已經全面實施,但以升學為主的教學模式還是沒有從根本上得以改變,對一個學校教學好壞的評價還是以升學率為主。在這樣的教育機制下,很多學校的教學重點仍是只放在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上,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重視不夠,尤其對一些紀律較差的學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教育,從而致使一些學生的不良行為得不到及時的教育和糾正,這在無形中也助長了不良風氣的形成。3.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當今社會復雜多變、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嚴重影響到了閱歷不深的學生。如吃喝穿戴的攀比、哥們義氣、不良信息等方面的影響,都極易使涉世不深的學生走向歧途。
二、如何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
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就必須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為此,社會、學校、家庭都應重視學生的養成教育,齊心協力、齊抓共管,把學生的養成教育確實落實到實處,才能促使他們健康成長,使之成為未來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一)家庭的正確教育和引導是必不可少的做好家庭教育,這就需要家長加強自身學習,掌握有效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措施,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生理與心理特點,正確引導,耐心教育,從而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為今后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二)學校教育是重中之重對學生的養成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時,教師不能只講一些大道理,而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獲得切身體會。如為使學生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習慣,教師可讓學生從自己洗衣服開始,對其進行教育。具體做法:教師可先講清洗衣服的步驟、洗滌劑的用法和用量,然后讓學生親手實踐,從而使他們在實踐中體會到父母給自己洗衣服的辛苦,使他們學會體諒父母,形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習慣,并努力學習,回報父母。
(三)全社會都要重視學生的養成教育學生不僅生活在家庭、學校,更生活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因此社會各界也應關心學生的成長,抓住一點一滴,為學生樹立好榜樣,切實落實養成教育,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總之,養成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搞好養成教育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強學生自我形象的完善,使之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人才有著重要意義。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不僅我們教師要做好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全社會也要共同努力,從而為下一代的茁壯成長不斷做出貢獻。
作者:王根 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學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