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一、高中政治課堂中導入教學的基本含義
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同,導入教學是在教師設計的學案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以學案為依托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在高中政治課中通過對問題的獨立思考、自主地構建政治知識架構,進而自主學習的過程。這種不同于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改變了以往政治課堂中教師作為課堂的主體,一味地向學生灌輸基本理論知識,學生只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導入教學則是將學生改變為理論知識的主動接受者,實現學生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學習到最高程度的知識,可以大大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高中政治課堂中導入教學的基本原則
1.遵循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三貼近”原則
導入教學作為高中政治課堂的首要環節,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課堂中導入教學第一個必須遵循的原則就是貼近實際、近學生、貼近學生生活,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只有在首要環節中讓學生能夠置身其中、身臨其境,使得學生在能力、情感、心理、知識等方面主動地、自愿的去接受,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在一開始進行學習的時候,就擁有一個活潑的、積極的初始學習狀態。此外,還能迅速、高校地實現教師對于學生注意力的捕捉,促進師生盡快地進入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去,提高政治課堂的教學效率。
2.遵循啟發性的教學原則
優秀的課堂導學設計能夠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本發現問題,并且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促使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愿意積極主動地去搜集材料信息,集中精力地去探究思考并進行相應的分析,具有很強的要解決問題的愿望。因此,高中政治課堂中導入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啟發性、激疑性的教學原則,不僅要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讓學生深入地學習,真正地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作用,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學生學習的效率。
三、高中政治課堂實施導入教學的具體方法
1.利用舊知識導出新知識
在新課標背景下,一些新高中政治教材教學目錄的編排往往缺乏理論邏輯,教師經常會覺得在進行新課導課環節時,往往會出現斷而絲不連的苦惱。但是教師通常都忽略一點,那就是任何新知識都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引申而來的,都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因此,在日常的政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以舊導課法,通過學生對舊知識的認知,并在此基礎之上使舊知識成為學生想象、預測、探究新知識的基礎,以就作為學習新知識的向導和橋梁,抓住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能高效地實現課堂教學內容的傳授。
2.通過設置懸念,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俗話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在高中政治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從身邊時出發,通過對某一問題的講述,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并在此基礎上為學生設置一個解不開的懸念,這樣不僅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有益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在想知道答案的基礎上就會主動地積極探究、敢于大膽地設想、努力求證,在引起學生求知欲的情況下,為后面進行高效的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總結
綜上所述,課堂導入教學作為我國教學改革的一種重要方式,抓住導入新課的環節是一節政治課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環節和條件,在高中政治課堂中的有效實施,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自學能力、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還能激發和維持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能為整節課堂教學的高效進行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劉曉慶 單位:江西省宜春中學
第二篇
一、案例教學法及其特點
1.高度的實踐性
案例教學法所選擇的案例均是來自于社會生活中實實在在發生過的,具有典型性、針對性和教育性的實踐,學生不僅要結合思想政治課程中的理論知識去解讀這些案例,還要通過充分的討論和分析,歸納出其中的內涵。這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夠接觸到豐富的社會實踐問題,并且從中能夠培養他們運用自身掌握的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深刻的啟發性
高中政治課程中的案例教學所采用的案例不僅包含著對社會實際生活中的具體時間的詳細描述,而且包含著豐富的政治哲學問題。案例教學法就是要引導學生充分地參與案例的討論分析,使學生對案例所傳達的信息進行充分的判斷、推理、論證,從而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進一步啟迪學生。
二、案例教學法的應用
高中政治課堂運用案例教學法的關鍵,在于結合課程教學的實際需要,精選出針對性強、富含啟迪性、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事件。在具體的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精選案例
案例是高中政治案例教學法的核心,選擇案例的質量直接影響著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質量。因此,高中政治課程在實施案例教學前,應當首先根據課程教學的目標和要求,收集到足夠多的、針對性強的案例素材,然后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師課堂教學的風格進一步篩選出合適的案例。這里所說的合適的案例應當具備以下三個特征:要有明確的目標性,即所選的案例應當能夠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要有深刻的啟發性,即所選的案例對教學對象具有一定的啟迪作用,能夠對所講授的理論問題具有形象的闡明作用,讓學生從中有所感悟,獲得啟發;要有較強的實踐性,即所選的案例應該是社會上已經發生過的,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聯系的,對其進行社會實踐具有指導作用的。
2.呈現案例
案例的呈現即是教師對所精選的案例進行展示的過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課堂教學形式越來越多樣,如多媒體等教學設備和方式的運用,極大豐富了學校的課堂教學形式。高中政治課堂案例教學活動中,也可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案例的展示,此外還有印發相關的案例材料,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教師口頭講述,學生模擬表演等形式。而案例的呈現時間,有先案例后理論,先理論后案例,甚至理論—案例—理論等形式。這些形式的應用應當以學生能聽懂,能理解,能接受,能獲得啟發為主。
3.分析討論案例
這一階段是案例教學的重要環節。分析討論案例關鍵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將思想政治課枯燥的理論內容與案例結合起來,揭示案例與理論之間的聯系,分析討論其內涵規律。這就要求教師能夠發揮課堂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盡快進入案例角色,利用學到的思想政治理論進一步探索總結出案例揭示的理論內涵。
4.總結評述
總結評述是對案例教學的概括和提升,也是案例教學的最終目的。對案例的總結評述可以傳達思想政治理論所要闡述的內容,指明案例中的關鍵問題,同時對學生在討論分析案例中表現出來的傾向進行點評,引導啟迪學生。
三、總結
總之,案例教學法很好地規避了高中思想政治課單調枯燥的純理論說教,讓課堂保持積極活躍的氛圍,充分發揮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善于思考、敢于表現、精于歸納總結的個性和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
作者:陳彰 單位:廣西北流市第九中學
第三篇
一、合理運用比較法,分析概念
比較是一種常用的方法,同樣適用于高中政治概念的教學。教師利用比較法,將各種存在一定聯系,并具有一定區別的政治概念進行總體分析,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如“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三個概念之間聯系緊密,但內涵卻各不相同,學生容易混淆它們,于是筆者便運用了比較教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在黑板上畫出表格,分為共同點、不同點以及內在聯系三欄,然后和學生一起完成表格,逐項分析和比較,從不同的角度比較了這三個概念。最終,學生清楚地認識到“人民代表”是指一個群體,“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的一個權力機關,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則是我國的重要政治制度。
利用比較教學法,學生不僅能清楚地理解不同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了解到這三個概念雖然相互聯系,卻不能相互代替,從而更好地掌握它們,而且還能形成較為全面的知識體系,將各個概念有機地聯系在一起。
二、采取分層措施,剖析概念
高中政治包含了一些比較抽象和復雜的概念,尤其是一些描述性的概念,教師可以利用分層教學法,對具體概念進行層層分解、層層剖析。如在講授“按勞分配”時,筆者利用分層教學法,將概念分為分配范圍、分配原則和分配結果三個層次,帶領學生分層次進行學習。
首先,了解“按勞分配”的外層范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其次,在進行具體分配時,需要嚴格遵守分配原則,即將勞動作為尺度,對勞動者進行分配;最后,在前兩層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掌握分配結果,即“多勞多得”。這樣的層層分析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到勞動分配的相關問題,深入全面地掌握了按勞分配的概念。
三、總結
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只有保證學生完整、準確地掌握各種概念,并逐步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各種實際政治問題的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水平。為了提高高中政治概念教學的水平,教師應該積極采取分層教學和對比教學等方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概念教學的具體方法,這樣才能實現高中政治教學水平的穩步提高。
作者:王春柳 單位:江蘇省江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