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信息技術教育論文
第一篇
一、農村中學信息技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對信息技術教育認識不足,導致重視力度不大
一些農村中學認為信息技術教育就是計算機教育,信息技術教育課堂就是一堂精神上的體育課,信息技術課堂就是學生利用計算機娛樂自己,無非是教學生打字、上網、聊天、玩游戲。沒有意識到信息技術對今后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影響,沒有意識到信息技術將是未來生活必須具備的一項技能。學生認為信息技術離自己很遠,只是把它當做游戲機,導致不夠重視。信息技術教育在一些農村中學是可有可無的一門課程。受重視力度不大、學校教育經費不足等因素的影響,一些農村中學基本都是其他老師兼任信息技術教師,沒有專業的信息技術教師。任課教師基本沒有信息技術專業的學習,僅具有基本的電腦操作常識,不具備信息技術教學的能力。另外,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信息技術教育更是成為其他中考科目的點綴。由于農村學生大部分接觸不到計算機,而信息技術又是一門新興學科,學生對計算機都很好奇,對信息技術課都興趣很濃,但缺乏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不知道信息技術為何物。農村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更像是學生的自娛自樂。
(二)重視建設,輕視維護;重視硬件,輕視軟件;重視保護,輕視使用
信息技術教育是一門成本比較高的課程,它的開設需要一定的資金作為后盾。計算機房的日常維護費用需要一定的資金,而且機房的電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這樣會使得有限的學校經費更加緊張。計算機無法得到及時的修理和維護,使得本來就不多的設備在信息技術教學上更是捉襟見肘。農村中學計算機機房現狀:計算機數量不多,僅有“遠程教育”項目配發的三十臺電腦,而且有幾臺有故障待維修。學生達不到一人一臺,開放時間少,使用效率低,難以保證學生的上機時間,使得信息技術教育舉步維艱。
二、舉措與對策
(一)轉變觀念,建立師生信息素養共同發展的機制
首先,農村中學對信息技術教育的認識要正確。轉變傳統思想和觀念,認識到信息技術教育不僅能促使教師改變教學方式和學生改變學習方式,而且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要重視農村中學的信息技術教育,加大基本設備建設和設備維護的投入,豐富信息技術課程的內容,加強信息技術教師的培養。其次,為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便利條件,為學科教師的信息技術教學提供更多機會,建立激勵機制,營造良好的信息技術學習的應用氛圍。
(二)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信息素養
建設一支信息素養高的信息技術教育師資團隊,是決定學生信息素養的關鍵。農村信息技術教師素質偏低,專業教師缺乏。如何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是一個關鍵問題。農村學校要結合校本實際,加強教師在職培訓和校本培訓,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信息素養和基本信息技術技能,適應農村中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需要。信息技術教師每天都要關注教學內容的更新,學習更多的專業知識以滿足教學的需要。信息技術教師要緊跟時代潮流,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三)采取適合農村中學的信息技術教學方法
農村中學要開齊信息技術課程,同時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適當地開放計算機機房,讓學生在信息技術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和獲取信息技術知識。由于農村中學學生對計算機使用非常少,大多數學生除了學校的計算機外,基本沒有機會再接觸計算機,無法滿足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習上機實踐的需要。信息技術教師教學時要采取適合農村學生的教學方法。具體做法:正確引導,激發興趣;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發展興趣小組,培養有特殊愛好的學生,以競賽促普及。
(四)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的銜接
將農村中學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生將來職業教育相銜接,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嫁接過程,而是一個結合農村中學當前信息技術教育實際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模式,是一個極其復雜、綜合、創造的過程。以農村中學信息技術教育為基礎,鋪墊好學生將來職業教育的基礎。用農村中學信息技術教育帶動農村中學學生職業教育的發展,是實現農村職業教育走出困境的根本途徑,也是與時俱進和銜接農村職業教育與農村中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根本要求。要做好農村中學信息技術教育與農村職業教育的銜接,將這種可持續發展的農村中學信息技術教育模式加以落實。只有將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理論內在地融合為一體,創造出新時代全新的農村中學信息技術學習與教學模式,才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提高農村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效益的杠桿作用,加快農村職業教育現代化進程。
作者:王虎全 單位:隴西縣雙泉初級中學
第二篇
一、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
通過了解,知道現在很多的都會玩QQ農場的游戲,喜歡里面的偷菜,那么就可以從這個方面入手。上課的時候先問有沒有人玩過偷菜的游戲,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拉近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然后讓學生從網上下載各種各樣的“菜”。這樣就引出來了第一知識點如何從網上把所需要的東西保存到自己的本地計算機上。圖片→另存為→本地文件夾。下載完成之后如何把相同的“菜”整理放在一起(信息的管理),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自己掌握新建與剪切的知識點。如果不需要了怎么處理(信息的甄別→刪除)。這樣既引起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又符合新課改的精神,自主學習,探究學習。
二、學生與學生的關系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是前提,但是把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最大化也是教師所要考慮的問題之一。如何最大化,集體的力量是最大的,可以把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打破常規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表達和競爭的意識。比如在學習“應用文檔的設計”這一節時,首先讓學生打開上節課編輯好的文章,接著我向學生展示已經實現圖文混排的文章。
讓學生觀察我展示的與他們打開的文章的不同之處,由學生指出,有的學生會說我展示的有圖片,通過學生回答,導出課題(板書課題:插入圖片),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興趣,以此來創設課堂情境。學生體會到插入圖片達到的效果,調動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同時用“:我相信通過同學們的努力,你們都會成為一名優秀的小編輯”這樣具有鼓動性的話,再一次激發學生的興趣。
采取的步驟是:鼓勵學生嘗試插入來自文件或自選圖形中的圖片(小組為單位),并區別它們之間的差異。接著請學生談談在插入圖片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有的學生會說:插入的圖片太大了,或者太小了等等一系列問題,這就進入下一個知識點:調整圖片大小使整體效果協調美觀。在這一點上,我主要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小組為單位,自由討論讓學生自己去嘗試,強調學生的自主性。由于以前曾學習過藝術字的插入和調整,相信學生在短時間內就能找到圖片調整的方法,等學生探索出圖片調整的方法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組內總結,組間討論。并讓每個小組指定一名學生進行演示,講述方法。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合作、交流、表達和競爭的意識,活躍課堂氣氛。
三、小組與小組之間的關系
有競爭才會有動力,有動力才能夠有提高。學生在一個集體中會有集體榮譽感,有集體榮譽感才會有為這個集體爭取榮譽的動力。基于學生的這樣一個特點,在組內討論的同時,我引入組間競爭機制。在學生小組討論的同時,我可以設計一個“最佳小組”或者“冠軍團隊”這樣一類的榮譽。比如還是“應用文檔的設計”這一節,在學生學會以上內容后,予以加深,最后讓學生打開一篇文檔,根據內容進行圖片的插入與環繞練習。
初中階段的教學要根據課程內容特點、地域以及學生的構成靈活而恰當地選擇教學方法。如何才能有更多更好的方法為信息技術的老師所用,這就要求信息技術教師多與其他學科教師溝通,從中發現不同學科可以相互結合的部分,也發現需要獨立課時開展技能訓練的部分,從而保證信息技術教育科學合理地順利實施。
作者:紀璐 單位:江蘇省邳州市新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