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信息技術教育論文
一、國外信息技術教育現狀
1.環境的布局和規劃
硬件設施是進行和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的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世界各國都在加大對信息技術教育的環境規劃和建設,并加大了投資的力度。根據2010年12月的統計顯示,1999年9月份,美國所有的公立小學全部接入國際互聯網,有70%的教室接入互聯網,平均一臺計算機可供4名學生使用。截止到2010年5月,日本超過99%的小學擁有計算機,平均每所小學擁有20臺計算機,接通校園網的小學已經有55%。法國2005—2010年,投入的數字校園費用總額達到31200萬法郎。到2010年,法國普通的高中1臺計算機可以供3名學生使用,初中1臺計算機可以供6名學生使用,小學則是1臺計算機可以供8名學生使用。從1992年開始,加拿大就開始實施學校網絡工程(SchoolNet)項目,1998年加拿大20000所小學、5000個圖書館與因特網連接。2000年,把所有學校的教室都進行了因特網的連接,成為全球聯網率最高的國家。
2.人力資源的開發
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如何提高教師的網上教學能力成為各國教育機構面臨的一個共同的問題。為了解決此類問題,各國教育機構下撥??顚I的老師進行培訓。據不完全統計,各國投資在教育中的經費1/3用在了教師的培訓上面,而且經費在逐年上漲。澳大利亞在2001年6月份召開的課程改革會議上提出,給每位小學教師每年增加200澳元(1112.5元人民幣),專門用于教師信息技術的培訓。美國在1993—1996年期間,對于教師培訓費用每年增長4%,1997—2000年每年增長5%。美國除了要求教師對硬件的掌握,更注重的是應用和開發。
3.課程的評價
在英國,信息技術課程分為9個目標,對學生的學習程度和類型進行了很到位的描述,另一方面,對教師的教學也進行了評價。日本的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評價的主要方式是以報告完成的情況和參加的活動為依據進行評價。這樣的評價方法極大地提高了小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增強了他們對信息的處理能力,鍛煉了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我國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應做好的工作
世界各國都在重視信息技術教育,我國也不能落后。信息技術作為一門課程,教師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教學的目的
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計算機和網絡。讓學生學會用計算機系統地解決問題,通過對程序的編寫和專業的計算機語言,培養學生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
2.教材的設計
選擇教材的時候要有層次。充分結合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框架,采用合適的教材。枯燥乏味的教學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動力。課程內容緊跟信息技術發展的新方向,而且很多教師都是用DOS和WPS等一些傳統陳舊的授課方式,應該采用功能性更全的平臺,比如說整個Windows系統。
3.教育的模式
學校不提供很完整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愛好,打破班級和年級的限制,以多樣的活動課形式進行教學。除此以外,學校應該專門開設一些信息技術的必修課程。
三、總結
縱觀世界全局,各國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和完善,使我們的信息技術教育落后了很多,這既是挑戰,更是激勵!對于一線教師來說,只有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才有可能去實現新時代背景下的新目標。要想在未來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加強信息化的腳步只是其一,最主要的還是加強信息技術教育的基礎理論研究,從本質上改變才能產生質的飛躍。
作者:劉啟圣 單位:江蘇省興化市荻垛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