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驗教學理念概述
學生在進行體驗活動之前,首先應該對該活動有個心理預期,然后根據已有的情感閱歷去體驗,而體驗過程中所產生的差異或者新意義就是學習者的收獲。如果在體驗中只有意義但是沒有情感,那么其只是一般的內心情感的變化,而僅有情感沒有意義則產生的只是一般的認知理解活動,因此體驗是一種能夠和主體發生某種期待體驗,并使主體獲得各種意義的過程。第二,注重個性化的主體體驗。體驗教學是一種挖掘學生個性的親歷式教學,即教學中只有存在學生的主體參與才會產生切實效果,但這種體驗是針對學生個體的,不具有普適性。在體驗活動中,學生總是根據自己的前期經歷、認知結構、價值取向等個體因素去理解、去感受、去建構,從而生成自己對事物的獨特的情感感受、領悟和意義。因此,教學中的體驗總是因人而異的、個性化的,對同一個事物,不同的人總會形成不同的體驗。
二、高師鋼琴教學引入體驗教學理念的必要性
自從2001年頒布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來,“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加強過程性、體驗性目標,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等一系列注重學生體驗的教學理念逐步推廣,這既是培養學生個性的體現,更是對基礎教育教師提出的嚴格要求。而《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通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可見在新課程標準下,體驗教學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這就為肩負著培養基礎教育教師重任的高等師范學院音樂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作為其主要組成部分的高等師范院校鋼琴教學自是應當深入研讀中小學新課程改革的精神,積極引入體驗教學等先進理念,以實現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完美對接,從而保障培養的音樂教師能夠迅速融入到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大潮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的高等師范院校鋼琴教學縱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其也存在著一些頑疾,主要存有以下一個問題: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大多學校依舊遵循音樂專業院校培養高端表演人才的模式,過于注重學生技能技巧的訓練,而對于適合高師教育的綜合技能,尤其是體驗、啟發等適合教師發展的教育理念的培養存在嚴重不足。
二,教學模式不夠合理。由于教師過于強調鋼琴自身技能體系的培養,導致“重技巧、輕理論”的畸形現象普遍存在。而且鋼琴技能訓練主要以曲子的難度系數為主要衡量標準,致使基礎薄弱的學生被動學習,根本無法展現個性與思想,違背了“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理念。
三,教學方法不夠靈活。目前高師鋼琴教學多以個別授課為主,且開放性不足,其更多地是對學生進行封閉性地知識灌輸,讓學生平等交流、主動參與課堂、親身體驗教學活動的機會太少,要么時間不允許,要么就是教師意識欠缺。
四,師生關系的平等對話性不足。雖然課程標準很早就提倡要提升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但由于傳統觀念、教學體系等因素的存在,學生的弱勢地位始終未得到根本性的改變,這非常不利于學生心智的健康成長。從上面的簡單梳理可以看出,在高等師范院校鋼琴教學中引入體驗教學理念既是中小學新課程改革中提高師資力量的需求,也是高師音樂教育自身改革尋求突破的內在要求,因此在當前背景下把體驗教學理念引入到高師鋼琴教學中是極為必要的。
三、體驗視角下的高師鋼琴教學改革的途徑探討
隨著高等師范院校鋼琴教學改革的不斷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體驗教學理念的重要性,并且在改革中對此進行不斷的嘗試,盡管目前尚未取得矚目的成就,但是對于一個新理念的發展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起點。針對如何在亟需深化改革的高師鋼琴教學中有效貫徹體驗教學理念,筆者認為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為體驗教學奠定思想基礎。只有教師和學生處于一種平等的地位,學生才會“勇敢”表達自我,才能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融入到學習中,才能把學習過程塑造成為一個師生共享的體驗過程。這樣一來,教師不再是純粹的知識輸出者和話語強加者,而是多了情感付出和思想交流,學生也不再是唯唯諾諾的“聽命者”,而是成了有思想、有主見的學習者。如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能對某一技巧或某一作品有不太完整的認識,此時教師可以鼓勵他們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探索,而不能急于把自己的“權威知識”灌輸給學生,或許學生的探索會帶來新的知識體驗,這對師生雙方都大有裨益。
第二,融合遴選教學手段,促使學生通過主動體驗提升情感表現力。說、唱、彈為鋼琴教學的三大手段,它們在教學過程中圍繞教學目標處于一種動態依存關系。因此,在體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整體調整三個手段的基礎上,也要突出每一種手段的“體驗性”。首先,教師的“說”,即口頭語言講解,不要僅限于對作品基本內容的講解,而要更多地引領學生接觸作品的內涵,尤其是對于作品中細微的情感變化要著力進行描述,以使學生產生“移情體驗”。其次,教師的“唱”要突出情感表現力,即在使學生明白樂句結構的基礎上帶動學生彈奏時的音樂情緒,在表達親切感情時要唱得要連貫柔和,在表達歡快情感時要唱得要富有彈性,而在表達憤怒激昂情感時則要唱得低沉有力。另外,教師的“彈”,即示范彈奏,要充滿激情,最好是彈唱結合,教師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從而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觀摩之感,其重點是讓學生領略其中的“神似”,而要避免一味地形式模仿。
第三,改革技術訓練手段,使情感體驗融入到日常的訓練中。鋼琴教學中常用的技術訓練有琶音、音階、八度、和弦、五指練習等,如果訓練時只是機械地做動作,不僅效率不高,而且學生也會逐漸降低學鋼琴的興趣。但是如果在訓練時學生通過音樂形象的聯想把情感添加進去,彈奏效果就會大大改觀。比如進行強有力的和弦訓練時,學生可以聯想到氣勢恢宏的音樂形象,從而把寬廣飽滿的情緒體現出來,教師要讓學生時刻意識到:技術是手段,而情感表現才是目的。而且在訓練時教師可多給學生推介一些音樂表現力強的作品,并拓寬鋼琴作品范圍,不要整天局限在教科書上的西方經典作品,可適當引入中國的民族鋼琴作品,這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可以改變其審美定勢。
第四,改革教學評價模式,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不管是形成性評估還是終結性評估,都不應把學生演奏的質量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而是要關注學生的情感表現力和心理成長,不能讓考試成為學生學習的心理負擔,而要使其成為引導學生熱愛鋼琴學習的調節器和檢測器。換言之,就是淡化考試的目標性和功利性,而要突出其過程性。比如學生在演奏時可能會出現技術失誤,但是其態度端正且全身心地投入情感,體現出了對鋼琴藝術的真誠熱愛,那么教師就要肯定學生的表演,并鼓勵學生這種體驗式學習方式,易引導學生體驗鋼琴藝術帶來的情感陶冶與潤澤。
四、結語
總體來說,我國的高等師范院校鋼琴教學改革在過去的一段時期取得了一定成績,推動了我國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但是其成果還遠遠無法滿足國家對專業化基礎教育音樂教師的需要。因此,高等師范院校鋼琴教學要加大改革的力度,積極引入體驗教學等先進理念,并通過不斷探索創新,培養出更多適合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音樂教師。
作者:高雨佳 單位:內蒙古集寧師范學院音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