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初中歷史論文
第一篇
一、高效利用教學資源提升教學有效性
從教材入手,反復推敲,挖掘課程資源中的閃光點,尋找出學生們感興趣的部分進行總結、提煉,配合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做好物盡其用,將這些資源合理穿插到課堂的各個環節,吸引學生注意力,引導其積極參與,從內容和形式上實現雙贏,充分挖掘和利用課堂資源的潛力,發揮學生們的創造力與能動性。
二、多種手段巧妙引導提升教學有效性
歷史教學中,涉及到眾多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與時間,學生進行記憶時有一定難度,所以應用多種手段是巧妙幫助學生記憶相關知識時提升教學效果的必要手段,這樣在靈活性的操作下學生會逐漸養成良好的記憶習慣,對于鍛煉和培養學生記憶力與理解力很有幫助。學生記憶中最難的就是關于具體時間的記憶,比如什么朝代什么時期或者具體什么時間等,這樣教師進行授課時就要通過恰如其分的手段來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其理解記憶。
比如,在學習漢朝文景之治時,可以提問學生為何漢朝時十分強盛?這樣挑選學生進行回答,多數會說文景之治給漢朝強盛奠定了基礎,那么這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反問強調“文景之治是漢朝時期的事情嗎”引起質疑從而使學生進行確定最終強化其記憶和理解。當然這只是最簡單的一種嘗試,不過以這種方式和理念進行操作,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漢文帝與漢景帝時期漢朝發展、記憶相關歷史事件并延伸到其治國方法和策略,無疑在后來回答有關文景之治的問題時會事半功倍。
再比如記憶近代史中南昌起義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可以通過放映幻燈片展示我國解放軍的軍徽和軍旗上的“八一”標記來詢問學生,這樣就能聯想到對南昌起義的紀念,從而對這次起義的地位、歷史意義、時代背景、結果等進行回顧理解,南昌起義與“八一”建軍節之間的聯系成為了他們掌握知識的切入點。其實像這種方法的應用案例還有很多,教師們要結合具體教學案例進行篩選應用,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三、培養歷史意識,學以致用
歷史是知識性課程,實用性較理化科目稍低,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注意積極應用實踐材料強化本門課堂的時代意義,結合當前國家狀況和歷史資料進行對比教學,強化學生認識,奠定他們學會應用歷史觀點分析問題的思維,讓他們有機會、有能力將自己所學學以致用,從而更好地汲取和掌握各種知識。比如當前國內國際時事熱點分析等,以我國歷朝歷代興衰可見疆域變化,以民族抵抗外辱侵略可進行愛國精神教學,以歷史中著名人物文天祥、林則徐等培養學生愛國情感,通過課程教育幫助學生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操,讓他們在歷史學習中同時完成人文素質教育。
四、總結
總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要結合課堂實際,應用先進教學理念和多種教學手段加強實踐探索,積累經驗,最終提升教學效果和質量。
作者:王文娟 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湯莊橋中學
第二篇
一、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教學理念較為落后,忽視歷史教學的重要性
教學理念決定著一門學科是否能夠真正取得實效。正確的理念能夠促進教學的有效實施,而錯誤落后的理念則不僅會阻礙教學的有效實施,反而會浪費教學資源。初中歷史并不是中招考試的必考科目,在應試教育的深重影響下,部分學校就縮短歷史教學的時間,轉移到考試中重要的科目上,也就是說歷史往往被認為是副科,是不需要重點學習的,這樣就導致教師和學生都不夠重視。同時,歷史教學中往往只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死記硬背,而忽視了歷史學科中獨有的思維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學習,更別說是能夠理解歷史,以史為鑒了。
(二)教學方式較為傳統,不能激發學生興趣
應試教育下,初中歷史教學主要以教師的“講”和學生被動的“聽”為主要教學方式,只是一種單方向的知識輸送,缺乏師生間的互動和交流。學習歷史也僅僅是為了滿足教學任務的需要和一般的考試要求,嚴重忽視了歷史教學的真正目的和用途;同時這種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更由于教師和學生雙方面的不夠重視,更不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大大降低了學習效率和影響歷史教學的實效。
(三)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脫節,不利于學生理解
歷史是一種過去式,但對于歷史的學習不能僅僅是為了了解到過去發生的事情,而是要學會以史為鑒,用歷史來告訴我們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什么是應該批判的等等。當前部分學校對歷史的教學仍然是歷史中的人物、時間、情節、地點四要素的基本學習,忽視了歷史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忽視了歷史真正的價值所在。同時,歷史的學習講究系統性和批判性,在不同時期、不同情境、不同立場上的觀點會是不同的,我們不能完全以現代人的觀點來評判歷史事件和人物,要學會全面地看待問題,但是當前部分教師對歷史的講解內容過于單一,對歷史的看法也沒有統一的標準,自身也缺少反思和批判的態度,而造成只對著課本講課本,根據歷史講歷史的一種困境,這樣不僅不利于學生理解歷史,更不利于學生自我素質和能力的提升。
二、提高初中歷史教學實效的嘗試
(一)端正歷史教學理念,以人為本
理念指導著行動,正確的理念對實踐起著推動作用。端正歷史教學理念有助于提高歷史教學的實效。這就要求各高校首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做到以人為本。新課標要求下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才是認知和實踐的主體,將自己的角色轉變為一個引導者和合作者,改變傳統的單方向的知識傳授,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師生之間關系轉變為雙向的互動關系。其次,應該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尊重學生個性,開放式的教學理念。新課標要求下的教學是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發散思維等綜合能力,這就要根據學生個性的不同和學習歷史的興趣點來開展歷史教學任務。在歷史的邏輯分析、批判性反思下開展探究性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學習、思考的能力,通過系統的學習使學生能夠認清時代的特征和自己肩負的歷史責任等。
(二)創新歷史教學方法,激發興趣
1.問題啟發式教學
問題啟發式教學是指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的單方向的知識傳授過程,真正讓學生參與到課程教學中,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和實踐的主體,具體操作是由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先由學生對問題進行討論,然后教師鼓勵學生主動發言來表明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最后通過師生間的交流和教師資料的搜集和講解來提出解決的方案或者較為普遍性的結論。問題啟發式教學首先要營造一個輕松的教學環境,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有勇氣積極地提問或者表達自己與眾不同的觀點;其次,對于不同程度的問題教師都應該用鼓勵的眼光來對待,同時作出不同程度的回答。簡單的問題可以順勢引導學生自主解決,提供解決方式和思路;較為復雜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充分討論,提供不同的視角和想法。通過問題提出和探究的方式進行歷史教學不僅能夠激發學生興趣還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2.多媒體直觀式教學
隨著教學改革和科技的發展,現代化教育技術越來越普遍地運用到教學實踐中,而在歷史教學中尤為重要。歷史是過去式,想讓過去的事件重新展示出來,能夠直觀地讓學生理解,必須運用多媒體的技術。首先,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主要是提供更直觀的效果,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授歷史事件時可結合相關圖片資料的PPT展示、視頻片段的放映等來使得歷史更加直觀和生動,讓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到不同時代的文化背景和特點,比如文化大革命時期群眾極端的激情和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的程度,通過影片的觀看更讓人感到震撼,讓學生產生反思,會產生為什么會造成這種宏大的場面等的問題,激發探究的熱情。其次,多媒體技術尤其是網絡和信息技術為歷史教學提供了更豐富的內容,使得歷史事件不僅詳細而且真實,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對相關歷史事件進行查找并得出個性化的結論,這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良好渠道。
3.情景融合式教學
情景融合式教學也就是情景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融入或建構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為主的生動具體的情境,以引起學生一定的人生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認知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景融合式教學首先要用現實生活中的某件事或者一幅圖片、一個學生熟知的歷史小故事、一段搞笑的野史等作為開題引導,充分將學生積極性調動起來;其次,利用多媒體技術和設備進行相關主題的演示和視頻的播放,同時配合著老師生動、針對性地講解,增加主題的直觀性和明確性;然后,通過設置歷史情景,與學生之間產生共鳴,適時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問題的提問和意見的表達,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實效,進而實現歷史教學的教學目的。
(三)兩個結合,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1.歷史結合現實,學會以史為鑒
歷史教學不能僅僅限制在歷史的角度,這樣會讓學生覺得晦澀難懂,畢竟不同時代環境渲染下的思想觀念是不同的。那么在歷史教學中就應該將歷史結合當今現實,這樣不僅易于理解,還能做到以史為鑒。首先,教師應該嘗試用現代生活中的語言和詞語來講述歷史,比如百家講壇中的方式,讓人更容易切身體會歷史,并產生反思,以史為鑒;其次,可嘗試在現實生活中融入歷史。諸如可結合重大歷史事件開展主題活動,如九一二事變紀念日,可開展演講,激發愛國主義情感;也可開展歷史人物的學習活動,如對曹操、李鴻章等的評價等。
2.理論結合實踐,掌握歷史探究方法
學習歷史不僅僅是記住歷史事件、人物、時間等,更重要的是學會探究歷史的方法,如何研究歷史、評價歷史的方式,這就要理論結合實踐,來試圖使學生掌握歷史探究方法,同時提升自我探究能力。首先,要走出教室。可通過與退伍老人交流、博物館參觀、歷史遺址的觀賞等方式來親近歷史,探究歷史,形成自我觀點;其次,以教材為基礎來查訪歷史,通過閱讀書籍、借助網絡等方式來主動吸取知識探究歷史,教師可提供更多的歷史資料和豐富的網站,引導學生學習歷史并作出正確的評價,不僅使學生掌握歷史探究方法,更使之有正確的價值觀和批判精神。
作者:陳惠 單位:蘇州市相城實驗中學
第三篇
一、創新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歷史教材是按照歷史時發表展順序編排內容的。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革新知識體系,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比如在講解太平天國時,教師可以利用古今對比的教學形式,將中國共產黨帶領的農民運動與太平天國運動并列講解,通過對兩種運動的起因、領導思想,以及不同命運的分析,使學生更加深入形象地掌握太平天國運動的實質,從而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二、營造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學生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不能融入歷史教學活動中,即站在歷史事實之外,冷眼看歷史,即使對一些感人的歷史場景也無法產生感情,對歷史材料與事實缺乏興趣,不能主動去學習接受歷史知識。教師在講解歷史知識時要通過營造歷史情,讓學生走進歷史,去切身感受歷史人物當時所處的情景以及歷史人物的內心思想變化,引導學生融入課堂教學中,走進歷史人物內心情感世界,體會歷史事件的復雜與多樣性。教學情境的營造可以采用假設情境、角色扮演等方式。
如在講解赤壁戰役時,我采取分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了解當時歷史事件中敵我雙方的兵力、戰斗力及將領等相關材料,掌握歷史事件的歷史場景,然后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挑選幾名學生分別扮演歷史人物,讓他們對歷史事件進行重新演繹。這樣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融入歷史事件中,就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當然,營造教學情境,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還有許多教學方式。如讓學生充當教師的角色,結合歷史知識進行演講;也可以利用媒體播放歷史事件的視頻等教學方式來創設教學情境。無論采用什么形式,最終都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學習歷史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知識,最終完成教學任務。
三、挖掘課外因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材內容不是教學知識的全部。教師要充分開發與教材內容相配套的課外材料,將教材內容與課外內容有機結合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形成歷史思維并提高創新能力。開發課外因素有許多形式。例如,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參觀歷史事件圖片展、歷史博物館等,組織學生閱讀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歷史資料,觀看一些以歷史事件為題材的電影等活動。課堂教學是歷史教學的主戰場,而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教師必須注重課外與課內相結合,并指導學生閱讀課外歷史讀物,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學生知識面越廣,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越強。
四、運用媒體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現代教學技術以其信息量大、生動形象、動態感強等特點為廣大歷史教師所采用。采取多媒體教學技術可以處理好歷史教學中難以解決的問題,有利于歷史場景的再現,便于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使學生深刻掌握歷史理論與歷史內容,有力地推動歷史教學工作的開展。首先,歷史學科的教學內容都是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初中生的現有認識水平與理解能力還不能充分理解歷史事件。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對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進行再現,拉近現實與歷史的距離,讓學生仿佛置身于歷史事件中,使學生對歷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感受。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解決了當前歷史教學空洞的形象,同時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其次,歷史是一門內容復雜,知識眾多的學科,它包括了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內容。教師可以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有效地結合歷史資料加以利用,并將其內容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展示。這樣既開闊了學生的歷史思維,又激發了學生了解歷史和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再次,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進行網絡教學,增加歷史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將歷史課堂轉化為網絡課堂、開放式的課堂。這樣,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認識歷史人物,了解歷史事件。
作者:岳志芳 單位:河北省臨城縣臨城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