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目標分析
技能層面的目標。通過課程的教學,讓學生通過領悟、體驗和訓練等形式掌握生活、學習、交往、情緒情感、就業創業等方面的基本心理健康技能;掌握探索自我、調適心理及發展心理等方面的技能。自我認知層面的目標。通過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實踐、學會和養成生活、學習、交往、情緒情感、就業創業等方面基本的心理健康能力與素質;形成心理健康發展的正確理念,認識自身的心理特點和個性特征,并且能夠對自己的生理條件、心理狀況、行為習慣與能力等方面進行客觀的評價,全面認識自己和接納自己,當產生心理困擾或出現心理問題時可以進行自我調適或主動尋求幫助,樹立適合自己又適應社會的積極心態。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方法探索
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及文獻資料認為,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以案例教學為主,靈活輔以其他的教學方法能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課堂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中選擇案例的原則
案例教學中選擇案例是非常關鍵的。選擇案例必須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這些原則主要有以下五條。
1.針對性原則。教師所選的案例要與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緊密聯系,針對學生的心理實際、認知水平和思辨能力等選擇案例,這樣的教學案例學生才易于接受,引起關注。
2.實效性原則。教師所選的教學案例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征,并且要選擇那些與大學生現實生活世界相貼近的案例,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激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的教學案例是不會有教學效果的。
3.時代性原則。當代大學生生長在瞬時萬變的信息時代,新的知識和新的思潮層出不窮,案例在不同時代背景中有著不同的時代特點,不能與時俱進的案例無法滿足學生心理需求學生是不會感興趣的。因此,教師在選用案例時考慮到時代性就會更具有針對性和說服力,從而也就更能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
4.趣味性原則。教學中的案例生動形象有趣,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并且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就能夠提高案例的可讀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實效性。
5.豐富性原則。高校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有不同的心理需求,他們的心理需求既有共性,又由于家庭環境、教養方式、生活環境和成長經歷等方面的不同而表現出差異性,并且不同年級學生主要的心理問題表現在日常生活、學習行為、人際交往、戀愛與性、情緒情感、自我意識、求職就業和生涯規劃等方面也存在差異。因此,教師選擇案例時應照顧到學生不同階段、不同背景的心理差異,在選好共性的教學案例的基礎上多選擇不同類型、不同風格和不同呈現方式的案例,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主要單元案例教學的要點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由于所使用教材不同教學的主要模塊也不大一樣,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通知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主要內容作了相應的規范,主要的模塊包括“: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了解自我、發展自我”和“提高自我心理調適能力”三個部分。每個部分又包含有不同的單元,第一部分的“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包括“大學生心理健康導論、大學心理咨詢、大學心理困惑及異常心理”三個單元;第二部分“了解自我、發展自我”包括“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與培養、大學生人格發展與心理健康”二個單元;第三部分“提高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包括“大學期間生涯規劃及能力發展、大學生學習心理、大學生情緒管理、大學生人際交往、大學生性心理及戀愛心理、大學生壓力管理與挫折應對、大學生生命教育與心理危機應對”七個單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主要有這三大部分十二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服務于教學總目標的單元教學目標。每個單元都可以通過運用案例進行教學,從而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果。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案例教學運用要領
1.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案例,從多視角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和思維方式去不斷體驗案例中的情境,使學生對心理問題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這在提高大學生探究問題能力的同時可加深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理解,并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予以內化。同時,在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時,要留給他們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如果出現學生之間的觀點和意見存在著較大分歧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案例情景進行分析與思考、交流與探究,這有利于大學生思維意識的形成和思維品質的訓練,養成良好思維的習慣。
2.課堂教學中所選取的教學案例涵蓋的知識面寬廣且具有不同時空背景、學科背景和專業背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案例所涉及的基礎知識包括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基礎心理學、心理咨詢學和社會心理等學科。因此,教師應不斷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特別是拓展與案例教學相關的本體性知識、情景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等,在實施案例教學中實現教學相長,即在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同時促進教師的成長。
3.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案例能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意識,鼓勵學生大膽發表不同的觀點和見解,也可以引導學生展開熱烈的課堂討論,在討論中注重師生的平等互動、對話與交流,也鼓勵學生與學生之間展開雙向或多向的互動與交流,以活躍課堂氣氛,融洽師生關系。同時,案例教學法還能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理解、交流與合作,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正是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效果的重要前提和條件。
(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案例教學的效果分析
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一般包括學生的評價和教師的評價。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獲得反饋信息,以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學生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在于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水平做出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學生進行比較與分等。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評價具有時效性和長效性的特點,并體現出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特色。據此,心理健康教育課可采用多主體、開放性的評價,不同教學模塊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或綜合運用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等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同時,直接或間接地對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筆者通過觀察記錄、學生作品分析、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及心理測量等方式方法,對比了運用案例教學與不用案例教學的教學效果存在顯著差異,運用案例教學,學生的對課堂教學的滿意度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實踐表明,運用案例教學在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言語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等方面有明顯的效果。運用案例教學既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能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教學中師生的互動關系,真正體現教學的“雙主體”,實現教學目標。
作者:謝春艷 單位:廣西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