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學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1.1大學語文教學內容的人文性
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還未完全成熟,其認知能力有待進一步發展,觀察能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等各種能力都有待完善。而大學語文教學重視大學生的時代性和生活化,分析教材中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內容,充分發揮,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愛好,培養學生強烈、持久的學習動機。大學語文教學內容畢竟與現代學生的實際生活相差比較遠,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轉化成學生熟悉、能理解的內容,體現了一定的人文性。
1.2大學語文教學方法的人文性
大學語文教師充分運用口頭語言傳授知識,發揮語言藝術,以學生為主體,創設問題情境,參雜語文情感,循循善誘,啟發誘導,給予學生人文關懷。大學語文教學方法的人文性體現了語文本身的特點,也體現了教師的人文關懷,更體現了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實現大學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
2大學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對學生思想教育的具體影響
2.1大學語文教學內容影響學生思想教育
2.1.1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
大學語文課程中涉及到很多愛國主義的題材,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充分展現作者的愛國情懷。例如,在教授屈原的《離騷》時,教師需要帶領學生逐字逐句理解詩中的含義,體會作者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體悟詩人報國無門、慘遭小人陷害的憤懣之情,從而深刻理解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通過課堂氛圍的渲染和烘托,使得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油然而生,提高其愛國主義的理論深度,從生活實際中踐行愛國主義思想。
2.1.2關注民生的仁者胸襟
大學語文教學的對象是當代大學生,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也是將來中國的希望。大學語文教學中會出現諸如王夫之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唐太宗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詞句,將君子關注民生疾苦、天下興亡的情懷一展無遺,把百姓當作國家的根本,胸懷坦蕩,有仁者之風,深刻地影響著學生。
2.1.3出世與入世相結合的人生態度
大學語文教學中涉及到儒家的入世思想,積極考取功名,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愿望;當人生不如意時,古人又從老子、莊子、佛家中汲取經驗,采取灑脫的出世行為,強調自己的個性發揮,從而成為一代大家。所以,無論是否碰到困難,大學生都應該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經驗教訓,做到積極、主動,發揮自己之所長,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
2.1.4高尚的人格素養
古人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又將修身作為第一要務來抓,認為這是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只有品行高尚、道德過硬才有可能實現天下一統、人民安居樂業的理想。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主要通過課文來學習古人的修身之道,日三省吾身,學思結合,從而塑造出高尚的人格素養。
2.2大學語文教學途徑影響學生思想教育
2.2.1課堂教學長期滲透
大學語文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也是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墨子的“兼愛”、老子的“清靜無為”、漢代的“經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玄學”等等,為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樹立奠定了基礎,在欣賞文學作品的美的同時無形中提高了自身的道德品質。
2.2.2課外教學潛移默化影響
除了常規的課堂教學,教師還通過練習、活動來輔導學生學習,定期舉辦詩詞欣賞、朗誦、書法等活動,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加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另一方面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學生的為人處世,使其看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
2.3大學語文教學方法影響學生思想教育
2.3.1啟發誘導
大學語文教學采用的是以學生為本、教師為主導的啟發式教學,這種教學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誘使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同時,傳統的人文性質的教學方法也逐漸回歸課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與能力,從而影響學生的認知行為。
2.3.2情景創設
大學語文教學中普遍采用情境化教學,給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提出一定的問題,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的語文教學課堂。例如在《子路、冉由、公西華侍坐》這一課文中,教師根據孔子對子路、冉由、公西華問話方式的不同設計不同的情境,讓學生體會孔子對每一個弟子的不同語氣,從而直接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
作者:王立敏 單位: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