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霧霾治理與低碳經濟
1.霧霾治理
由國際低碳經濟研究所主持編寫的《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2013》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消除霧霾顯藍天,可能還需要20-30年以上的時間。英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治理大氣污染方面的做法給了我們很多啟示。例如:英國從1952年的“霧都事件”到重現藍天用了50多年時間,特別是于1956年頒布的《清潔空氣法》,明確了大氣污染的防治法律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長期來看,霧霾天氣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加劇了環境污染,威脅著人們的生活和健康。人為活動導致的PM增加是造成霧霾污染的主要原因。進行霧霾治理,一方面需要深入推進工業、交通運輸等領域的節能減排,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要加快調整能源結構,研發清潔能源,發展可再生能源,推廣節能低碳工業設備等。這些都與低碳經濟的理念不謀而合。
2.低碳經濟的內涵
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認識到,由于大量使用能源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會引致全球氣候變暖的嚴重后果。在這樣的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等一系列的新概念應運而生。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第一次提到了低碳經濟的概念;2007年9月,胡錦濤同志在APEC會議上提出,“發展低碳經濟,研發低碳能源技術,促進碳吸收技術發展”的主張。這表明,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世界潮流。其具體包括以下3個含義:
(1)全球氣候變暖是由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所導致,低碳經濟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為目的,保證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人類的生產活動都需要直接或間接地排放溫室氣體。當碳排放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其危害就會超過其帶來的經濟效益,造成災難性的后果。因此,減排雖然在短期內會減少產出、增加投入,但從長期來看,低碳經濟是發展導向。
(2)傳統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發展模式是工業經濟的產物,相對應的是工業文明,而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開展的一種嶄新的經濟模式,是繼工業文明之后與生態文明相適應的變革。(3)低碳經濟的實施,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的轉型,都需要政府的介入、監管和推動。因而,在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環境規制將發揮重要作用。
3.霧霾治理與低碳經濟的關系
在資源環境日益成為經濟增長制約因素的時代,低碳經濟是必然選擇。作為一種新興的經濟發展方式,它將需要更多技術以及制度創新。雖然發達國家比我國早一些起步,但是目前研究尚不完善,如果我們加大研發投入和力度,我國完全有可能在這一領域超越發達國家,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推行低碳經濟的制度困境
制度是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因素,因為由它決定生產過程中的要素資源分配形式。低碳經濟也需要特定的制度為其提供支持,制度是低碳經濟得以順利運行的重要保障。筆者認為,當前發展低碳經濟還存在一些制度困境。
1.制度供給不足我國環境污染嚴重,氣候條件急劇惡化的重要原因是對環境缺乏保護,而制度供給不足是導致環境缺乏保護的重要因素,并進一步導致各相關主體缺乏推行低碳經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過度追求GDP的政績考核沒有改變,各級地方政府缺乏為發展低碳經濟提供有效支持的動力。
2.法律機制不夠完善一是現行的環境制度大多數偏向于環境污染的治理,而在保護方面的制度不夠健全,不具備足夠的約束力,從而不能保證實施的有效性。二是各級政府部門之間的具體權責不明確,會出現相互推卸責任的現象,最終導致政策的失效。三是現行法律沒有界定人們的環境權益,群眾缺乏維護自身權益的主動意識,加大了政府對企業生產污染的監管難度。3.非正式制度的缺失非正式制度是指人們在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價值觀、意識形態等的總和。我國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導致了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重要性不夠重視,將短期的經濟增長作為首要目標,使得環境問題更為嚴重,阻礙了低碳經濟的發展。
三、發展低碳經濟的建議
發展低碳經濟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5個方面入手。
1.加強制度建設,提高公眾的減排意識發展低碳經濟需要長期的規劃,政府應通過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為低碳經濟發展提供支撐,并保障政策的穩定性。加強對低碳經濟的宣傳,讓各相關主體參與到節能減排中來,更好地維護自己的環境權益。
2.注重研發創新,構建技術支撐體系加大財政投入,鼓勵技術創新,加快研發新能源,開發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資源,并且加強石油、天然氣和煤等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3.運用價格杠桿,引導節能減排調整消費稅優惠政策,提高汽油、燃料等能源的差別稅率;建立資源稅,遏制高污染、高耗能產業過快增長。
4.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走低碳發展道路縮短能源、汽車等高碳產業鏈條,推動其上、下游產業低碳化;調整單一資源的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升級;大力發展第一、第三產業,適當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等。
5.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強化能源節約的政策導向注重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深化財稅改革,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政策。
作者:賀俊 范琳琳 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