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美術教育論文
1.美術課生活化,貼近學生生活。
變專業美術為生活美術、活動美術,每一課都有情趣性,學生學起來能感覺輕松、有意思,有挑戰性,能受到審美陶冶,開發智力,增進對美術的熱愛?! ?
2.注重學生良好意志品質的形成。
每一課都有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有利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自主判斷能力,自我實現意識,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 本著上述理念,我在美術教學實踐中,邊研究,邊開發,邊實踐,按照《美術新課程標準》里面的課程目標為主,逐步開發了一些適合我校學生學習的美術校本課程。我們學校較特殊,是一所招收思想行為偏差、偏常的、家長和普校教師都難以管教的中學生,源于其他的兄弟學校。學生不夠穩定,在每個學期開學之初,我們都會安排四課時的素描幾何晶體,讓學生能夠簡單了解美術的一些基本常識,培養造型能力,同時也是對學生摸底的一個過程,從而安排以后的課程內容。2007年10月,我設計了一個“秋葉噴印”的課題,我把學生帶到學校樓后的小花園中,感受秋日自然界的濃郁氣息,體驗人與自然親近的愉悅,同學們在花園里,操場旁撿拾各種形狀的樹葉,說笑著,舒展著疲憊的身心。他們把畫紙鋪在石凳上,席地而坐,伴隨著《秋日私語》的音樂,我向學生介紹制作方法,利用水粉、水彩、牙刷、紙板等工具,學生合作噴印,也可以自己單獨探究。在作畫的過程中,可以隨意走動,但不可以破壞環境。每位同學的臉上都掛著喜悅,沒有誰對這次課有什么心理負擔,他們按照自己的審美感悟,無拘無束的創作,沒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他們的藝術潛能得到了釋放,創造出很多優秀作品,也豐富了我的教學經驗。在整節課里,老師已經不是什么權威,只是他們之中的一個平等的伙伴,是他們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在這里,同學們得到的最寶貴的收獲,是他們感悟自然、感悟生命、享受過程,感受藝術創作的自由,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這次課還有文學的詩意、生物的標本采集、音樂的情調、德育的環境意識等多方面內容,具有人文性,具有知識的綜合性。本著從學生興趣出發,我還開展了泥塑課,制作泥罐,泥人,小動物等,我帶著學生一邊制作一邊探索,尤其在制作泥人過程中,學生發現當泥干后,兩塊泥連接處很容易斷開,我就引導學生怎樣能夠更有效的連接到一起,學生想到用牙簽,鐵絲在制作過程中連接,并且在以后的制作過程中這種方法得到應用,很有效。學生發現畫室有很多泥塑放干后被毀壞的作品,還有一些放置時間較長被風干的泥塊,便一起想辦法,將泥塊敲碎,試探性的加入清水攪拌,實現資源再利用,在這堂課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還引導學生自己去動腦,去探究,效果非常不錯,在其中制作了大量的作品。在近期的校本課中開展了工筆花鳥課程,考慮到學生造型能力有限,于是我在課前將繪畫底稿準備好,學生負責透稿,著色。在工筆課程中非常培養學生的耐心和謹慎的態度,我基本上做到每位學生手把手教學,示范,學生學的也很用功,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學生繪畫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學校進行統一裝裱,掛在學校的走廊和畫室中,部分作品允許學生個人收藏,或布置房間,或贈送給朋友,學生在課堂中真正收獲了成功的喜悅。有效利用校內資源,開展《蛋殼畫》,安排學生在早餐后收集學生剝下的雞蛋皮,在校本課上創作蛋殼畫,先用鉛筆在木板上勾線,畫出輪廓,學生將毛線用膠水粘貼到勾線處,再用蛋殼填充。由于雞蛋殼的顏色變化較少,學生利用在家中收集的鴨蛋殼來填充云朵,地面等。2010年組內成員共同創作了作品《暖風》,得到了師生的一致好評。同時我們又開展了剪紙課,剪報,紙浮雕,單色版畫,多色版畫等課程,從各角度,多感官調動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校美術校本課程已初見成效,但它的探索是長遠的工作,還有很多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學生的不穩定性導致作品的深入程度不夠,很多知識內容停留在表面;課程的安排怎樣更使之科學化等等,這就需要我們從實際出發,挖掘自身潛力,不斷專研,不斷總結,積極行動起來,走進校本課程,促進學校校本課程的深化和升華。
作者:丁玲 單位:大連八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