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道德教育論文
一、校企文化共融與高職生職業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過程不是單純地樹立起道德形象的大旗,更不是深厚的理論倡導和闡釋。因此,高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不是一門課或者若干位專業主講老師就能夠解決的課題,必須有道德實踐平臺,讓學生進入企業實踐,也讓企業文化“走進來”。約翰•杜威說過,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因此職業道德教育應該是活動化的場景,應該創造性的設計合宜的道德教育活動,這些教育活動讓道德教育實現立體化、互動化。本文以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職業道德教育為實證研究對象,以頂崗實習為道德教育實踐的載體,遵循道德教育的規律,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系統設計,調整職業道德教育的方式。
二、高職生職業道德教育模式:一個載體,三個階段
(一)載體:頂崗實習
高職生職業道德教育的落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必須有一個載體,這個載體能夠創設一種立體式、互動式的教育情境。該過程強調從“知”到“信”的提升。列寧強調過,沒有人會相信與沸騰的實際生活相脫離而將學習、教育和訓練只限于學校以內的教育方式的。沒有真實的職業勞動過程,就會影響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效能,甚至無效。教高[2006]16號文件中提出“高等職業院校要保證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時間到合作企業去頂崗實習。”頂崗實習是職業教育不可替代的一種教育活動,這種教育活動是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下進行,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實崗實做,學生有真實的職業角色、真實的崗位、清晰的職業權責。學生頂崗實習的成果不是簡單的紙質答卷,而是崗位任務下自己創造的有形的或者無形的勞動產品。這種教育活動是對學生專業學習的檢測和評價,也是學生職業道德認知的升華。教育家蔡元培強調,道德不是熟記幾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實行。隨時隨地,抱著試驗的態度。在頂崗實習的勞動實踐中,大學生的職業理想得到明確,大學生的職業道德情感得到強化,大學生的職業道德意志得到鍛煉。
(二)三個階段
1.崗前——職業道德認知教育
崗前的職業道德教育屬于道德認知階段,其目標是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認同,減少他們對社會和企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認識。教學內容選擇:剔除職業道德教育中的教條化內容,將職業道德教育內容與企業文化對接,引入現代企業文化和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如酒店管理中的金鑰匙服務理念,精細化服務理念;亦可依托校園文化活動,實現高校與企業聯合,輻射企業文化,呈現企業文化。師資隊伍組成:組成專兼結合的教師團隊,專業教師指的是本校的思想政治課教師,主要是道德理論的引導和價值觀的明晰。兼職教師隊伍包括知名企業文化研究學者、企業一線管理人員、優秀校友、高一年級頂崗實習中優秀實習生。兼職教師主要以企業視角,以親身企業管理經歷和從業經歷為課堂注入企業文化,宣傳企業倫理。教學方式:打破傳統的課堂講授,教學方式靈活多變。入校入行,新生入校后進行兩周的認識性實踐,如酒店管理專業學生軍訓后,進入當地知名的酒店進行觀摩,從感性上了解所從事的職業,學生將認識、感觸寫成報告。教師結合學生了解的行業現狀,企業文化,設計職業道德教育內容。思想政治課教學打破舉大旗的說教式模式,定期邀請兼職教師來做講座,特別邀請優秀實習生做報告。搜集專業代表性人物的典型事跡和優秀學生的案例,以案說理,以案論道。學生從典型的實例中汲取誠信、敬業、責任、團結協作的品行。
2.崗中——職業道德體驗教育
高職學生傳統的職業道德教育往往停留在認知階段,效能低下,知行脫節,沒有體驗過程,不能形成對職業道德的信仰。崗中的職業道德教育屬于道德實踐,重在與企業文化的交融,接受企業文化的浸潤,在真實的職業情境中不斷明晰職業理想,鍛煉職業道德意志。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強調過,人的美德的養成和其他技術學習是一樣的,人們必須先進行實踐活動,才能積累成這些德行。在頂崗實習的工作實踐中,他們會遇到矛盾,在矛盾中學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鍛煉職業道德意志。當然,職業道德作用發揮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職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評價開展的廣度和深度。沒有職業道德評價,職業道德就是一句毫無意義的空話。建立三元(“立交橋”式)職業道德評價機制:學校評價、企業評價和學生自己評價。學校評價主要以引導為主,可以利用校園媒體宣傳典型,鞭笞后進。企業評價主要發揮企業指導教師的作用,企業評價采取的是行業道德評價標準,引入企業考核評比論分的方式,進行真實的職業評價。學生自我評價注重學生自我教育,書寫實習日志、書寫實習階段性總結、出現的職場難題及處理記錄。師資隊伍:校內教師工作從學校前移至企業,校內教師和學生一起下廠實踐,學習企業文化,發揮導師作用。每個實習點成立職業道德教育導師小組,小組成員包括系部領導、輔導員、政治教師和專業教師,教師們分工合作,以座談會和個別談話等方式,協助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困難。教師也利用該機會進行頂崗實踐,增加行業企業經歷,提高雙師素質。專業教師和企業專家對學生在校學習與校外實踐進行全方位的監控,對學生的不良行為進行及時疏導,使其更快實現對企業文化的認同,不斷踐行敬業、友善的職業道德理念。(本文來自于《教育與職業》雜志。《教育與職業》雜志簡介詳見。)
3.崗后——職業道德再教育
崗后職業道德教育旨在職業道德的內化和升華,重在引導學生將頂崗實習的經歷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和方向,樹立明確的職業理想,進行科學的職業規劃。教學內容選擇:三方交流,企業教師、校內教師、實習學生一起分析學生在實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及解決的辦法,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針對學生職場狀況,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將社會企業文化和職業道德教育案例相結合,提升課程的實踐指導作用。建立獎懲機制:獎懲機制上升到頂層設計,與學生的獎學金評定、優秀畢業生評選、升學、入黨等掛鉤。教學方式選擇:以賽促教,鍛煉職業道德意志。發揮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機制的力量,舉辦校企聯合的技能大賽,企業員工和實習歸來的學生走進一個比賽平臺,讓企業文化走進來。職業技能大賽中鍛煉學生認真做事、競爭創新的道德意志。
三、結束語
頂崗實習給道德教育提供了具體的職業情境,提供了道德實踐平臺,他們在平臺上的感悟,有助于他們在未來職場中進行客觀的定位和憧憬,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正確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球化以及多元文化環境下,高職生的職業道德教育絕不僅僅意味著強制和灌輸,應該以頂崗實習為載體,以“分子”滲透的方式,將職業道德教育播散于崗前、崗中和崗后。
作者:周秀芝 鄭海武 楊文華 單位: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系 燕山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 燕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