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師師德論文
一、改善教師工作生活環境,加強教師的自覺性、主動性與創造性
學校管理過程中常常會碰到這樣的尷尬場面:教師拈輕怕重、互相推諉,致使學校工作分配難以落實;因嫌工作壓力大、待遇低,沒人愿意當班主任;教師無心上班而忙于打牌、炒股、搞第二職業;年輕骨干教師或轉行或干脆辭職不干,致使教師隊伍青黃不接;教師只教書不育人……種種現象讓我們覺得: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不高,教師的師德師風日下,教師隊伍的不穩定因素日益增加。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種現象的產生?其實關鍵在于教師的社會地位低、福利待遇偏少、工作條件差、工作環境惡劣。教師的社會地位至今不高,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教師當前的經濟地位制約了教師社會地位的提開。作為構成教師社會地位的重要要素,它決定了教師的職業聲望、職業吸引力以及教師從事該項職業的積極性和責任感。要真正搞好師德師風建設,就必須盡可能地提高教師福利待遇、改善教師工作條件、優化教師工作環境。這樣,方能真正調動教師參與師德師風建設、不斷提高個人師德師風水平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學校的師德師風建設才有可能得以開展,才有可能真正落實。
二、讓教師的職業生涯充滿活力和希望,把師德師風建設變為教師職業內需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改善師風。但光靠威逼或者強迫是行不通的,要靠教師的積極主動參與,靠教師的內在的、自覺的提高。教師之所以放松對自己高要求,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點是教師的職業生涯過于的呆板與沉悶,缺乏生機與活力。因此,我們在學校的管理過程中,要盡可能地為教師著想,營造樂觀向上、開拓進取、和諧融洽、輕松愉悅的氛圍,讓教師始終都能有自己積極的職業定位,明確人生的奮斗目標,對事業充滿激情和上進心。這樣,教師方能將師德師風建設作為自己職業生涯的內在需要,而激發起教師自覺、主動、積極去提高師德師風水準。
三、建立系統化、規范化、具體話的師德師風建設管理體制,把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納入學校日常管理范疇
師德師風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加強、提高更不是簡單地開會、掛標語、寫文章就能做到,需要的是長期的引導、教育。教師的師德師風水平可以從“政治思想、職業認同、職業道德、從業行為”這么四個方面來進行認識和評價。因此,我們要將師德師風建設落到實處,就必須立足學校工作實際,建立起系統、規范、具體的師德師風建設制度體系,將師德建設的目標、任務、要求、原則、方法用具體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予以明確。具體來講,就是要將師德師風建設工作與學校教育教學等工作有機結合,形成具體的量化監督評價體系,建立起學生家庭、學校、社會等共同組成的監督評價機制,把教育教學等工作作為載體,使學校的師德師風建設真正做到“有據可依、有章可循”。只有把師德師風建設融入到教師的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用具體的師德師風準則與具體的行為規范加以要求、約束、衡量,才能使教師在思想上重視,實實在在地投入到師德師風建設工作。
四、師德師風的實施、管理、監督應經常、持續的進行
有系統、規范、具體的制度,只是明確了工作的目標、宗旨、和實施途徑,并不等于就有了成效。制度如果不能落實,就只能是紙上談兵,起不了實際作用。所以,我們在建立管理制度同時,更要把制度落實到位,形成持續、長效的約束、督促機制。應以日常監督、評價體系,通過領導檢查、同事互評、學生記錄、家長評價等方式,結合教師自評,對教師師德師風表現與狀況進行評價,并將結果形成教師師德師風檔案。評價結果與當年的年終考核、評優、晉職等掛鉤。這樣,學校就能及時了解師德師師風建設狀況,發現教師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師德師風問題,并能及時敦促、指導教師對存在問題進行矯正,保證學校師德師風建設的長期性、持續性、規范性,充分體現師德師風建設戒勉、督促、提高的目的。
五、師德師風建設評價與考核體系應客觀、科學、公正
加強對教師的師德師風評價與考核,避免做好做壞一個樣、做與不做一個樣、多做少做一個樣的不良現象產生,才能端正師德師風建設工作過程中的態度,避免學校師德師風建設工作雷聲大雨點小、不了了之的結局。要把師德師風建設作為個人教育教學工作考核和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積極探索師德師風建設與人事制度改革、新機制運行后的績效工資相結合的新方法,將教師的德、能、勤、績、廉以檔案的形式做好記錄,作為年考、績效考核和評優選先、晉級進職的重要依據。同時,學校還要建立學生、家長評價教師的合理體系,充分接受學生、家長和社會的監督。通過建立各種激勵機制,將教師引導到教書育人,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綜合質量的軌道上來。總之,國之興在于人才,在于教育,在于教師。在教育改革深入、教育發展快速的今天,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甚為重要。在師德師風建設過程中,學校管理者必須實事求是、立足實際,做好師德建設工作,才能使隊伍素質得到全面提高,才能有一支思想政治過得硬、有深刻的職業認同感、高尚的職業道德、規范從教、教育教學水平精妙的現代教師隊伍,推進學校健康、可持續發展,使學校真正承擔起“科教興國”歷史重任。
作者:楊桂榮 單位:長春市二道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