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煉意旨,抒情感
首先,真善美是人類永恒的情感主題。在中學的寫作中,要積極引導學生的感情傾向朝健康、向上的主流發(fā)展,不應該過度地憤世嫉俗、怨天尤人。其次,學生的人生經歷、社會經驗難免有所不足,有時出現無病呻吟、夸大其詞的情況。這時一定要把握住“真實”的標準。否則久而久之積重難返。最后,要注意適度。引導學生感情流露要以自然為主,其間當然可以直抒胸臆,但點綴一二,形成錯落有致、舒緩有別的格局和節(jié)奏,使讀者自去體會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豈不更妙?
2.辨文類,定語體
語文教師要把文章作品和文學作品清晰地區(qū)別開來。因為我們現在論述的是狹義的文章學,即以實用為主的普通文章(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專業(yè)文章(新聞、傳記、公文、課本、論文、論著)。而沒有普通文章讀寫的基本功,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鑒賞是難以完成的。沒有專業(yè)文章的相關訓練,踏上工作崗位的學生也很難符合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的。所以早在1940年葉圣陶先生就在《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觀念》一文中提出:“從現代教育的觀點說,人人要做基本練習,而且必須練習得到家。說明白點,就是對于普通文字的閱讀與寫作,人人都要得到應得的成績,絕不容有一個人讀不通寫不好。這個目標應該在中學階段達到,到了大學階段,學生不必再在普通文的閱讀和寫作上費功夫了。”今天細讀這番切中肯綮的話,仍有一針見血、醍醐灌頂的感覺。
3.明章法,建結構
文章結構的基本法則就是“講層次、講變化、講銜接、講統(tǒng)一”四大規(guī)律。這些規(guī)律在整篇的文章中可以找到充分的例子來證明。但是具體的教學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漸進。四者都是以課堂教學為基本的,但是各有各的側重點。“講層次”要落實到教材解讀上。入選語文課本的文章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層次感,通過堅持不懈的分層劃段訓練,可以使學生頭腦中對文章的基本框架有個鮮明的印象,再運用到自身的寫作中。“講變化”可以賞鑒課內課外的普通、專業(yè)、變體等文章,充分體悟變化的技巧,嘗試表達形式的創(chuàng)新。“講銜接”則是注重字、詞、句、語段之間的自然過渡和巧妙呼應。高考近幾年開始回歸語言銜接的考察。可見文通意順是一篇美文的必要條件之一。一氣呵成固然不錯,但教師也要精心傳授首尾、開合、詳略、顯隱、伏應等文術的辯證運用。“講統(tǒng)一”這是重中之重,內容和形式的相得益彰才會使文章流光溢彩。反之任何一方過于突出都有損文采。現在的語文教學中,偏好華麗、濫用詞藻的風氣屢禁不止。高考作文開始對徒有其表的“美文”大力打壓,這無形中提醒語文教師:文章還是要內容和形式齊頭并進才行。
4.重辭格,顯文采
教育先哲孔子提出“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和“文質彬彬”的文章創(chuàng)作理念。其中的“文”即是有文采。要使文章呈現整體的美好風貌,除了上文提及的內容和形式統(tǒng)一外,還要注重篇章語境中的修辭規(guī)則和辭格選用。中國的修辭方法和辭格方式多種多樣??季V規(guī)定了八種必須掌握的修辭。教師應該促使學生具備熟練運用它們的能力,并可以因人而異做適當的拓展。因為良好的修辭水平,不僅可以把文章的意脈、情脈的邏輯底氣和語脈、文脈的聲勢語氣貫通起來,還可以把文章的聲采、詞采和神采、情采有機融合,從而氣勢磅礴、文采飛揚。文章的美感在此時得到最集中的彰顯。記敘文中比喻、擬人、頂真、反復等手法的運用,使敘述生動,抒情流暢;說明文中打比方、作比較、舉例子等方法的運用,使條理清楚,表達簡明;議論文中排比、夸張、反語、雙關等方式的運用,使論證犀利,氣勢逼人。文質彬彬是好文章和美文學所共有的。但是文章的美質有自己的優(yōu)勢。它除具有體式美、結構美、語言美,還特具實在美、科學美、哲理美。文章有了文采,實現了文質兼美,就可以與文學形成高層面的對話,共同進入理想的“文境”。這樣就由文章的第一臺階走上了文學的第二臺階。
積累扎實的文章知識,就必須注重文章的聽說讀寫日常訓練,還要有宏觀的視野關照。曾祥芹教授在《語文教育學別論》中提出的五大方法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運用:“一是投入對文章知識的個人建構;二是參與對文章知識的社會協商;三是堅持對文章知識的情境體驗;四是拓展對文章知識的復雜應用;五是注重對文章知識的潛移默化。”現代語文教師應該從語言、文章、文學三方面入手,綜合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樹立全面的科學語文教育觀,使青少年遵循“語言———文章———文學”的發(fā)展程序去學習語文、運用語文,開創(chuàng)一片語文教學的新天地!
作者:張婷婷 單位:武漢市武昌區(qū)教研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