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小學語文論文
一、提升自身人文素養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其生命在于創新,而創新則源自于執教者深厚的人文素養。教師要真正深刻地理解課文,沒有自身深厚的人文素養是不可能做到的,更不可能因此延升多元化的理解。因此,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語文老師讀書要廣博,不僅僅限制與教學業務類的書,經史子集,天文地理,要旁觀涉獵,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有了知識功底,成為一個博學鴻儒,豐富了自身的人文素養,解讀語文自然游刃有余。閱讀積淀遠比教學技巧更重要,學養深積淀厚的教師,對語文的解讀比一般教師要來得快,解得透,旁征博引,使學生能更加快速的消化。
二、多重身份
學生與語文之間的對話,應該以什么樣的身份去讀,去理解在于教師以什么樣的身份去讀,去領會!一副作品在沒有選入教材之前,它本身就承載著作家對生活的認識、思考、情感、態度等。我們需要與作者相識、相知。作為讀者,必須以普通讀者的身份,沉浸到課文意境中,細細讀,慢慢品,在讀中細細品味。它的思路、文脈,語言的魅力、風格、和表現力在哪里,他(她)為什么要寫,作者想表達的主旨是什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多元化的理解就出來了。我們自身的身份是教師,就是要把課文當作教材來讀。把課文當作教材來讀,是要結合具體的語文教學目標來思考的。因此,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普通讀者的讀懂內容。作為教師來讀教材,主要是從課文中找出教學證據,這些證據,語句可以引導學生感知、研討,這樣才能實現語文教學目標。閱讀中,我們必須聚焦教材語言,在閱讀中關注課文內容和語句表達之間的組合意義,理解課文內容、作者的觀點是運用怎樣的語句形式表現出來的,以及為什么作者要用"這種語句形式"來表現的道理,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這是我們師者的義務。從教學價值體現上來看,教師應站在學生的立場,從學生學的角度出發思考自己所帶班級的學生"實際上需要教什么""最好用什么去教"這兩個問題。從幫助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怎么樣才能使學生接受,這才是教學目標,也是體現教學價值的地方。每重身份便是一元,運用好身份也是對理解的多元。
三、積極反思
每一堂課都是由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的過程。課堂中教師引領學生解讀語文的過程實際上是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理解新知識的過程,是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自己知識體系的過程。而且由于學生獨特的心理特點和知識儲備,他們對于教材的解讀往往會出乎教師意料之外。而這個過程也為教師了解學生認知特點,提供了絕好的機會。能力的提高從來不是一步登天,而是需要我們在學習中不斷的總結,獲取經驗。自我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我們的教學經驗,經驗+反思=成長,沒有經過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意識性不夠,系統性不強,從而不僅無助于而且可能阻礙教師的專業成長。只有經過反思,使原始的經驗不斷地處于被審視、被修正、被強化、被否定等思維加工中,去粗存精,去偽存真,這樣經驗才會得到提煉、得到升華,從而有效的發揮反思的作用,使教師的專業技能不斷提高,舉一反三,多元發展。四、多種藝術思維方式每個人的思維方式都不一樣,當然一篇課文的思維方式也就有很多種。不同的解讀方式會必然會有截然不同的結論。在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很多種解讀語文的方式來解讀課文。如:逆向思維方式、社會學方式、文體論方式、唯物辯證法分析方式、文化學方式等等,這些方式都是我們理解課文的有力武器。美國語文教師在解讀《灰姑娘》上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啟示。她從語文中竟然可以解讀出許多讓人意想不到但又特別溫馨合理的生活感悟。例如"有親生母親和親兄弟姐妹真是一種幸福",例如"一定要做一個守時的人,不然就可能給自己帶來麻煩",例如"平時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萬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現在別人面前,不然會嚇著朋友"。特別是美國老師談到后媽時的一段話,更是讓人為之動容,她說:"我們看到的后媽好像都是不好的人,他們只是對別人不夠好,可是他們對自己的孩子卻很好,你們明白了嗎?他們不是壞人,只是他們還不能夠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其他的孩子。他們還沒有這樣的能力,因此,我們要諒解他們"。這個事例可以給我們帶來啟示:解讀課文,需要教師有廣泛的知識面,還要運用不同的方式來理解、分析,這樣才有自己的獨特見解。總之,對課文的解讀應是開放式的、多元化的、個性化的,我們應當與語文進行思想的碰撞與心靈的交流。語文理解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積極感知、理解、評價、創獲的過程。語文理解的價值在于教師和學生通過語文與作者展開積極的對話,最終實現對語文建設性的體驗,實現語文育人的終價值,使學生的思維不定向,不固定,開元,網狀般的發射,為以后學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周小年 單位: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中河口鎮聯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