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態保護論文
1資料來源選取
赤峰市10個旗縣區生態監測站2005-2010年地下水位實時監測數據,1998-2010年10個旗縣區降水、氣溫等氣象資料,參考阿旗、左旗、右旗、翁旗的20個水文站2003-2010年水文觀測的地下水埋深資料。
2地下水位的動態分析
地下水位主要受氣象、水文、人為等因素控制,具有明顯的年、月動態變化。自2005年開始地下水位監測以來,至2010年,全市10個旗縣區站點平均以每年0.71m的速度呈逐年明顯降低趨勢。因地區不同,以及受地表水系、地下徑流、人工開采等影響,水位變幅不同:其中松山站位于赤峰城區,受城市供水及工農業用水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地下水位降幅最大,平均每年下降2.34m;敖漢、寧城地下水位降幅最小,平均每年下降0.10~0.11m。除松山站,其它9個站點年平均降幅為0.53m。以2010年降幅最小,其中林西、克旗、喀旗、寧城、敖漢都為上升趨勢,具體水位值見表1。地下水位的月際變化,以3月份水位最高,隨后開始逐月下降,7月份下降較少,至9月份降至最低,接下來又逐漸上升,至3月份達最高(表2)。
3氣象因素對地下水位變化的影響
一個地區水資源的豐富程度主要取決于大氣降水的多少,地下水位變化與年降水量保持良好的同步性。氣溫、風等氣象因素對地下水位變化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的升高和風速的加大,使蒸發量加大,蒸發強度提高。氣溫的升高和風速的加大都會使水的消耗量增加,造成可利用水資源量減少。高溫加劇了旱情,使農田需水量增加,也使生活用水增加,加大了供水的負擔,致使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3.1氣象因素對地下水位年變化的影響地下水位年變化與同期降水量、氣溫保持良好的同步性。1999-2010年全市平均降水量只有2003年和2004年接近常年,2010年稍多,其它年份都低于常年平均值(圖1);全市平均氣溫除2010年稍低外,其它年份全部偏高。受此影響,地下水資源補充不足,地下水位從有監測記錄的2005年開始,全市除松山站,其它9個站點平均以每年0.53m的速度呈逐年明顯降低趨勢。2007年春末夏初嚴重干旱,4月1日至7月16日,全市平均降水不足10mm,氣溫極高,6月平均氣溫比常年同期偏高5.4℃,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高值,致使地下水位年降幅最大達0.78m;2009年嚴重干旱,降幅達0.69m(圖2)。2010年降水稍多,氣溫接近常年,降幅最小為0.18m。其中林西、克旗、喀旗、寧城、敖漢都為上升趨勢。3.2氣象因素對地下水位月變化的影響由于在冬季和入春期間降水少,入春后氣溫回升快,加之農田冬、春匯地達高峰期,地下水資源利用率增大,實測地下水位從3月份開始逐月下降,進入雨季隨著降水增多,地下水位下降減緩,6-7月份降水較多,7月份與6月份比較地下水位下降較少,進入8月份后,自然降水逐漸減少,加之人為伏秋抗旱用水增多,大部地區地下水位又明顯下降,至9月份降至最低,接下來隨著農田水利用水減少,氣溫下降,地下水位又逐漸上升,至翌年3月份達最高(圖3)。
4人為因素對地下水位變化的影響
人為因素對地下水位的影響突出表現在人畜的日常生活用水、城鎮建設用水、農業和工業用水等。總體說,人口越多,城鎮建設規模越大,工農業生產規模越發達的地區,地下水位下降就越明顯。隨著人口的日益增加和人們生活需求的不斷增長,在經濟建設中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過度開采地下水,而自然降水補給又不足,從而導致近年來的地下水位明顯下降。松山區地下水位之所以下降最多,一方面是由于近年來自然降水補給不足,另一方面就是由于人口密度大,工農業生產規模、城市建設等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等人為因素影響所致。
5地下水位下降對農業、生態的影響
赤峰市地下水位的下降導致土壤含水率降低,使我市出現天然草場衰退,生物多樣性減少,速生喜水的林木如楊樹、柳樹等生長困難,加速了土地沙化,沼澤濕地萎縮,沙漠化加劇加速了河水的下滲與河流、湖泊的干涸等生態環境問題。地下水位的下降導致了提水費用增加、含水層枯竭、機井報廢,影響工農業經濟建設。
6建議及對策
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加大空中水資源的開發力度,提高人工增雨作業能力和效益,增加地下水資源補給。合理利用水資源,加大水利投入,攔蓄降水和地表徑流,提高農民節水意識,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厲行節約用水,實行限額用水,提倡一水多用,循環用水,在節約水資源上下工夫,使其在工農牧業生產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