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基礎教育論文
一、基礎教育課程中開設食品營養學的功能性
(一)社會建設功能
基礎教育階段開設食品營養學課程可以在培育營養學人才的同時,發揮乘數效應,使學生的營養學學習帶動家長,社區,乃至社會對科學攝食,均衡營養的理念的普及,從而加強家庭的預防保健工作,培養居民終身健康養生意識,在營造學生學習氛圍的同時,讓大家互學會用,從精神層面形成自覺的人文關懷。此外,通過對營養素,營養強化產品和保健食品的認識,學生、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杜絕不良食品的危害,防微杜漸,共同監督食品安全領域,真正發揮群防群治的作用;對社會建設領域的保障性教育(營養學普及),擴大性就業(營養師隊伍建設)、完備的社會保障(多一重自我健康保障)、高水平的居民健康都有進步促進作用。
(二)文化建設功能
基礎教育課程中開設食品營養學,可以豐富校園文化建設,擴大營養學人才培養的范圍,增強營養學人才培養的能力,提升營養學人才培養的素質,形成完整的營養學教育格局。營養學教育同其他科學教育一樣,從小培養有利于學生對食品營養知識的儲備,學成有效的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最嫻熟的學習技能技巧,讓學生從小受到健康營養理念的熏陶,加深對營養學學習的興趣,建立深厚的營養學情感,更利于食品營養學人才培養。同時,在基礎教育課程中開設食品營養學課程順應新課改要求,順應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適應社會,有可操作性。傳統的課程設置有極強的局限性,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營養學課程通過各種實驗,開放性教學方法,能夠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念能力,養成主動性、自覺性的學習觀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基礎教育的內涵。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通過對學生食品營養情感價值觀的培養來弘揚他們自愛、他愛、大愛的精神。
(三)經濟建設功能
基礎教育課程中開設食品營養學,可以以點帶面,以學生帶動家長,家長帶動社區,社區帶動社會,發揮乘數效應來養成良好的營養飲食習慣,抑制疾病的高發率,減少大眾的醫療支出,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現象,通過群眾自治、全民共治和社區醫院的配合,提高公共營養健康水平,避免國家在醫療建設上的盲目過度的經濟投資,維持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通過對食品添加劑及保健品的識別來共同打擊危害食品安全的偽劣產品。
(四)政治建設功能
基礎教育課程中開設食品營養學,符合國家“十二五”規劃。中國營養學會的“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十二五’”期間,中國營養學會科普工作以《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為中心,圍繞中國科協‘三服務一加強’精神,以發展創新、積極開拓為指導思想;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寶塔》為科普資源核心內容;以兒童青少年、城鎮居民、公務員、農民等為重點人群;創新宣傳形式,打造品牌活動,開發科普產品精品,積極參與科普資源共建、共享工作,為提高全民營養科普素質和改善民生提高國民營養健康水平努力。”“以兒童青少年為對象,編著營養知識教材、開發教具,結合營養立法工作,努力爭取將營養知識納入國家小學教育體系。”“民以食為天”,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國家政策的指導思想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著重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而在基礎教育課程中開展食品營養學的教育正是國家方針政策的具體體現,是對國家號召的熱切響應。它在通過尊重理解部分民族食品禁忌、鞏固食品安全來增強了多民族團結,鞏固國家政治環境的安全穩定。
(五)生態文明建設功能
開設食品營養學,是通過對人體消化、吸收、代謝和排泄的學習,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生命體,生命體的價值。通過對營養素的作用機制和他們之間的互相關系來增強學生“和諧、整體、平衡”的理念;通過對食品加工中營養素的破壞來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再通過萬物同源,融會貫通的營養理念來引導學生從整體、和諧、辯證的角度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二、基礎課程中開設食品營養學的可行性
(一)教學目標切合學生發展規律要求
食品營養學的教學目標是形成學生健康合理的飲食習慣,促進學生身體的發展。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正處于身體發展的黃金時間,在這個時間導入正確科學的飲食營養觀念有利于學生一生的健康發展,可以塑造良好的體型,提高學生的體質,并通過食品制作的美觀效果來提升學生的審美素質,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二)教學內容設置符合學生年齡特點
食品營養學教學可以制定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科書,影音資料,手繪畫冊和參考圖書。側重于學習的實用性和實踐性,通過直觀、簡單易懂的圖片,視頻和音頻等使教學內容簡單,易讀,易掌握。適當增加食品加工程序、烹飪工藝內容,讓學生從做中學,加強動手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活力,把課堂生動化,培養學生對營養學的深厚情感,促進食品營養學的進一步普及。
(三)教學方法多樣促進學生學習理解
食品營養學的教學可采取多樣性的教學和學習方式,結合調查、討論、實驗、參觀、訪問、合作、研究等多方面的講授形式,并運用接受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小組學習等多樣性的學習方式,采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設備,圖文并茂,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加強教學互動,增強教學的效果;針對學生特點突出教學的重難點,運用簡單大方的圖形坐標,使教學層次分明,并注重補充最新的營養學相關新標準,引導學生積極建構。
(四)師資資源配置嚴格便于課程開展
在義務教育階段,《食品營養學》課程的教師來源趨向多元化,不限于當地師范院校的食品相關專業的畢業生,而是面向全國各大高校的相關食品與營養專業的畢業生,凡是熱愛教育教學,并且通過教師入職資格認證考試者都可參與《食品營養學》課程的講授。在入職后,每隔三年都要進行教師資格再認證工作,確保教師來源的規范性和先進性,不斷更新教師的觀念,便于課程的開展,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三、結語
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中開設食品營養學順應了個人、國家乃至時代的要求。希望通過積極推動義務教育階段《食品營養學》課程的開展,使這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措施早日實現,早日取得成效,使廣大青少年享受到《食品營養學》課程所帶來的福祉。
作者:胡艷菲 田欣 謝宇 單位:延安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