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風險管理論文
一、天氣衍生品的產生與發展
1.天氣衍生品與保險
天氣衍生品在很多方面與保險相似,經過設計可以涵蓋某些難以保險的風險。保險的契約的目的是補償實際的財產損失、人身傷害,不是單純的銷售損失或價格下跌。在天氣風險下,比如能源業,涼夏和暖冬會降低相應的空調和采暖需求,不利天氣也影響農業、水力發電等,大多數此類由于天氣變化而帶來的收益下降風險難以投保。
2.天氣衍生品的發展
天氣風險的廣泛存在會引起許多產品的生產成本和市場需求產生重大變動,而傳統的風險管理工具卻無法應對多變的天氣。于是,天氣衍生品在1997的美國的能源企業誕生,以場外交易的方式開展起來,逐漸吸引了保險業、農業、零售業、建筑業和管理基金的廣泛參與。隨著天氣衍生品交易在OTC市場的日益發展和成熟,市場的參與主體越來越多,對標準化天氣合約和流動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期貨交易開始引入天氣指數的期貨和期權交易。1999年9月,芝加哥交易所CME率先將天氣衍生品引入場內進行交易,推出了四個美國城市的HDD(取暖日指數)和CDD(制冷日指數)期貨和期權合約,交易雙方通過交易經紀人經行交易。
目前,合并后的CME是全球最大的天氣衍生品交易所。CME天氣衍生品主要是基于指數設計的產品,類似于股指期貨、商品指數期貨等其他指數期貨。近年來推出的天氣衍生品,除了溫度、降雨量為標的外,最新的天氣衍生品針對地震、颶風、花季(郁金香、櫻花)而推出了以風速、浪高、濕熱度為標的物的氣候衍生品合約。后來場內交易并逐漸發展到歐洲、日本以及新興市場國家之中。正如一般套期保值使用傳統的金融衍生工具規避通貨膨脹、外匯、利率等系統性金融風險一樣,面臨各種天氣風險的企業和個人也利用天氣衍生品交易來規避天氣風險。隨著人們預防風險意識的增強和天氣變化愈加頻繁,天氣衍生品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僅2005年天氣衍生品合同就超過了104萬份,合同名義價值更是高達452.44億美元。2010年全球的交易額達到118億美元,其中OTC市場交易額達到24億美元。此外,市場參與者的類型也漸漸多樣化。現在全球的企業各大企業如農業,保險業,旅游業,零售業也都直接或間接的使用天氣衍生品來規避天氣風險。除了套期保值者的參與,一些投機者也活躍于天氣衍生品市場。
3.天氣衍生品合約
天氣合約設計買方和賣方在合約期間達成一項協議,合約的基礎就是天氣指數,例如降雨量、溫度等,主要內容是每單位指數的價格。任何一種收到天氣現象不利影響行業都可以是買方。由于對天氣風險認知不足,天氣數據缺乏、賣賣雙方缺乏信心、買方的風險與指數變化之間存在不對等差異等因素的影響,天氣衍生品發展緩慢。起初,能源公司是天氣衍生品最大的交易買方,而合約的賣方是銀行或保險公司。當時,天氣衍生品合約的設計都是為了滿足特定賣方和特定買方的需求,然后在場外市場交易。隨著市場承租,逐漸形成標準化的產品。大型銀行被認為是最具投資潛力協助拓展這種新資產類別一方面可以參與天氣風險的交易,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天氣衍生品打包形成產品組合,推廣給需要的客戶。絕大多數合約在北美地區交易,亞洲和歐洲的交易遠遠落后。
世界銀行鼓勵發展中國家借天氣衍生品轉移與農業有關的風險。協助政府、微型金融業者和保險公司,發展與作物收成有關的天氣指數。農民購買以這些指數為基準的保險,這些保險在集合起來,把風險轉移給國際在保險公司或者天氣衍生品交易商。天氣衍生品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金融衍生品,它的合約沒有原始標的物。傳統的金融衍生品的標的物可以是貨幣,證券或是商品;而天氣衍生品的標的指數只能是天氣的好壞。大多數普通的天氣衍生品依據溫度的變化。其中有兩種典型的標的指數是取暖指數HDD和制冷指數CDD。指數是通過將日平均氣溫與參照氣溫進行對比得到的,參照溫度為65?,相當于18℃。當氣溫低于65?時,人們開始使用暖氣,而高于這一溫度時,人們用空調來制冷。HDD和CDD的計算公式為:每日HDD=Max[0,(K-Tavg)]每日CDD=Max[0,(Tavg-k)]Tavg=(Tmax+Tmin)/2其中,K是參照溫度,Tavg為日平均氣溫,是最高氣溫Tmax和最低氣溫Tmin的算術平均值。HDD和CDD期貨合約主要采用現金方式進行交易,買賣雙方約定某個特定的交易日進行交割,在這個約定日期期權的交易者可以交易HDD和CDD指數價值。
二、天氣衍生品在我國的應用前景
1.發展天氣衍生品市場的原因
從國際經驗來看,國際上有三種補救天氣災害的措施:一是政府扶持。比如歐洲、日本、美國等有比較完善的災害救濟制度。二是農業保險。在美國有很多農業保險公司,而我國未能大力發展農業保險的原因是我國天氣災害頻發,農業風險大,加上政府政策不夠完善。三是利用天氣衍生品來避險。理論上,農業保險可以使個人風險得到分散和轉移,可以實現將不穩定的風險轉化為穩定風險。但是由于農業保險風險最大,我國一直長期處于“賠不起,保不起”的尷尬局面。我國的農業保險才剛剛起步,主要仍是政策性保險。隨著我國財政補助能力逐漸增強,農業保險體系逐步形成,探索開發天氣衍生品,能夠農業提供有限的天氣風險管理工具,也能夠為農業保險公司提供風險對沖工具。天氣衍生品和天氣保險之間有一定的互補性,非災害性天氣引起的農產品產量風險并不是保險公司承保的對象,天氣衍生品恰好可以彌補這一項空白;保險公司承保災害性天氣風險過程中本身也面臨著很大風險,也可以通過參與天氣衍生品交易、通過資本市場分散和轉移風險。天氣衍生品轉移天氣風險的原理時基于大數定理和風險對沖原理。天氣風險的經營者接受大量購買者轉移的天氣風險,集中大量的天氣風險,大數定理是的他們承擔的總風險趨于穩定。由于天氣風險的區域行特征以及對不同行業的影響方向不同,購買者通過天氣衍生品交換各自的風險,天氣風險將被抵消,相當于互相提供保險,天氣風險市場可以較弱甚至消除天氣風險。天氣衍生品成本比較低,具有廣泛的零售需求,市場基礎好,交易具有可靠性、安全性和公平性。
2.天氣衍生品在我國的應用展望
我國的金融市場具備四個條件:一是一個日趨完善的監管系統以及法律和相關規章制度體系已經建立;二是市場已經有了一批較為成熟的期貨品種,如玉米、豆粕、天然橡膠等;三是期貨市場的從業隊伍也日趨規范;四是期貨市場平穩發展,交易規模穩步回升。我國天氣衍生品發展也具備了一定的技術性條件:一是我國具有后發優勢,二是有氣象數據的保障,三是基礎設施的保障,四是專業人才的保障等,因此從技術數據上來說,我們建立天氣衍生品市場已經具有初步條件。在天氣衍生品發展的路徑選擇上,我國應根據需要,按照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低風險到高風險的步驟,分階段推進,逐步建立完善的天氣衍生品的品種體系。在選擇天氣衍生品類型時,可先從最基本的期貨開始,在推廣到期權、互換等交易;在進行品種設計時,應以國外發展最成熟的氣溫指數產品為先導;在市場定位時,可以先考慮為一些行業服務,我國是制造業和農業大國,特別是農業人口占到全國總人數的七成,農業對天氣衍生品有著巨大的需求潛力。
三、總結
發展天氣衍生品市場,一方面,發展天氣衍生品是促進我國生產力的提高和使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另一方面,發展天氣衍生品也可推動我國相關與天氣重要行業的發展,促進我國金融市場的繁榮,提高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作者:曹宇峰 單位:河海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