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美術教育論文
一、發現美、創造美
法國著名雕塑大師羅丹曾說過:“……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而這個發現就需要我們能夠留意身邊的事物,發現身邊的美,通過觀察分析來獲取。我們在教學中要教會學生生活,教會學生對美的享受,而這就需要生活的積累。通過學習鄉土藝術,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形象記憶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增加學生的生活積累,讓學生從小就受到藝術的熏陶。針對鄉村小學的實際和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培養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學生參與教學的活動將是被動的,游戲是最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針對農村孩子愛玩兒泥巴的特點,我帶領學生采集河泥進行手工制作,這是最受孩子歡迎的,學生興趣特別濃厚,制作的作品形式多樣,都是日常喜聞樂見的人和事、動物、景物等,雖顯稚拙卻不乏生動,還有的同學模仿大師的作品,也是有模有樣的,所以把美術活動當作游戲,以培養興趣為手段,就能達到開發智力的目的。我還根據農村廢舊材料多的特點,讓學生撿樹根進行根雕制作,利用秸稈兒學編織、進行小手工制作、利用植物籽粒進行粘貼畫的制作,當學生把一件件作品展示出來的時候,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享受著成功所帶來的快樂。
2.因材施教。素質教育所提倡的是讓每個學生富有個性的發展,強調以人為本。學生對于美術的感悟能力、興趣和基礎有所不同,我們不應該用同樣的標準要求他們。比如:有的孩子喜歡畫畫、有的孩子喜歡剪紙、有的孩子喜歡手工制作,有的孩子喜歡雕塑。上課的時候,我會根據教材的內容讓孩子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不做統一要求,這樣孩子的積極性被充分的調動起來,作品也會生動多樣,發揮了他們的特長,促使每個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形象思維能力得到發展,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的形成,使學生的個性形成與全面發展。
3.循序漸進。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學好美術非“一日之功”,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教學中我也會犯這樣的錯誤,看到孩子沒有進步,我就責怪他,你怎么這么長時間一點進步都沒有!后來我發現這種急躁心理是不理智的,由繪畫上升到美術,本身就有技術的一面,要想讓小學生在短時間內把美術學好是不可能的。所以培養小學生繪畫,一定要有時間上的心理準備,要講究科學性一步一個腳印,追求長期效應,不要總想以“速成”的方法換取短暫的心理平衡。只要有恒心,有毅力總會有進步的。孩子有時也會有這種急躁心理,有的孩子總跟我說:“老師,我總是畫不好,咋辦呀?”這時我就耐心地跟他講道理,并且鼓勵他將自己的作品訂成冊子,這樣就會從作品的日臻完美上發現自己的進步了。這樣做了之后,學生的學習勁頭更足了,并且把作品拿回家給爸爸媽媽看,給其他小朋友當畫冊,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
二、走進自然、細心探尋
美術要讓孩子們眼中有自然,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從大自然中獲取創作靈感,更要讓孩子們心靈深處迸發精神的火花。美是人每時每刻、隨身處地都能感受到的,在農村廣闊的天地里,美術素材無處不在,這里有起伏的山巒、變化的云朵、五彩繽紛的花兒、蜿蜒盤旋的河流,令人心曠神怡。春日,萬物復蘇,樹木花草吐出新芽。夏日,鳥語花香,爭奇斗艷。秋日看那枝頭碩果,遍地金黃。冬日看那皚皚白雪,銀裝素裹。大地萬物的種種變化,引起人們許多的幻想,都是對大自然美的感覺和享受,直接使人產生創作的欲望,而且使人的高尚情操蠢蠢欲動,兒童也是在美的體驗中,才能學到什么是美,想把美的東西表現出來、畫出來、留下來,把心靈深處美的品質勾喚出來。就是在這樣的創作過程中,不知不覺的為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奠定了基礎。
三、克服困難、力爭傳承
我們農村孩子由于受經濟條件的影響,不能買各種繪畫材料,但我們可以利用身邊有的材料進行創作。一個木棍兒可以當筆,大地便是現成的紙。不能出外寫生,在村子里也可以創作,一段殘垣、一座老房、一頭牛、一個隨意玩耍的孩子……都是我們創作的素材。美的東西無處不在,我們只要細心觀察,用心體會就可以創作出美的作品。
四、總結
總之,美術教育,“潛移默化”的特點就像“和風細雨”之于禾苗,潤物細無聲,兒童就是在這感受美、發現美、追求美、表現美的過程中,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提高了。只要我們樹立多元化的美術教育觀,尊重和認同鄉村地區的文化特點,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相信鄉村美術教育也會闖出一條路,也會為二十一世紀的新型人才的培養打下牢固的根基,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孫爽梅 單位:內蒙古呼倫貝爾扎蘭屯市團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