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經濟管理論文
1、我國農村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1農村經濟管理者素質較低
我國農村經濟管理者主要來源于當地的農業從事者,為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一方面,他們對于當地的實情較為了解,可因地制宜發展當地的農業經濟,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我國農村經濟管理者受教育水平較低,管理的專業性較差,思想觀念陳舊,很難吸收先進的思想或技術,同時,在農村容易產生利用關系,偏袒和袒護的現象。農村經濟管理者缺乏競爭意識。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較滯后,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意識使得農村農民的競爭意識不強。農村經濟管理者的意識同樣落后,不能有效的了解農村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無法將先進的思想傳達至農民。農村仍是原材料的生產基地,利潤很低,農民的收入大大降低,喪失了市場競爭的權利。
1.2資源浪費,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
近年來,我國出現了大量的土地閑置、農民大量外出務工的現象。由于資源約束和農業發展緩慢,農業本身難以吸納更多勞動力,農村收入較低,使得很多人放棄土地到城鄉務工,大量的土地閑置,發揮不了其應有的價值,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小規模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模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于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必須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經濟文化需要,從而增加農民收入。但是我國農村經濟管理者大多無法意識到這一點,農村經濟管理落后,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致使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后。
1.3農村管理體制落后,國家投入力度不足
農業政策滯后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地區差異使得國家政策很難同時滿足所有地區的發展。大部分的國家政策仍然停留在財政補貼的階段,在農村經濟發展的其他方面則缺少相應的政策,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管理的發展,使農村經濟的管理無法落到實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很不健全;涉農法制建設嚴重滯后等等。不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這些問題,農業和農村經濟就難以很好地發展,技術進步作用難以發揮,許多社會矛盾也難以解決,社會不安定因素就可能產生。
2、農村經濟管理問題的解決對策
現階段,農村經濟雖然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是農村經濟管理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速度不協調,使得農村經濟發展滯后。因此,解決農村經濟管理中出現的問題迫在眉睫。
2.1培養新型農民,提高農民整體素質
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力軍,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將農村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一是加強農民的技能培訓。要充分發揮基層農技部門和科技人員的作用,分期分批對農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等培訓,促進科學種田;要大力發展農村成人教育,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增強農民就業創業的能力。二是加強農村的思想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三是要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人民大眾喜愛的大眾文化。農村經濟管理者應積極學習先進的思想文化,提高自身科學文化素質,吸收和借鑒各地成功經驗。定期對農民進行農業經濟知識培訓,傳播先進的思想文化知識,從而提高整個農村的科學文化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2.2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高資源利用率,調整農村產業結構
工業化是振興區域經濟的必經之路,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吸引外來企業投資,提高農村土地使用效率,減少土地資源浪費。一方面鼓勵、支持個體、民營等經濟發展,制定相應的優惠和扶持政策,使得農村經濟發展多元化;另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改善投資條件,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創造良好的政策、法制、服務和輿論環境;最后,發展特色產業,鼓勵村民發展特色產業,增強核心競爭力。
2.3加大投入力度,落實各項政策,形成完善的農村經濟管理體制
國家應加強農村經濟建設的投入力度,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一是加強農村各項事業建設投入力度。要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對貧困家庭的學生實行教育救助;繼續搞好農村合作醫療,提高農民參加率,擴大合作醫療的覆蓋面;發展農村衛生事業,改善農村醫療條件,解決農民看病難問題;堅強精神文明建設,開展科技、衛生、文化“三下鄉”活動,傳播先進文化,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改變農村面貌。二是通過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等,實現經濟的多元化,廣開創收渠道,化解基層債務,增加財政收入,加大對經濟發展的投入力度,調動干群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三是加大對農資市場的監管力度,嚴厲打擊投機行為,完善農資流通渠道,降低農資價格,切實給農民減負。四是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落實涉農優惠政策,保障農民合法權益,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3、結語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加強農村經濟管理,對于密切干群關系,促進村集體整體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需立足當前,統籌兼顧,穩步推進。當前農村經濟發展中,困難與機遇并存,應下定決心,將農村經濟管理工作落到實處。
作者:張海濤 單位:吉林省輝南縣輝南鎮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