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物理教學論文
1、改“高分者先”為“多能者勝”,在“長”字上多研究
應試教育的衡量標準“一張試卷定優劣”,不利于人才的選拔,高分低能者時有發生,低分多能者也屢見不鮮.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新突破,它要求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這是密切教育與經濟、科技的關系,加快實現經濟增長的根本措施,在市場經濟中,只有多能者勝而無高分者先,這就要求在學校教育工作中更多地研究學生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使之成為有用之才.如在考查學生對光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時,下面的問題具有典型性.問題一束光射入如圖1所示的方框內,試在方框內畫上一種光學元件,使之產生圖1所示效果.探討此問題往往以作圖題的形式考查,學生只要做出如圖2~圖5中的任何一種,都可視為滿分.假如題后再加一句“你有哪些辦法?”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豈不是越多越好?評價在社會實踐的多元環境中,解決問題的方式越多,越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所以,在學生的評價方式上采用“多能者勝”的考查方法,則是長久之計.
2、改“要你學”為“我要學”,在“欲”字上尋捷徑
應試教育是一種“解題教育”,是為了應試而解題,無休無止要你學,沒有捷徑可走,只能發揮“三苦”精神.素質教育是教育方法的新創造,要求人們自覺學習,要清楚未來的文盲是不會學習的人,不學習的人則無立足之地.學校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欲望,這是走向成功彼岸的最佳捷徑.如在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時,學生通過實驗很容易得出三條結論:(1)像和物的大小相等;(2)像和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3)像物連線與鏡面垂直.所以解決平面鏡成像問題的思維方式就是“由于物的大小不變,像的大小也不變.”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平面鏡中像的“近大遠小”,學生總感覺到平面鏡成像特點中“像物等大”不符合實際,學生很想究其原因.正當學生對此不解、困惑、矛盾時,教師可提出思考問題:你把同一個物體放在遠處和近處觀察時大小相同嗎?學生當然有“近大遠小”的直覺,這時教師講解“視角”的概念,不但有助于學生對“視角”的認識,更有助于對平面鏡成像特點的理解.因此,現行八年級物理教材把“視角”問題安排在第五章《透鏡及其應用———顯微鏡和望遠鏡》中,不如把它提前到第四章《光現象———平面鏡成像》中,就是說,在學生“我要學”的時候,“教”就是“要你學”的時候“教”,學生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會更深刻些.
3、改“墨守成規”為“勇敢創新”,在“新”字上求發展
應試教育要求學生把前人總結的定義公式熟讀牢記,不敢有絲毫的馬虎,循規守舊,墨守成規,最多只能是“一題多解”.素質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新跨越,要求教師創造性地教,學生創造性地學,發揚創新精神,培養創造能力,只有“新”才能另辟蹊徑,只有“新”才能選擇更好,只有“新”才能求得發展.如在“聲音的特性———音調、響度、音色”的教學中,教師懷抱一把吉他走進教室,學生無不興奮,學習興趣立刻倍增.然后教師撥出清亮的“1-3-5”或“6-1-3”,并說明這幾個音的高低不同,這就是音調不同.接著由低音弦到高音弦依次撥出六個空弦音,學生立刻領會了什么是音調,并且記憶會非常深刻.至于音調跟振動頻率的關系,吉他弦的振動快慢與現行教材設置的演示實驗———撥動伸出桌邊的鋼尺的振動快慢一樣讓學生分辨不清,如果用同速轉動的齒數不同的等圓齒輪撥動硬紙片,用其發聲的音調不同來說明“物體振動越快,音調越高”,學生會更明白些.響度的概念用吉他演示,學生會理解更直接.輕撥和重撥同一根弦,發出聲音的大小不同,這就是響度不同,輕撥時弦的振幅小,重撥時弦的振幅大,非常清楚,“物體的振幅越大,產生聲音的響度越大”,并且用同樣的力度撥動同一根弦時,前面的同學比后面的同學聽起來更響亮,顯然,“距發聲體越近,響度越大”.對此,現行教材設置的探究實驗———將系在細繩上的乒乓球輕觸正在發聲的音叉,觀察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結果給學生造成了誤解,認為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就是振幅.音色的感受可以在吉他不同的弦上用相同的力度撥出同樣高的音,聽起來總覺得有些不同,這就是音色,可以反復聽,多聽幾組音,以便加深理解.音色是判斷不同發聲體的重要依據.墨守成規,顯得老道,勇敢創新,不是更好嗎?在物理教學中,只要肯“巧”下功夫,研究“長”處,“欲”尋捷徑,改革創“新”,學生學習知識會更輕松,理解知識會更透徹,應用知識會更靈活,我們的素質教育就會更深入.
作者:趙居禮 單位:定西市隴西縣崇文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