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與社會關系視域中的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批判
馬克思通過對商品—貨幣—資本物象的解蔽,發現了物象背后人與社會關系的本質,從而發現了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并對其進行批判。馬克思批判了貨幣對個人自由的支配和壓迫。貨幣的出現使商品內部使用價值和價值、個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外化為商品與貨幣的矛盾。從表面上看,一切商品只要轉化成貨幣,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矛盾就能解決。貨幣的出現有利于解決商品交換困難的問題,促進個人與社會的發展。“每個人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而且僅僅是自己的私人利益;這樣,也就不知不覺地為一切人的私人利益服務,為普遍利益服務。”[4](P106)但從深層來看,貨幣的出現并沒有解決個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擴大和加深了。貨幣本來是個人勞動向社會勞動過渡的橋梁,而現在貨幣本身變成目的。任何商品如果無法轉化成貨幣,商品內部的個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就無法解決。生產商品的個人勞動毫無自由可言,必須屈從于貨幣價值的實現。“私人利益本身已經是社會所決定的利益,而且只有在社會所設定的條件下并使用社會所提供的手段,才能達到;也就是說,私人利益是與這些條件和手段的再生產相聯系的。這是私人利益;但它的內容以及實現的形式和手段則是由不以任何人為轉移的社會條件決定的。”[4](P106)馬克思強烈批判了資本對勞動力的瘋狂壓榨。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資本產生的前提和基礎,資本利用勞動力可以帶來價值增值的特點,最大限度地壓榨剩余價值。“資本只有一種生活本能,這就是增殖自身,創造剩余價值,用自己的不變部分即生產資料吮吸盡可能多的剩余勞動。資本是死勞動,它像吸血鬼一樣,只有吮吸活勞動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勞動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3](P269)當資本出現之后,商品內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個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就轉化為商品與資本的外部矛盾。任何商品如果不能轉化為資本,個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就無法解決。吮吸工人的活勞動,實現資本增值成為資本發展的根本動力和唯一目的。資本從此獲得發展的主體地位,工人反而淪為資本發展的工具。為了資本的發展,工人的自由隨時可以犧牲,資本與工人的自由平等是完全對立的。馬克思強烈批判資本積累加深了工人的被剝削程度。在簡單再生產中,生產的規模沒有擴大,沒有追加雇傭工人,剩余價值相對于上次生產來說沒有增加,這是不符合資本家最大限度吮吸工人活勞動的本性的。依據資本增殖的本性,資本家一定會把剩余價值的一部分投入到下次再生產中,這樣就能夠擴大生產的規模,追加雇傭工人的數量,增加剩余價值的產量。“資本只要把工人階級每年向它提供的各種年齡的追加勞動力同已經包含在年產品中的追加生產資料合并起來,剩余價值向資本的轉化就完成了。”[3](P671)資本的積累導致資本家越來越富有,工人越來越貧窮。資本家的富有是建立在工人的普遍貧窮和放棄一切自由和享受的基礎之上的。“資本家財富的增長,不是像貨幣貯藏者那樣同自己的個人勞動和個人消費的節約成比例,而是同他榨取別人的勞動力的程度和強使工人放棄一切生活享受的程度成比例的。”[3](P685)隨著資本的積累和競爭,資本和生產資料越來越向少數資本家集中,生產卻越來越社會化,個人與社會的矛盾再次凸顯。當這種矛盾與資本主義的外殼達到不相容的地步,工人階級必然因為“貧困、壓迫、奴役、退化和剝削的程度不斷加深”,[3](P671)奮起反抗炸毀這個外殼。
二、人與社會關系視域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
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是建立在對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批判基礎之上的。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商品、貨幣和資本的存在致使人與社會的物化、分離和對立。社會主義價值觀要求消解這些弊端達到人與社會的和諧與統一。馬克思認為只有消解資本關系,才能恢復個人與社會的統一。資本增殖在私人勞動向社會勞動轉化的過程中起支配作用。即使私人勞動生產的產品能夠滿足社會的需要,但只要交易過程不能實現價值增殖,這種交易行為也是無法成功的。可見,資本是撕裂個人與社會的元兇,資本是生產資料私人所有制的產物。只有消滅私有制,才能消滅資本。“私有制也必須廢除,而代之以共同使用全部生產工具和按照共同的協議來分配全部產品,即所謂財產共有。”[2](P237)生產資料公有制意味著個人的經濟活動不再以資本增殖為目的,而是以維持個人與社會的平衡為目的。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不會因資本增殖而扭曲。生產資料公有制不僅消滅了資本,而且消解了貨幣和商品存在的意義。商品交換的需要催生了貨幣,貨幣的產生把商品內部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外化了。矛盾的外化并不意味著矛盾的解決,相反,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被貨幣和商品物化了。商品只有在市場上賣出去,蘊含在商品內部的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才能解決。生產資料公有制意味著個人勞動生產的產品無須交換,就直接具有了社會性,個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轉化無須中介環節過渡。“以生產資料公有為基礎的社會中,生產者不交換自己的產品;用在產品上的勞動,在這里也不表現為這些產品的價值,不表現為這些產品所具有的某種物的屬性,因為這時,同資本主義社會相反,個人的勞動不再經過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為總勞動的組成部分存在著。”[5](P303)消除中介物的壓迫,個人與社會都將獲得自由發展的空間。取消了貨幣就等于取消了市場,市場規律自發調節社會資源的功能也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按比例進行生產和分配。“由于社會將剝奪私人資本家對一切生產力和交換手段的支配權以及他們對產品的交換和分配權,由于社會將按照根據實有資源和整個社會需要而制定的計劃來管理這一切,所以同現在的大工業管理制度相聯系的一切有害后果,將首先被消除。”[2](P241)按比例生產從根本上保證了個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平衡,個人勞動在向社會勞動轉化過程中不會出現任何浪費和損耗。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過剩”將變成“生產不夠”。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社會發展的目的是資本本身,而不是人與社會的統一。由于資本家發給工人的工資肯定少于工人創造出來的價值,即使工人拿出所有工資購買商品,也會有商品剩余。所以,資本主義的生產過剩不是相對于勞動者自由發展需要的過剩,而是相對于勞動人民購買力來說的過剩。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社會發展的目的在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社會整體的平衡。過剩的產品一方面被用來擴大再生產,刺激社會進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向勞動者和社會整體復歸,不斷滿足勞動者自由發展的需要和維護社會整體的平衡。“超出社會當前需要的生產過剩不但不會引起貧困,而且將保證滿足所有人的需要,將引起新的需要,同時將創造出滿足這種新需要的手段。這種生產過剩將是新的進步的條件和刺激,它將實現這種進步,而不會像過去那樣總是因此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2](P242)可見,在社會主義社會,人與社會的關系不再以“物”為中介,個人勞動直接就是社會勞動,社會勞動以個人勞動為基礎。人與人之間不存在雇傭關系和剝削關系,社會是人與人結成的自由聯合體??萍嫉陌l展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給全社會帶來大量的剩余產品,為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奠定物質基礎。
三、人與社會關系視域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馬克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是建立在批判當時西歐發達國家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基礎之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能直接套用,尤其是不能脫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國情,在這方面我國曾有過深刻的歷史教訓。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然需要保留商品、貨幣、資本和市場經濟。但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是其根本價值訴求。在利用資本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同時,要用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力量來牽引和制約資本撕裂人與社會關系的負面作用,使其一直為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服務。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避免犯“左”的錯誤:只要平等不要自由,沒收民營企業家的私有財產,抹殺人與人之間合理的收入差距,由全體勞動者平均占有社會財富。這實際上又回到了馬克思曾經批判過的“粗陋的共產主義”以及改革開放之前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沒有差別和競爭的社會主義極大地壓抑了人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這種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絕對平等是以人民普遍貧困和低效率發展為代價的。同樣,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能犯右的錯誤:只要自由不要平等,任憑資本無節制地發展,忽視貧富差距過大,片面地追求GDP。這勢必導致環境污染問題嚴重,腐敗現象不斷,拜金主義橫行,影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在目前無法消除資本的情況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人與社會關系的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特點。根據馬克思的分析,資本的應用必然帶來“生產過剩”。資本對“生產過剩”的分配是以資本增殖的最大化為依據,通過千方百計地壓縮勞動者的工資以及資本家自身的消費,把盡可能多的“生產過剩”投入到再生產過程中,以便下次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這可以看出,在整個擴大再生產過程中,資本增殖的最大化是其最高價值,實現個人的自由發展以及社會整體的平衡無從談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方面需要資本不斷制造“生產過剩”,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另一方面,對“生產過剩”的分配和使用要以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為中心。大部分應根據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公平地回歸到勞動者手中,使發展成果惠及到全體人民。正如胡錦濤所說:“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不斷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安定團結”。[6](P30)我國的核心價值觀只有以勞動者和社會整體的利益為中心,才能體現社會主義的性質。通過以上四個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在意識范圍內的冥思苦想,而是和人與社會的歷史發展邏輯相統一。當今中國人與社會的關系仍需要商品、貨幣和資本的中介,它們的存在對促進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仍具有重要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能脫離這個現實。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現是個歷史發展過程。“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2](P87)人與社會的關系必然突破物的依賴階段,最終實現人與社會直接統一的共產主義。
作者:吳楠 朱虹 單位:徐州醫學院 社會科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