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關于教育與生活關系的探討在教育研究領域廣泛存在著,這一方面是由于教育與生活關系的現實軌跡日益使教育理論探索和實踐面臨諸多困境,另一方面,生活世界理論也確實契合了革新教育模式的時代要求。〔1〕
研究已經取得諸多成果,但問題卻依然存在。這種狀況與以下事實不無關系:人們普遍只關注在靜態的層面上探討教育脫離生活的現實,呼吁教育向生活回歸,但卻忽略了生活自身的教育化動向。換言之,教育與生活的關系不僅是靜態存在的,更是動態生成的,不只是單向運動,更是雙向互動。一、從靜態到動態:審視教育與生活關系視角的轉換
(一)歷史的審視:教育與生活關系的片段呈現
就教育自身的發展而言,從教育產生之初,教育與生活就未截然分開,甚至是合二為一的。“現代人類學家在遺存的人類原始部落中的發現,已經以大量勝于雄辯的事實證明了,人類最初的教育活動是與一般的社會和生活活動直接融為一體的。”〔2〕
“教育自產生之日起,就圍繞著人、人生或人的生活起伏著,發展著,變革著,總是與人類社會及個體的生活發生著多樣的聯系。”〔3〕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不再像動物一樣匍匐在自然的腳下,獲得了思維能力的人類“具有了積累、提煉、傳遞知識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得以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有人從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獨立出來,并專門從事該項工作,這樣教育也從生活中逐漸獨立了出來,脫離了物質生產的實踐,專注于精神產品的發展與創造。這種狀況發展到后來招致了人們的批判,正如斯賓塞所說,人們通過教育“所學的其他東西大部分都同生產無關,而同生產活動有直接關系的大量知識又完全被忽略了”?!?〕
從文藝復興時期夸美紐斯提出“教育是生活的準備”,期望通過教育使人“在世間過著一種天堂的生活”,〔6〕到斯賓塞直言:為我們完滿的生活做準備是教育應盡的責任,〔7〕再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可以說,在教育領域探討生活的教育意義,追究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便充滿了教育發展的歷史。
(二)歷史的啟示:審視教育與生活關系的視角需要轉換
回溯歷史,使我們得到這樣的啟示,我們必須轉換視角來審視教育與生活的關系。首先,教育與生活的關系是可以靜態審視的。從靜態來看,教育與生活的關系可以概括為相離、相合和相交。相離是指教育與生活是相互脫離的;相合是指教育與生活合二為一,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這兩種關系處于兩極,應該只存在于理論模型之中。教育與生活的相交是指教育與生活各有其內涵和外延,分別指向不同的意義范疇,但這兩種意義范疇是交融在一起的,有共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地方,“教育過程內含于生活進程之中。教育過程作為特殊的生活過程,乃是受教育引導的個人生活展開的過程。”〔8〕
其次,教育與生活的關系是需要動態審視的。受時發表展影響,教育與生活的關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變動不居,呈現出階段性的特征。盡管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從生活當中脫離了出來,逐步有了自己獨特的發展軌跡,但其發展始終在生活世界中起伏,其與生活的關系也呈現階段化變幻的特征。如杜威之前的美國便是這樣,“蓋棺論定地說,美國傳統的教育一方面是脫離社會,一方面是脫離兒童。”〔9〕
而杜威認為造成這種結果的根本因素就在于教育沒有體現兒童生活以及兒童生長和發展的需要。正是這種時代背景的存在,杜威才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呼吁,“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10〕其實質就是教育向生活回歸。需要注意的是,教育與生活關系的動態特征并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概括來說包括兩種形態,即教育走向生活和生活走向教育。當教育走向生活,也就是教育向生活回歸,彰顯的是教育的改變和生活對教育的意義,因為生活本身如存在形式、發展狀態、目的等對教育的內容、形式等具有重要參考價值。而生活走向教育則彰顯的是生活的改變和教育對于生活的意義,教育對于生活的內容、形式和目的同樣具有重要的影響。
長期以來我們在宏觀層次上注重教育與生活靜態關系的探討,基于教育與生活脫離的現實,呼吁教育向生活的回歸;在微觀層次上,我們重視對教育走向生活這一動態軌跡的考察,執著于追尋生活的教育意義,卻于無意間忽略了生活向教育邁進的步伐。因此,這種教育與生活關系的探討是不充分,也是不全面的。“站在生活的角度看教育和站在教育的角度看生活,是兩種不同的視界”,“基礎教育必須把握住教育與生活的互動關系,發揮教育的生活意義和生活的教育意義。”〔11〕
二、教育回歸生活:對教育與生活關系認識的不充分性
(一)教育回歸生活:緣起與表現
從教育發展的歷史來看,教育制度化之后,教育與生活的裂隙越來越大。教育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領域,其專業性與科學性逐步提高并日益凸出,與生活經驗世界的距離也逐步拉大。“教育被壓縮在學校的教學活動中,它所向人展示的只能是經過理性的過濾和瓦解的‘客觀———科學世界’,卻沒有能力直接呈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12〕此后,科學尤其是實證科學的發展使人們對生活的瑣碎與不可驗證性失去耐心,保持審慎的中立態度成為科學世界的行事準則。以科學授受與創造為業的教育就這樣與生活拉開了間隔,并且間距日益增大。“由于教育與生活的脫離以及科學世界對生活世界的過分沖擊和擠壓,從而失去了生活世界應給予人的那種安全感以及價值和意義,導致人的焦慮和人格的異化等。”〔13〕教育回歸生活,教育走向生活成為時代的要求。在這種背景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開始向生活回歸。這主要表現為:在教育目的上,呼吁教育要為學生的未來或現實的生活服務,以學生生活世界的需要為旨歸;在教育內容,呼吁要取材來自學生的經驗世界、易于為學生感知的事物,避免高度抽象和脫離實際。在教育方法上,強調采取現場感受,直觀教學的方法,構建與生活相類似的教育場域,讓學生在親自動手參與實踐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傊逃貧w生活就是要在教育過程中充分考慮生活的意義,重視生活的現實性,注重為人類生活的改善服務。這樣教育一方面在顧及自身精神產品生產的同時,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兼顧生活的世俗性需要,教育出現了向生活回歸的趨勢。這種變動趨勢是以教育為原點,以生活本身為指向的教育自身的一種單向行動,其目的在于改變教育在內容、形式、目的等方面高高在上,不能為世俗生活帶來利益的片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