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保險保障
社會保津是通過社會力童為喪失勞動能力以及需要特殊幫助者提供的保護,它依照政府法規,通過稅收、強制性或自愿性的儲蓄等多種籌資方式,建立起一套自我循環體系的專項基金,以保證社會保障目標的實現。
社會保障的目標是公平與效率。即一國公民在需要基本生活保津時,社會能給予之;在實施社會保障時,社會保障基金這一資源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體現這一目標的內容是社會保津基金的“三性”,即安全性、流動性和增值性。社會保障基金是構成社會保津體系的內核?;穑櫭剂x,是一定單位的貨幣量,這一貨幣童的存在是任何塞金存在的物質前提。而這一單位貨幣量—社?;鸬纳υ谟谄浔旧磉\作的安全性、流動性和增值性。安全性是社會保障基金的本質要求,在所有的基金中,它具有最廣泛的社會公平性,因而,安全性成為社會保障基全的第一性。流動性,是指社會保降基金的運作狀態,沒有運動的絕對靜止的基金根本不可能存在。增值性,是指社會保障基金效率要求的客觀必然性,一碗水套一碗水或丁吃卯糧的基金僅存在于短期的瞬間。然而在這“三性”的相關性表現為安全性與流動性具有負相關的關系,即安全性最大時,流動性為饑流動性最大時,安全性為O。在資本運作市場上,基金品種交易換手率越大,其投機性就越強,而其風險也就越大。為使安全性或風險度處于最合理區域,流動性應相機而動即先安后動。安全性與增值性具有正相關關系,即增值性越大,安全性就越強。流動性和增值性,流動性是增值性的前提條件,就資本運作而言,它們具有正相關關系,即資本投資周轉率越高,資本增值的概率就越大??傊绫;疬@三性,是公平與效率這一目標的基本屬性,安全性決定著公平的實現程度,流動性和增值性體現著效率的高低。從而,在制定社會保陣基金政策時,必須遵從“安全性第一,增值性最關健,流動性是必要條件”的原則,使基金存黃在安全中流動,在流動中增值。
自單位支付(主要是國有企業)約占75%,來自鄉村統籌供給約占5%,來自個人繳納的部分約占2%,來自福利彩票和福利服務收費、福利工廠收益的約占2寫,來自社會捐獻近1%①??梢钥闯?,其中國有企業承擔的供款任務最重,政府次之,個人承擔的繳費責任較少。
中國社會保障基金的體制是部門分管。
行政管理職能的部門主要有民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三個,而衛生部、教育部等政府職能部門及一些半官方機構亦在職責范圍內行使著對部分社會保障基金的管理權,其中財政部門與其它有關部門存在著一定的交叉關系。
中國社會保障基金的監督機制是綜合的。如構成基金主體的財政部門,既是部分社會保障基金的直接管理部門,同時也是整個社會保障基金的綜合監督部門。
中國社會保障基金的運營現狀是現收現付制度與部分積累制度的共生。所謂現收現付體制,即以當年收支平衡的原則籌集保障基金,不保留儲備金。部分積累制是將籌集起來的基金的借方留有余額,以備急需或自我發展。近10年開展社會保險改革以來,政府對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采取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籌資模式,對住房福利采用公積金制度,從而使社會保障開始有了基金積累,并面臨著基金保值、增值的壓力,結果,基金存量的運營便成為人fl7廣泛關注的問題。
由于財政性社會保險基金屬于預算管理,企業保障基金屬于企業財務管理,民營性保險基金受民營機構和捐獻者的意愿支配,這些基金的營運要求不是很大,因此,中國社會保障基金的運營實際上是指社會保險基金與住房公積金的運營。在下文討論中,主要是這“兩金”存量的管理和營運問題。在社會保險簽金中養老基金和失業保險基金約占90寫以上,它已從1987年的19億元增加到1996年的116.9億元,年均增長22.37%,年終滾存余額從1987年的24.41億元增加到1996年的739.4億元,年均增長40.08%;目前的住房公積金積累達814億元,二者之和達到1553億元之巨②。但由于我國社會保障基金征收管理和運營的機構多元化且分散,導致具有規模效益的基金的細分和效益低下,風險凸現。所以,盡管基金存量數量大,但相對于基金的動態和結構性的需求而言,這一存量既有量上的不足,又有基金的漏出效應。從而造成基金供需的巨大缺口。
造成我國杜會保障基金供需缺口擴大的原因
(一)基金的靜態形式:來源和需求的分析
在社會保障基金的來源方面,供給是有限的。一是國有企業虧損面不斷擴大,社會保障基金征繳率低。據統計,到1998年6月底,全國地方企業欠繳養老保險費累計達348億元,相當于1997年全國地方養老保險基金支出總額的36.8%。二是社會保障覆蓋面不廣,社會保險統籌層次低。到1997年底,參加養老保險的職工為8770萬人,僅占全國城鎮從業人口20207萬人的43.4%,如果考慮鄉村企業和私營企業的從業人員,則這一比例還要降低到26.1%。③而在社會保險統籌層次上,多數地區實際上停留在其市級統籌層次上。盡管中央政府多次強調實行省級統籌,但因歷史債務未能清償,在實踐中出現了社會保險基金逆向流動的現象,從而使大量的保險基金存量不能得到統一管理。
在社會保障基金的需求方面,需求量是龐大的。其一,老年化“銀發潮”的來臨。我國老年人正以13.5%的速度增加,到2010年,中國老年人(65歲以上)將達到20350萬,若按平均每人每月200元的養老費計算,每年養老費支出將達到4800億元之多。其二,下崗失業人口與日俱增。當前,國有企業改革、下崗分流為大勢所趨,截至1998年底,沒有參加失業保險的職工17627萬人,占全部城鎮從業人員的55%(《中國保險報》,1999.4.16)。按照今年9月23日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制定的國有經濟有戰略地收縮防線的精神,預計現在在崗的國企職工下崗分流的比例將相對地進一步擴大,所需的失業救濟金發放規模將更大。
(二)基金的動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