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語言文化
最近一個時期,有一個想法一直在我的腦海中縈繞,那就是語文課堂到底要教什么以及該怎么教的問題。這個問題雖然近乎常規,但大凡常規問題如果能經過我們大腦篩選、過濾,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隨時注意充實、更新內容,那么這個問題也就不“常規”了,把它放進我們的語文課堂就能改變語文課堂的面貌,增添語文學科的魅力,讓語文教師教學有抓手,學生學習語文也有了著力點,同時也為語文教師自修、提升個人能力開闊了空間。
目前的語文教學現狀
2001年,在國際、國內復雜情況背景下,推出“新課標”。而“新課標”頒布實施以來,語文教學獲得新生,出現了許多新的教法、學法,各種嶄新的語文教學模式也變得層出不窮。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也隨時注意更新觀念、改變教法,于是,那種枯燥的課文講解慢慢遠離了課堂,那種機械繁瑣的作業訓練也悄悄隱去了,抓住人文性這根主線,語文學科便呈現出異樣的色彩,語文教學也能沖破重圍,開辟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但是,成績與困惑又是同時并存的,我們在慶幸語文課堂教學取得可喜成績的同時,也遇到了許多新的困惑
1.語文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
“新課標”指導下的語文教材編寫主要側重學生在不同人生領域的發展來編排課文,按照每學期六個單元的篇幅來遴選文段。
比如七年級上冊的六個單元分別是“珍愛生命”“理想、信念、修養”“熱愛大自然“”科普知識“”親情世界”和“童話、想象世界”。這樣安排設計,其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它以學生為中心、滿足了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但其缺點就是知識零散、雜亂,讓靈活度很大的語文更加靈活了,也讓語文教師更難掌控語文這門學科了。
每上一篇課文,我總覺得有許多事情要做,比如正音正字、朗讀課文、揣摩結構、品味語言、探究討論、拓展延伸、布置作業,尤其是公開課更是這樣,少了哪一個環節總覺得美中不足。靜而思之,我還是喜歡以前按文體劃分來確定教學內容的做法,我還有一個設想,就是能否嘗試按照從古至今的時間順序來整合語文資源,讓我們的學生從小就能接受系統的語文知識、打下堅實的語文功底呢?
2.語文教學評價的隨意性
語文課怎么上都可以,語文課怎么評都可以,沒有一個定規,這讓語文教學難以很快步入專業化的軌道。為此,我思考了幾條語文好課的標準供大家討論:(1)語文教師要使用普通話,表達要流暢,盡量優美;(2)語文課堂導入要迅速,盡量富有啟發性;(3)語文課堂離不開知識積累,包括字詞句、重要作家、重要文學現象等;(4)語文課要向學生灌輸寫作知識,做到讀寫結合;(5)語文課堂要盡量多地朗讀;(6)語文課堂要有情趣;(7)語文課堂要充滿文化氣息;(8)語文教師讓學生感覺到的應該是扎實的語文功底;(9)師生愉快合作;(10)語文課的知識覆蓋面要廣博。
另外,語文測試也是語文教學評價的重要一環,我們看到現在的語文試卷內容豐富多了,也精彩多了,但是隨意性太強,只要隨便拿幾段材料就可以檢測學生學習語文的情況,同時試題答案的靈活性也很大,這讓閱卷教師很難把握尺度。難怪有人感嘆,學生的語文成績真的是批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