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學科教育
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反饋成了課堂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每堂數學課都有反饋的環節,它是教學中最靈動、最有活力的環節。隨著教學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多媒體設備普遍地進入課堂,越來越多的教師在課堂反饋中通過實物投影呈現:學生的作業,展示學生不同的思維過程。
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所以,即使教材內容和要求是統一的,但反饋回來的信息不可能是同質的,是有差別的。有的教師在強調課堂生成的同時缺乏必要的預設,反饋中,任意地指名學生來呈現作業,致使反饋無序,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甚至使學生一{頭霧水、無所適從。要讓數學教學反饋更加有效,教師應該“心中有數”,做到“先后有序”。
一、課堂反饋需先“錯誤”后“正確”
學生練習以后,總會出現正確的和錯誤的答案,反饋的時候,教師應該首先呈現學生錯誤的答案,讓他們來說自己的想法,在爭論和辨析之后,再把正確的答案呈現出來。
在《時間的計算》一課的教學中,我出示了一個玩“碰碰車”的情境,“小毛”玩的時間:“9:45--10:10”。我讓學生計算經過的時間,學生主要出現了2種答案,“35分”和“25分”。反饋中因為一個答案等于“25分”:的學生急著要把本子拿上來,所以我就先反饋正確的,那位學生指著本子說得頭頭是道:“9:45到10:00經過了15分,10:00到10:10又經過了10分。一共是25分。”當我再問其他學生是否同意這種想法的時候,又有學生起來指著鐘面回答:“9:45-"-10:10一共經過了5大格,一大格是5分,一共是25分。”當我再來呈現“35分”這個錯誤的答案,問那位學生是怎樣想的?學生只說了一句話:“我做錯了!”因為他已經知道自己錯了,也確實聽明白了。所以,他不愿意再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其實,等于“35分”的錯誤答案也是有價值的,因為受到“不跨時”計算方法的影響,他直接把分相減了。如果首先反饋這個答案,不僅可以讓學生明白:這道題目中直接用分相減是錯誤的,還可以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不跨時的時間可以用分直接相減,跨時的時間需要分段計算。
糾正錯誤首先需要暴露錯誤,只有首先呈現錯誤的作業,讓做錯的學生先來說,他們才愿意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才有利于師生一起針對錯誤分析原因,從而減少同樣錯誤的重復出現。
二、課堂反饋需先“無序”后“有序”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思維,處于無序思維向有序思維的過渡階段。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發展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和有序性。
一位教師教學二年級《排列與組合》一課的時候,她讓學生用“1、2、3”三個數字組成不同的二位數。在反饋的時候,教師很好地關注了反饋的順序,她首先呈現的是“12、23、13、32”這樣的作業,因為學生寫的時候想到哪個寫哪個,所以不容易看明白,容易遺漏。
教師問學生:“這位小朋友寫全了嗎?”“有沒有好辦法,可以讓大家看得清清楚楚,又不容易漏掉!”學生開始發表意見,有的講了自己的寫法,有的講了要按順序寫……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又呈現了“12、13、2、23、31、32"。問學生:“這樣寫好在哪里?”學生馬上發現按順序寫可以看得更清楚,而且不容易遺漏。
試想,如果教師首先呈現“12、13、21、23、31、32”這位學生的作業,學生當然可以很快知道用“,2,3”三個數字可以組成6個不同的兩位數,但是這僅僅是告訴了學生答案。我們的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獲得數學知識和數學結論,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數學探究和發現的過程,掌握解決數學問題的基本方法。直接呈現有序的答案就缺少了學生觀察、思辨、發現的過程。結果是:有序思考的學生以后在解決類似問題的時候依然會有序地思考,無序思考的學生以后還是想到哪個寫哪個。我們可以想象遇到更為復雜的問題,學生正確的可能性會更小。
這位教師首先呈現無序思考的作業,可以在對比中讓學生深切體驗到有序思考的好處:不遺漏、不重復,可以讓別人看得更加清楚、明白。學生在獲得結論的同時更深切地體會到有序地思考的價值,“有序思考”的思想方法自然地滲透在教學中。
三、課堂反饋需先“基本”后“拓展”
課堂教學需要關注全體學生,每個班級的學生都有差異,這是客觀事實。因此。在練習環節中先做基本練習,再做拓展練習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其實,在反饋的時候,我們也需要先“基本”后“拓展”。
有位教師在教學五年級《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時,讓學生在9個圓中任選幾個,表示出},教師在反饋的時候,非常重視反饋的順序:第一位學生的作業,是學生最容易想到的},代表了大多數學生的想法。教師呈現這個材料,學生自然會想到:需要把4個圓圈起來看做一個整體,這樣涂上陰影的部分才是}。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圈斗的意識,在這樣簡單的圖形中操作,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都看明白。隨后的第二、第三位學生的作業也是把一些圓看做一個整體,但是每一份的個數發生了變化,有的是“2個”,有的是“半個”,與第一個圖相比,難度增加了。教師通過這樣的比較,讓學生體會到:同樣是÷,因為總的數量不一樣,每一份的個數也是不一樣的。從而引導學生去關注把什么看做了一個整體,也就是關注單位“1”的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