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游戲動漫
中國動畫已走過80余年,早期的中國動畫以萬氏兄弟為代表,其標志性作品為《鐵扇公主》,作為亞洲第一部長動畫片,它曾影響了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動畫的發展,成為“中國流派”。2005年的一個數據統計卻一下改變了“中國流派”:在中國青少年喜愛的動漫作品中,日本占60%,歐美占29%,中國(包括港臺地區)原創動漫作品比例僅占11%。即使這兩年遍地熱播的《喜羊羊與灰太狼》也始終撼動不了美日兩強的動畫格局。這到底為什么?
一、對照日本,看曲線前行的中國動漫發展史
動漫產業,日本已經發展了40年了,而國內則尚屬起步階段。世界上第一部長篇動畫電影《白雪公主》誕生于1937年,而在1941年,我國便推出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接著,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制作的《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動畫片,都在國際電影節大放光彩,令世界矚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誕生于1959年的中國水墨動畫,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表現手法,又讓世界為之驚嘆,被奉為國寶。此時,一個有志的醫生,就是因為40年前中國動畫片《鐵扇公主》首次在日本上演之后,深深被其中“手持如意金箍棒、一個斤斗十萬八千里”的孫悟空形象所折服,才放棄了醫生職業,拿起畫筆的,從而誕生出轟動日本、風靡中國的日本優秀動畫片《鐵臂阿童木》——這個人,就是不得不提的日本動畫鼻祖手冢治蟲。
但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的動漫突然陷入低迷,動漫作品開始被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壟斷,國內原創的動漫作品青黃不接。由于這一階段的作品沒有太多的創新,也沒有吸取外部世界的先進經驗,更兼這一段的多產量恰恰造成了作品的制作粗糙,以及制作的出發點是面向低齡童看,所以在配音配樂方面也大不如前;而同一時期,日本正從歐美動畫做做簡單來料加工的階段穩步發展,并逐漸學習和吸取歐美經驗并創造出自己獨有的風格。
到了90年代各大動畫制作廠家開始與國際動畫業展開交流與合作,數字生產手段取代了以往的手工繪制方式,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使制作數量比以往也有較大提高,但由于制作動畫片的觀念主要給孩子看的這種固有問題,因此在題材內容上并沒有太大的突破。目前,中國電影放映公司對動畫片采用市場化政策,改變了動畫片的生產狀態和經營方式,確立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觀念。我國著名動畫片《西游記》的總導演方潤南先生:“作為一個動畫制作者,我們為中國動畫痛心疾首,3億多中國兒童需要屬于我們自己的動畫。”
難怪一位有識之士發出這樣的感慨:看著我們身邊越來越多的孩子吃著麥當勞,喝著可口可樂,看著外國的動畫片長大時,我們不禁要問:一味“偏食”的中國孩子,如果沒有了中國文化的滋養,如何能承擔起中華文明的傳承?
二、中國動漫與近鄰日本動漫的差距
(一)動畫觀念、認識上的差別
在以“考”取才的目前政策指引下,所有與考試無關的音頻、視頻、平面媒體被統統冠以無用的標簽,有教育意義的動畫片才可以看;而日本和美國的出版業都以追逐利潤的最大化為目的,無論是卡通片還是動畫片,它們都是商品,它們可以給投資者帶來高額的利潤回報。
(二)人才資源的差距
國家的競爭最終要體現在人才的競爭上,人方面因素的差距我認為存在以下方面:
1.中日動畫設計者對畫面處理的不同。在日本,二維動畫仍是市場的主流,但經常使用到3D技術,在角色塑造的形象程度上以及在角色的傳神性上,比中國刻板的人物動畫要強得多。絢麗的色彩、細膩的畫工跟中國動畫一比,觀眾的取向可想而知。
2.聲優方面的差距。日本光著名聲優,多的都數不過來,很多歌手本身就是聲優,在日本還有專門培養聲優的大學,而那些著名的聲優在日本就像周杰倫在中國,制作動漫的公司也是數不勝數;但在中國,這一切都沒有,制作公司少的動動腳都能數出來,不僅沒有專門培養配音人員的地方,就連電視上的那些聲音大多是一成不變的。其他差距:
3.動畫劇本創作的差距。日本是一個漫畫大國,幾乎每部漫畫都有可能被制成動畫。日本集英社的漫畫作品更受那些動畫監制人的青睞,因為集英社內有幾位重量級的大師。另外,日本動畫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取材于中國古代傳說的。但回過頭來看中國,我們還離不開遠古的神話傳說做素材,劇本創作后繼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