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學科教育
教學工作的組織和實施是由教學計劃決定的,而課程結構是教學計劃的核心。在高等教育中,課程結構包括了兩種相對應的課程:必修課及選修課【1]。必修課往往是基礎課程、是完成相應專業的專業課程、屬指令性課程。選修課是可供學生選擇上或者不上的課程,屬非指令性課程。因此選修課比必修課在教學內容等方面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在我校的選修課教學過程中,我們嘗試給醫學生開設了非醫學類的選修課《中國傳統手工藝術》,學生的反應比較熱烈,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課程設計
1.開設《中國傳統手工藝術》的目的
大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是綜合素質,其基本組成有思想品德素質、專業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等多個方面。其中文化素質主要是指專業教育以外的文學、社會、歷史、倫理、美學等各方面的教育‘2’。在我國目前實行五年醫學本科教育體系下,對醫學生在校期間要學習大量的醫學專業知識和技能,所以在必修課的設置方面,對于文化素質的培養相對比較薄弱,甚至可以說幾乎沒有。面對這種現狀,為提高醫學生文化素質,我們嘗試開設了《中國傳統手工藝術》的選修課,希望以此改善必修課在文化素質培養上的不足,活躍醫學生的思維,豐富教學內容,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另外選擇中國傳統手工藝術作為教學內容,我們也希望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中國這個文明古國的博大精深,起到一次較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精神。
2.《中國傳統手工藝術》的課程安排
在《中國傳統手工藝術》這門課程中,我們參考了大量的文獻,并根據授課教員的特點選擇性的開設了三大塊教學內容,分別為中國結、插花、折紙。這三部分內容均為中華民族流行千載的文化藝術,體現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中國結的教學課程在整個教學內容中所占比重最大,約占總學時的50%。這主要是因為:①近些年來,中國結的編織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關注,這門曾經被人們遺忘的藝術,已經悄悄滲人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例如手機鏈的裝飾,項鏈裝飾,發卡,鞋等。而當教學內容和生活更貼近時,就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就曾有多個學生拿著他們的手機鏈等物品向教師詢問該如何編織。②編織中國結的基本材料也比較容易獲得,本次組織教學的方式即為教師集體購買后發給各個學生,而且編完一個結后,還可以把線拆開,繼續新的教學內容,線繩可以重復使用。由于教學時數的限制,中國結的教學內容在安排上主要講解基本結,而復合結講解則比較少。
插花也已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插花所需的原材料比較復雜,且鮮花也不能多次使用,所需費用比較昂貴等原因,使我們在安排授課內容時,不可能安排很多動手操作的內容,我們主要是講解插花的基本原理和原則,同時輔以播放和教學內容貼切的教學錄像片的教學方式。
盡管折紙的發源地是我國,但現其發展卻遠不及日本、朝鮮、比利時等國家。在一些國家,折紙甚至是中小學生的必修課教學內容。把折紙作為我們開設的選修課的教學內容之一,也是希望通過我們的引導,能激發學生對折紙的興趣。折紙的授課內容我們也主要是安排了折紙的基本原理、折紙的符號,在學生學會看圖解的基礎上讓學生按圖紙自己動手折一些簡單的圖形。
二教學模式的選擇
長期以來,大部分選修課的和必修課一樣,教學模式依然是以教師講解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偏重知識的傳授和積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顯得比較薄弱。但是,選修課和必修課相比,應該是少一份嚴肅,多一份輕松。只有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才是其樂無窮的。因此我們在《中國傳統手工藝術》課程中采取了啟發式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前提下,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特點,通過各種教學手段有步驟的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從而獲取并運用新知識,增加在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的互動。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采取和實驗課相似的小組教學的方式,由學生自由組合成6一10人一組的小組,教師先對照圖解給學生進行理論講解和示范,然后根據需要再到每個小組進行演示,尤其是針對難懂的步驟進行著重示范,一般來說,每組學生中總有1一2個人比其他人掌握速度快,所以教師在示范的過程中,往往是先教會這些學生,然后讓他們再去教會同組的其他人,這樣不僅可以大大縮短教師的教學時間,而且便于學生之間的討論,啟發他們的思維。
其次,在該教學過程中,我們還注重展示作品,因為手工藝術是以手工操作為主,其最終表現形式為作品,如果沒有可供參考的作品,或者自己的作品總是得不到肯定,那么學生很容易喪失對學習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展示作品的方式有三種,一是展示教師預先編制好的作品以及網絡上下載的作品圖片,以便給學生一個整體的概念,二是展示以往學生編制的作品,給學生以鼓勵、以信心,讓他們知道編制一個完美的中國結并不是可望不可及,三是展示本次教學過程中編制得比較好的學生的作品,同時針對一些不是特別好的作品提出改進意見。
最后,我們也在能力的培養和鍛煉下了功夫,例如中國結的編制,每次講課,我們首先是教師講解,小組示范的方式講解幾個基本結,然后在黑板上示范幾個由該節課講解的基本結組合成的復合結,讓學生在分解復合結的過程中,學會復合結的編制。同樣是中國結的講解,一開始講解的基本結,我們都畫出了線條的走向,學生學起來相對容易,在最后一次課,我們刻意安排了幾個沒有線路走向分解步驟的結,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該怎么分解。一旦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學會了分解未知的結,以后再遇到沒有學過的結就不會束手無策。這種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自己探討的教學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造就開拓型、創造型人才,是和當今大學的素質教育的要求相符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