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古代文學論文
一、結合作品,論述《詩經》比、興的表現手法。
比興手法是《詩經》的獨特表現手法,也開啟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手法。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詩經》中大量用比,表明詩人具有豐富的聯想和想象。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詩經》中“興”的運用情況比較復雜,有的只是在開頭起調節韻律、喚起情緒的作用,興句與下文在內容上的聯系并不明顯;更多的興句,與下文有著委婉隱約的內在聯系。或烘托渲染環境氣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題旨,構成詩歌藝術境界不可或缺的部分。
比和興有時是分開使用的,但有時是交互使用的,有些詩句既是比也是興。
比和興都是以間接的形象表達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興合稱,用來指《詩經》中通過聯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創作手法。比興的運用,形成了我國古代詩歌含蓄蘊藉、韻味無窮的藝術特點,對后世詩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結合作品,論述《史記》的人物刻畫藝術。
《史記》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態,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特征。不但不同類型的人物迥然有別,就是同一類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
司馬遷在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征時,能充分注意到他們的家庭出身、文化教養、社會經歷等各方面的因素,給以恰如其分的表現,不但展現出人物的個性特征,而且對形成人物個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顯示,有時一開始就為人物性格的發展作了鋪墊。
司馬遷在刻畫人物時,采用多維透視的方法,他筆下的人物顯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動豐滿。項羽是司馬遷著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在他身上就可以發現多重人格。司馬遷在刻畫人物時,一方面能把握他的基本特征,同時對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給予充分的重視,多側面地展現人物的精神風貌。
司馬遷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筆下的人物形象的豐富性、復雜性,有的是在一篇傳記中同時寫出人物性格的幾個側面,有的則采用旁見側出的方法,通過多篇傳記完成對某個人物形象的塑造。《史記》人物形象具有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要把相關傳記聯系起來加以觀照才能全面地把握。
三、論析陶淵明田園詩的藝術成就。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開宗立派的重要詩人,是中國田園詩的創立者。他的田園詩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
陶淵明的田園詩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他的詩給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由于陶淵明對樸素的農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園風光有著深切感受,又盡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語”的樸素語言與白描手法,從而形成了陶淵明田園詩平淡自然的風格,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的藝術意境。
而在表現這種意境時,陶淵明從不雕詞琢句,而是用樸素的口語化的句子,真率自然地抒寫出來,使人感到好象是從胸中自然流出,沒有一點斧鑿痕跡,全是一片自然天趣。
陶淵明的田園詩雖然平淡,卻不淺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詩在樸素無華的外表下,往往蘊藏著深厚純美的意境。他的田園詩和謝靈運的山水詩很不相同。謝詩往往只給人一幅幅客觀的山水畫面,陶詩卻在使人接觸到田園生活畫面的同時,而引人到一種境界中去。在他的筆下,種豆南山,采菊東籬,共話桑麻,歡酌新酒,披衣言笑,賞析奇文,所有這一切都構成了一種寧靜安謐、淳樸自然的境界。陶淵明的田園詩就是這樣善于從平凡的景物和日常生活中捕捉住最具特征的事物加以描繪,并把它和自己的思想情緒結合起來,使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染上自己濃重的主觀情調,從而形成了一種既真率又深沉、既平淡又華美的藝術境界。
總之,陶淵明以其高遠的思想意境、豐富的生活感受和卓越的藝術表現才能,形成了他的田園詩平淡清遠的藝術風格。他的田園詩在藝術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對后代山水田園詩的創作有著深遠影響。
四、結合作品,論述李白絕句的藝術特色。
李白詩歌的美是多樣的,除大氣磅礴、雄奇浪漫的壯美風格外,還有自然明快的優美情韻,這主要體現在他那些隨口而發、神來之筆的絕句中。他的絕句在唐代詩人中是寫得最好的一個,明人胡應麟說:“太白五七言絕,字字神鏡,篇篇神物。”(《詩藪》)。他的特點主要體現在:
1.以明白曉暢的語言,表現出無盡的情思韻味,既自然又含蓄。
2.清新俊逸的爽朗風神,有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美。
3.受樂府民歌的影響極深,其絕句多有清新淳樸的民間氣息和活潑生動的民歌情調。
五、結合作品,論述杜甫律詩的成就。
杜甫律詩的成就,首先在于擴大了律詩的表現范圍。他不僅以律詩寫應酬、詠懷、羈旅、宴游,以及寫山水,而且用律詩寫時事,如《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以隨意舉例)。為擴大律詩的表現力,他以組詩的形式,表現一些較難表現、較寬泛的內容,如《秋興八首》。
杜甫把律詩寫得縱橫恣肆,極盡變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聲律的束縛,對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對仗的痕跡;杜甫律詩的最高成就,是把律詩這種體式寫得渾融流轉,無跡可循,寫來若不經意,使人忘其為律詩,如《登高》、《春夜喜雨》。
杜甫律詩的又一成就,在于它煉字煉句的成功,如《春望》、《月夜》。
六、結合作品,論述蘇軾開拓詞境的內容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