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電影電視
中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電影市場,中國電影在國內并不缺乏電影票房,而困擾中國電影人的大問題是:中國電影并不為國際所接受。電影輸出是一種文化輸出,對于中國電影來說,如何面對好萊塢,不僅是一種電影業的生存問題,同時也是文化主權問題。在全球化背景中,中國電影維護文化主權的權力時必然面對超級大國“不分地區的權力”的挑戰。對于中國來說,電影不能作為產品被推銷到全世界,不僅是商業利益的損失,同時也是政治利益的損失。因為電影不僅是普通的商品,同時也是政治、經濟、文化的隱性廣告。
中外電影差距依然很大,這不僅僅是因為國外電影擁有一流的技術和雄厚的資金,更多的可能是一種文化提煉上的差距。電影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部分,也是國際傳播的載體,中國電影走出去是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過程。隨著媒介工業的發展,電影的全球發行成為趨勢,國外電影在中國市場占據了重要位置,中國電影面臨著艱巨形勢:既要保證國內發行量,承擔起保護中國文化的作用,同時又要求“走出去”,宣傳中國文化。在一個傳播發達的時代里,西方國家依賴其強大的政治經濟實力,對全球的文化資源占據霸權地位。擴大海外發行,實現國際國內市場的雙贏,是目前國產電影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壁壘
(一)電影文本與國際化觀眾
中國電影的國際化傳播首先受困于電影題材。中外觀眾感興趣的題材各不相同,早期代表中國電影占領國外市場的武打片已經遭受瓶頸,但新題材并未跟上。
鑒于中外觀眾意識形態上價值觀、生活氛圍等等的不同,能夠引起共鳴的題材不同,因而在實際的創作中,往往會顧此失彼。同時,貼近中外觀眾現實感受和日常經驗的電影才能成功地走出去。
同時,中外觀眾慣常接受的形式上的不同,即講故事的方式不同,也有很大的影響。中國電影“走出去”要求即使是中國題材也要注入世界元素,就像好萊塢電影雖然經常借鑒中國題材,但仍然使用經典的好萊塢包裝,語言、敘事策略、音樂等外在包裝都沿用好萊塢模式。中外電影敘事策略的不同導致對外國觀眾吸引力的低下。在好萊塢模式下,外國觀眾品味的趨同導致中國電影的新形式難以得到認同。
中國電影的質量問題也是國際化傳播的另一瓶頸。
比如迎合觀眾的口味,電影創作呈現出娛樂化和世俗化傾向。比起國外電影尤其是好萊塢電影,中國電影多小成本制作,缺乏占據市場的大片。2009年投資規模最大的影片當屬《赤壁》,投資高達7500萬美元,制作機構達21個;科幻大片《機器俠》投資規模也超過1000萬美元,但索尼哥倫比亞出品的災難片《2012》,僅特效制作費用就達2億美元,這不僅是內地制片公司所望塵莫及的,也不是一般的好萊塢制作公司能夠望其項背的。[1]
相比之下,中國電影的成本較低,小成本電影多,往往“叫座不叫好”,規模難以與外國大片抗衡。
“文化折扣”是阻礙兼顧海內外市場的深層原因。為了實現“走出去”,中國電影不得不在民族性與國際性之間博弈,試圖把握中外觀眾的口味。雖然一些電影占據了國內的票房市場,但在海外卻無人問津,甚至海外發行也只是為了更大程度地占據國內市場的噱頭。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是一個困擾許多民族的問題。作為東方電影的主力軍,武俠電影幾乎成為唯一代表中國電影占據國際市場的電影類別,如《英雄》和《臥虎藏龍》等等。
(二)國際營銷經驗匱乏與產業鏈缺失
中國電影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面臨著商業化運營方式的不健全,商業化認知和商業化經驗不足,商業化體系不完整,運營模式不規范,商業化體制和運行機制與國際脫軌。這些問題集中反應在電影的銷售中,例如電影的歸屬地不明導致出口的不順暢。電影創作的背后是電影銷售的隱憂。
中國電影的盈利模式不完善,在許多方面難以與國外電影抗衡,因而在爭取投資上也處于劣勢,最大的缺陷是產業鏈接的匱乏。中國電影往往依靠票房收入或者國家投資,略微先進者也只是依靠配套的圖書或者文具等等,比起好萊塢電影把包括與影片內容相關的圖書出版、服裝鞋帽、海報、珠寶、游戲、玩具、文具、日常用品、原聲音樂和主題公園等配合起來,顯得大為遜色。在好萊塢的電影產品的收入構成中,來自票房、電視或錄像的收入在電影總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斷下降,而來自產品內置廣告和形象產品的收入比重在不斷上升。[2]
而中國電影則采取植入廣告模式,目光短淺。因為產業鏈的短淺、利潤的稀薄,對于投資者來說缺乏吸引力,從而減少了接觸國外觀眾的機會,因而也降低了走出國門的機率。
二、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策略
(一)電影類型的創新
雖然從2003年起,中國電影例如張藝謀的《紅高粱》等以民俗電影的名義進軍國際,賈樟柯的《三峽好人》作為文藝電影在威尼斯獲獎,但在國際上深受好評的中國電影往往是小眾電影,盡管在國際影壇上樹立了自己的品牌,但在票房吸引力上卻難獲成功。中國電影要走出國門,不僅意味著要在藝術電影的領域占據一席之地,也要求在票房上有可觀的戰績。因而中國電影走出國門首先要求的是要有大片。中國的一些名導演從來沒停止過大片的創作以及沖擊奧斯卡,如張藝謀導演的《金陵十三釵》。
現在的海外市場普遍接受的是中國武俠類的大片。
“武俠類”大片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正如黃式憲教授所說:互為他者,從不同的文化角度欣賞對方的藝術,往往有出乎意外的美感。[3]
然而,中國要成為“走出去”的電影強國,必須突破武俠片的羈絆,創新大片的類型,以民族的本土化的題材與全球化共同的全球化價值相結合,不斷擴大反映中國文化的大片類型,將多元的中國文化展現給世界人民,培養國外觀眾的審美趣味。不斷地創新和想象是拓寬國際化道路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