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態建設論文
2011年,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按照全國經濟合理布局的要求,規范開發秩序,控制開發強度,形成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主體功能區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與禁止開發區,并賦予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及生態功能區三類具體內容(吳殿廷,吳錚爭,2011)。大興安嶺在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屬于限制開發區域中的國家層面重點生態功能區,即“生態系統十分重要,關系全國或較大范圍區域的生態安全,目前生態系統有所退化,需要在國土空間開發中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以保持并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的區域”。這預示著大興安嶺國有林區邁入了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如何符合國家主體功能區的功能定位,借助國家政策,加快接續產業發展,成為大興安嶺國有林區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1大興安嶺國有林區接續產業發展現狀
大興安嶺地區位于大興安嶺山脈北坡,總占地面積8.35萬hm2,占黑龍江省總面積18.36%,其森林覆蓋率達80.74%,活立木總蓄積5.1億m3,占全國的4.2%(翟緒軍等,2010)。全區下轄3個縣4個區,23個鎮,12個鄉。國家林業局所屬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林管局)轄10個林業局,52個林場(含地方林場6個),經營所18個,貯木場19個,生態管護區(管護型林場)6個,初步形成了以減輕林區生態環境壓力,降低林區行政成本,改善人民生活條件為目標的林區局場和城鎮布局。
1998年以來,在“天保”工程、西部開發等政策的支持下,大興安嶺國有林區開始進行系統性保護與功能性修復建設,于2002年成為我國生態功能區示范區建設試點。“十一五”以來,大興安嶺地區在“實施生態戰略,發展特色經濟,構建和諧興安,建設社會主義新林區”和“生態立區、工業富區、項目興區、打造園區、富民強區”的工作思路引領下,開辟了一條“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林區特色發展之路(郎咸仁,2009)。目前大興安嶺國有林區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建立了以生態旅游、特色養殖、綠色食品、興安北藥、林產工業和礦產開發等為主導的生態型接續產業,從2006年開始,通過建立對俄經貿合作區增強了產業集聚效應,通過建設重點產業項目加速了新型工業化進程,截至2010年,大興安嶺地區生產總值完成98.2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3415萬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2005年的16戶增加到2010年的33戶,優勢特色產業占GDP比重達25.2%。
2大興安嶺國有林區接續產業發展瓶頸
“十一五”期間,大興安嶺國有林區接續產業發展雖然取得了長足進展,但制約林區經濟發展的資源性、結構性、體制性矛盾依然存在。
2.1可采資源面臨枯竭
大興安嶺國有林區雖然實行了“天保”工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大興安嶺國有林區自開發建設以來,由于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和林業經營思想的偏差,重采輕育、重取輕予,其區內國有森工企業長期超負荷承擔國家木材生產任務。特別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林業陷入了“兩危”境地,積淀了諸多矛盾,當前的森林資源情況異常嚴峻。可采林木資源的逐步枯竭,木材產量的大幅下降已經將那些單純依靠原材料粗加工的林產工業逼上絕路。
2.2體制機制問題影響深遠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機制的逐步確立,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逐步退出,大興安嶺國有林區雖然進行了經濟體制和行政體制的改革,但計劃體制的深層次障礙仍未消除,大興安嶺地區行署和林業集團公司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地方黨政管理歸黑龍江省,林業集團管理歸國家林業局,全區范圍內的林業局、縣(區)政府也是這種管理模式(許俊杰,王志偉,2011)。政企合一、企業辦社會的不合理現象讓企業包袱沉重,發展的路上舉步維艱。
2.3主導產業和微觀經濟主體衰退
在傳統計劃經濟時代,大興安嶺國有林區形成了單一的、以木材生產為主的具有較強資源依賴性的產業結構。近幾年來,隨著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和森林保護政策的出臺,再加上資源的不斷消耗,傳統的森工產業日益暴露出嚴重的問題。木材的采伐由于國家限制,生產規模日益縮小,而應當成為替代主導產業的木材加工業又都規模較小、技術開發能力差,產品檔次和市場競爭力較低,生產效益不斷下滑,產業整體處于不斷衰退的過程。其他新興產業雖有所發展,但由于基礎薄弱,短期內難以成為整個區域發展的主導產業。國有企業的改革與主導產業升級任務的雙重疊加,使大興安嶺國有林區的產業結構調整變得異常困難。
2.4社會問題突出實施
“天保”工程后,隨著木材產量的不斷調減,加之國有企業的改革和林業產業的萎縮,森工企業富余職工比例不斷增加,失業和隱性失業的人數不斷增多。由于林區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就業門路十分狹窄,并且這些職工大多數年齡偏高,缺少技能,森工系統就業壓力不斷加大。此外,由于森工企業整體衰退,企業效益下滑,職工實際收入普遍下降。在計劃經濟時期比較平均的收入差距和穩定的生活狀態被驟然打破,社會中的不安情緒增加,人們對地區發展的預期值普遍下降,這種狀態直接導致地區發展所需的資金和人才紛紛外流,人們工作的積極性、創造性大為降低,并成為禁錮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嚴重障礙。
2.5資金人才短缺狀況嚴重
多年來,大興安嶺林區執行“先生產、后建設”的林業建設方針,以采伐和為國家做貢獻為主,沒有留下建設資金,各種歷史欠賬較多。實施“天保”工程后,企業因木材減產而形成的債務尚未處理,進一步制約了企業的融資渠道和能力,中小企業貸款十分困難(張志達,滿益群,2004)。現在又將面臨因全面停止主伐生產而喪失經濟來源,發展接續產業基礎差、困難大。并且,由于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無法吸引大規模的國內外自由資本進入,大多數企業因資金不足而無法進行產品的開發和研制,隨著原有產品市場的萎縮,企業逐漸陷入困境。此外,大興安嶺國有林區的人力資源也同樣處于短缺狀態。由于經濟的衰退,人才的流失現象相當嚴重,企業的技術人員也缺乏應有的培訓,人才的短缺直接制約了地區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區域創新能力的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