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銀行管理論文
一、次貸危機下我國商業銀行面對的風險
(一)商業銀行面臨的信用風險
從住房抵押貸款的角度看。2008年第三季度,我國GDP增長率僅為9.9%,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3%,第四季度同比增長6.8%,增速創七年的新低。從個人角度,GDP增長率的下降使人們對經濟前景的預期比較悲觀,對于購房的需求下降,人們更多選擇持幣觀望,由于土地與房地產的供給彈性小,造成了供需不平衡,之前形成的房地產泡沫很容易破裂。從企業的角度,在我國眾多注冊的房地產企業中,自有資金能達到35%的企業不到20%,只能靠外部融資即銀行貸款來滿足項目資金內在需要,房地產企業對銀行貸款的依存度越來越高。從銀行角度講,房地產項目利潤大,收益有保障,因而普遍認為住房抵押貸款是“優質資產”,這類貸款占貸款總額的比重一直很高,一旦房地產行業上升前景發生逆轉,抵押物價值受到沖擊,資產質量下降,不良貸款率上升,這三個不同群體的共同選擇使銀行面臨信用危機。
從出口企業的角度看。危機導致海外需求銳減,歐美企業因國內流動性緊張而面臨資金周轉問題,又通過拖欠貨款的形式轉嫁到我國的出口企業身上,而后者的資金流中斷使它無法償還上游原材料供應商的貨款。如果這條資金鏈有一個環節斷裂,在危機的背景下,銀行又普遍惜貸,不愿意提供資金補足企業的缺口,就容易導致企業的破產重組等,那么為這些企業提供貸款的銀行就會面臨信用風險。
(二)商業銀行面臨的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一般是指由于金融市場利率和匯率的波動而引起的利差的減少、證券跌價、外匯買賣虧損等風險。首先,經濟下行導致中央銀行采取了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從2008年9月16日起開始下調銀行存貸款基準利率,對銀行的利差收入產生了影響,例如9月16日下調一年期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0.27個百分點,存款利率保持不變,10月27日開始,為刺激房地產市場需求,允許五年以上個人按揭貸款利率可以低至5.229%,這都大大減少了銀行的利差收入。其次,盡管我國經濟目前因人民幣升值而承受著巨大的調整壓力,但一旦人民幣匯率因貨幣供給增加而急劇貶值,我們同樣要蒙受嚴重沖擊,特別是為了降低利息支出和取得額外匯兌收益而借入大量外幣債務的企業,屆時將陷入類似1997年金融危機后韓國財團的境地,即企業因為人民幣貶值必須償付超預期的債務。最后,隨著金融危機的進一步深化,金融市場可能持續動蕩,銀行持有的一些海外相關資產或者參與的外匯買賣可能遭受違約損失。對于這些因素引致的市場風險需引起商業銀行足夠的重視。
(三)商業銀行面臨的創新業務的風險
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是一把雙刃劍,在促進商業銀行業務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極易產生金融風險。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風暴的罪魁禍首就是隱藏在金融創新背后對風控制的極端漠視。在危機爆發以前,美國金融機構基于對自身利益的強烈訴求,使出了渾身解數去推銷次級貸產品,忽視了風險甚至藐視了風險的客觀存在,創新出許多國內金融市場所沒有的新產品,比如房屋凈值貸款,獵殺貸款,負攤還貸款等,正是這些創新產品對引發次貸危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相比而言,金融創新產品在我國才剛剛起步,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國內貨幣市場、資本市場的金融產品及其衍生品還非常單一,商業銀行之間同質產品非常多,有關金融創新的監管制度也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在慶幸自己沒有因為過度創新而使自己陷入泥沼的同時,不能全盤否定掉創新給商業銀行帶來的好處,只是在進行創新產品的設計,推銷時采取更加謹慎的態度。商業銀行是社會風險的聚集地,一旦它的某項業務出現經營風險,引發社會恐慌,勢必引起全社會的經濟動蕩,對社會的發展造成不可預期的影響,因此,商業銀行在進行業務創新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的就是風險控制。
(四)商業銀行面臨的操作風險
根據巴塞爾委員會在BasleII中所給的定義,操作風險是指由不完善或有問題的內部程序、人員及系統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損失的風險。《巴塞爾新協議》將操作風險納入風險資本的計算和監管框架,可見對操作風險的重視程度。對于商業銀行的業務部門而言,零售銀行業務與投資銀行業務操作風險發生的概率最高。金融危機背景下,商業銀行面臨的信用風險增大,普遍存在惜貸行為,造成流動性緊張。一些急需周轉資金但又從銀行借不到款的企業可能進行外部欺詐,例如房地產開發商采取虛構一些購房者,偽造購房者收入證明,采用簽訂虛假房買賣合同的方法來騙取銀行住房按揭貸款。另一方面,急需貸款的客戶可能采取“許諾好處費”,“貸款提成”等形式賄賂貸款經辦人,誘使貸款經辦人故意疏忽貸前調查審查和貸后檢查,為以后不能還款給銀行帶來損失埋下了伏筆。
次貸危機中,就有些極端的例子,銀行內部工作人員在利益的誘惑和驅使下,放低了貸款的門檻,對貸款條件審查不夠細致,如加州的希勒里老人,一份收入欄空白的貸款申請竟然也通過了全美第二大抵押貸款專業公司————新世紀公司各部門的審批,銀行幾乎沒有承擔任何貸前調查的工作,信貸審批純粹流于形式,給銀行埋下了風險隱患。
(五)商業銀行面臨的流動性風險
當經濟進入衰退周期時,失業率上升,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還款能力得不到保障,借款人的風險轉變為抵押風險,同時,抵押物價值下降再加上銀行變賣抵押物套取現金的過程存在時滯,使銀行資金周轉不靈,面臨流動性的風險。英國第五大抵押貸款機構————北巖銀行,其直接持有與美國次級債相關的金融產品尚不到總資產的1%,但當美國次貸危機波及到歐洲短期資金市場時,北巖銀行流動性管理出現問題,融資出現困難,引發了英國近140年來首次“擠兌現象”。從各國的救市政策中也不難看出,政府努力向市場注入流動性,避免流動性風險這一“商業銀行最致命的風險”。
二、次貸危機下商業銀行加強風險管理的措施建議
(一)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加強貸前貸后檢查在危機來臨時,信貸主體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都會發生不利的變化,信用風險的加大要求強化風險控制,最重要的是商業銀行應該正確看待資產業務市場,要采取慎貸不惜貸的態度要避免對不適合貸款的客戶提供信貸支持,又要避免盲目夸大客戶風險。在貸前,銀行應該真正堅持盡職調查,重點審查兩個方面的內容:借款人是否具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和房屋的估值。而次貸危機的爆發更給銀行的貸前調查敲響了警鐘,在次級抵押貸款過程中,美國的商業銀行基本上不再承擔貸前調查的任何工作,而由抵押貸款中介、房屋估值公司和評級機構代理,銀行信貸審批純粹流于形式。擔保公司、中介公司和保險公司都有偏離于銀行利益之外的利益訴求,很顯然,他們的調查不足以也不能夠簡單地代替銀行自身的貸前調查。在貸后,銀行應該追蹤貸款的去向,觀察企業是否按合同的規定使用貸款,企業的決策是否影響其償債能力,如果這樣,銀行應該適當干預。此外,銀行應更加頻繁地進行貸后檢查,適時分析企業的風險變化情況,盡早發現信貸風險點,提高風險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