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農業
摘 要: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是一項增收節支效果顯著的先進實用技術。開展水稻精確定量栽培,必須在掌握水稻高產生育診斷指標的科學定量方法基礎上,著重把握好壯秧精確定量、密度精確定量、施肥精確定量和管水精確定量等“四大”關鍵技術。
關鍵詞:水稻; 精量栽培; 關鍵技術
廣東省是全國水稻生產的重點產區,雙季稻面積大,提高水稻單產的潛力較大。 2008年全省水稻播種面積1.95×106 hm2,占全省糧食面積的78.00%。水稻良種覆蓋率達到95.00%以上;中優質稻(二級米以上品種)面積1.67×106 hm2,占全省水稻總面積的85.82%;超級稻面積超過5.33×105 hm2,占全省水稻總面積的27.40%;水稻拋秧面積1.49×106 hm2,占全省水稻總面積的76.47%,占全國推廣面積的20%。然而,目前我省水稻的單產水平還比較低,2008年全省水稻每667 m2平均產量只有360 kg。為了進一步提高廣東省水稻產量水平,2009年開始我們引進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1-2],經過初步試驗研究和示范,表現增產節支效果顯著[3]。結合廣東省生產實際,現將水稻精確定量栽培關鍵技術總結如下。
一、高產診斷指標定量方法
1.1 葉齡診斷
診斷高產群體的葉齡。準確掌握當地水稻主體品種 的3個關鍵葉齡期,即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拔節葉齡期和穗分化葉齡期。
1.2 莖蘗診斷
診斷高產群體的莖蘗動態。前期增長較快但不旺長,一般在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達適宜穗數苗;此后無效分蘗增長平緩,到拔節期高峰苗量不可過大 ,一般掌握在手插高峰苗為適宜穗數的1.3~1.4倍(機插稻與拋秧則為1.4~1.5倍);而此后則平緩下降,至抽穗期實現預期高產穗數,獲得高成穗率(雙季稻70%左右)。
1.3 葉色診斷
診斷群體葉色“黑黃”交替規律。在有效分蘗期群體葉色應顯“黑”,此時葉片大小表現為頂4葉>頂3葉;至N-n葉齡期,葉色開始褪淡,此時頂4葉與頂3葉大小相當;從N-n+1葉齡期起,群體葉色“落黃”,此時頂4葉<頂3葉;通過穗分化始期(倒4葉出生)至倒2葉期初施用2次穗肥,群體葉色逐步回升,至倒2葉期重新顯“黑”直至抽穗期,此時頂4葉與頂3葉大小相當;抽穗后15~20 d內群體葉色仍顯“黑”,此后葉色逐步褪淡,至成熟期仍能保持2片以上綠葉。
二、精確定量栽培關鍵技術
水稻精確定量栽培要著重把握壯秧、密度、施肥和管水等四大關鍵技術。
2.1 壯秧的精確定量
2.1.1 科學安排播期 以適宜秧齡為基礎,按照茬口遲早的需要,在適宜播種期范圍內對具體播種日期進行科學安排。(1)手栽稻的適宜秧齡標準是:5葉期的秧苗(具備第2葉位主發根節位和第1、3兩個輔助發根節位,)有較強的發根力,可作為各類品種拔秧移栽的起始葉齡期;拔秧移栽的最適上限葉齡期,以移栽后至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有4個(雙季稻)或5個以上(單季稻)的葉齡期,以便在有效分蘗期顯“黑”完成穗數苗后,于無效分蘗期及時“落黃”。(2)機插稻的適宜秧齡標準是:各類品種均必須保證秧齡在18~20 d,秧苗3~4葉移栽。
2.1.2 科學確定播量 根據葉蘗(葉根)基本同伸的要求科學確定適宜播種量。(1)手栽稻:常規稻旱育秧5葉移栽的秧苗,每667 m2播種量為90~120 kg,秧大比 為1∶30~40;6葉移栽的秧苗,每667 m2播種量為60~90 kg,秧大比為1:20~30。雜交稻品種則更應適度減少播量,增大秧田面積。(2)機插稻:常規稻播量以100 g/盤為宜;對雜交稻品種,種子千粒重<25 g者每盤播量50~60 g,種子千粒重為26~28 g者每盤播量70~80 g。
2.2 密度的精確定量
2.2.1 科學確定基本苗數 基本苗是群體的起點,確定合理基本苗數對建立高光效群體至關重要。其根本是要據水稻品種生產特性、秧苗質量與單株成穗相應的其他條件等來合理確定基本苗。
2.2.2 科學確定栽插規格 確定合理的基本苗之后,還應配置合理的株行距?,F有高產秈型雜交稻品種的行距可擴大到30~33 cm,雙季早晚稻常規品種以26.5~30.0 cm為宜。拋秧則要強調均勻定拋。
2.2.3 科學確定每穴本數 對于每穴栽插本數,手栽稻以常規稻每穴2~3苗、雜交稻每穴1~2苗為宜;機插稻以每穴1~2苗為宜。
2.3 施肥的精確定量
肥料施用的科學定量,生產上最重要的是氮肥施用的科學定量,磷、鉀肥的施用則可根據測土配方施肥,進行合理配比。
2.3.1 科學確定氮肥總量 氮肥施用總量的科學定量必須從水稻需肥規律、土壤供肥規律和肥料利用效率規律等3個方面綜合考慮,缺一不可。
2.3.2 科學確定氮肥配比 一般中、大苗手栽,基蘗肥:穗肥以5∶5為宜;小苗機插與拋秧,基蘗肥:穗肥以6∶4為宜;生育期短的雙季稻栽培,基蘗肥:穗肥以7∶3或6∶4為宜。如果實行前茬作物秸稈還田,水稻生育前期則必須適當增大氮肥施用比例。
2.3.3 科學確定施肥適期 (1)分蘗肥的施用,中、大苗手栽,應在栽后5~7 d及早進行,基蘗肥比例以6∶4為宜;機插小苗,苗小苗弱、活棵慢、吸肥能力弱,應待活棵長出第2葉、第3葉分兩次進行,基蘗肥比例以 4∶6為宜。(2)穗肥的施用應在擱田到位、田間表現無效分蘗期群體葉色褪淡落黃、高峰苗穩步下降的基礎上及時進行,這樣有利于優化群體質量、鞏固穗數、攻取大穗。
2.4 管水的精確定量
2.4.1 活棵分蘗階段的科學定量 (1)中大苗手插移栽:從移栽后到分蘗期,均應以淺水層(2~3 cm)灌溉為主,并結合2次灌水之間的短期落干通氣。(2)小苗機插移栽:移栽后一般不宜建立穩定水層,宜采用濕潤灌溉的方式(陰天無水層,晴天灌薄水,1~2 d后落干,再上薄水),待長出1個葉齡秧苗活棵后,再斷水露田,田間保持濕潤狀態,進一步促進發根;待移栽后長出第2片葉時,苗體已較大,此時結合施分蘗肥開始建立淺水層,并維持到整個有效分蘗期。(3)塑盤穴播小苗帶土移栽:由于其發根力強,移栽時僅需薄水;移栽后期1~2 d可不灌水,晴天灌薄水,2~3 d后即可斷水落干,促進根系深扎;活棵后淺水層(2~3 cm)勤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