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醫學
幽門螺桿菌(H.pylori)感染是一個十分普遍的公共衛生問題,發展中國家感染率高達70%~90%,發達國家約為25%~50%[1]。H.pylori感染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密切相關,并且是胃癌、胃黏膜相關淋巴樣組織淋巴瘤的發生發展的重要危險因子[2],已被世界衛生組織歸為I類致癌因子[3]。目前國內外推薦的H.pylori根除治療方案為質子泵抑制劑或鉍劑聯合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或甲硝唑,可獲得65%~90%的根除率,但仍有10%~35%的患者細菌不能被根除,根除失敗的主要的因素是細菌耐藥及患者依存性差。H.pylori根除治療過程中常會出現抗生素相關胃腸道不良反應,如腹瀉?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眾多研究報道一些微生態制劑(probiotics),如乳桿菌(Lactobacillus)在體外和體內均能抑制H.pylori在胃腸道黏膜定植[4,5]。許多微生態制劑與三聯療法聯合的臨床試驗獲得了較高的H.pylori根除率,不良反應發生率亦明顯降低[6~8];然而也有許多臨床試驗結果認為微生態制劑聯合三聯療法并不能提高根除率[9,10]。而且,有的試驗因研究的樣本含量少并不能得出確切的統計結果。因此,本研究嚴格納入相關隨機對照臨床試驗進行Meta分析,系統性評價微生態制劑聯合三聯療法能否提高H.pylori根除率,減少根除過程中的不良反應。
1材料與方法
1.1文獻檢索方法
檢索詞及檢索式:probiotics和H.pylori,中文檢索詞:微生態制劑和幽門螺桿菌。檢索庫:聯機檢索PubMed、維普、萬方、CNKI、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檢索年限1979年1月至2011年10月。
1.2文獻納入和排除
標準納入標準:(1)隨機臨床對照試驗;(2)研究對象從未接受過H.pylori根除治療,不考慮進入試驗時的年齡和初始癥狀;(3)對照組接受標準三聯療法或三聯療法聯合安慰劑治療,治療組接受微生態制劑聯合與對照組相同的三聯療法治療;(4)H.pylori根除率和(或)不良反應數據齊全;(5)根除治療至少4周后以活檢組織學或尿素呼氣試驗證實H.pylori感染情況;(6)不限制微生態制劑的類型和使用時間;(7)文獻語種為中文或英文。排除標準:對文獻進行質量評價,無法提取統計學內容的研究,重復發表的論文,綜述、評論或講座等。
1.3入選文獻質量評價
評閱標準參照改良的Jadad評分標準,見表1。所有文獻的納入由兩名研究者獨立進行,存在意見分歧時,由第三名研究者參與決定納入與否。對納入文獻的質量行Jadad評分,評分標準基于以下3點:隨機化?雙盲和失訪的描述,分值范圍為0~7分。由兩名研究者獨立評分,≤3分者為低質量文獻。
1.4數據提取
從納入文獻中提取關鍵數據,包括H.pylori根除率和總不良反應發生率,以及進入試驗患者例數、益生菌類型和用藥時間、根除治療方案及時間、H.pylori檢測方法等。
1.5數據分析
采用Cochrane協作網提供的RevMan5.1軟件。對于二分變量使用相對危險度(relativerisk,RR),連續性變量使用標準化均差(standardizedmeandifference,SMD),二者均采用95%可信區間(confidenceintervalCI),各項研究結果的異質性檢驗采用χ2檢驗,若無異質性(P>0.05)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統計,若有異質性(P<0.05)則用隨機效應模型,若臨床試驗提供的數據無法進行Meta分析,則只進行描述性的系統評價。本文采用漏斗圖(funnelplots)分析識別發表偏倚。
2結果
2.1檢索結果
根據檢索式和檢索詞,檢索到文章252篇,其中中文文獻72篇,英文文獻180篇,瀏覽摘要或全文后,選擇15篇符合要求的文章,15篇文章的特征資料見表2。
2.2H.pylori根除率
15篇文獻對H.pylori根除率進行了描述,其中5項研究報道微生態制劑聯合三聯療法能顯著改善根除率,10項研究表明根除率無明顯改善。異質性檢驗P=0.67,采用固定模型進行統計分析。數據合并后治療組924例患者中736例H.pylori獲根除,根除率為79.7%(95%CI:77.1%~82.3%);對照組881例患者中612例獲根除,根除率為69.5%(95%CI:66.5%~72.5%),合并OR值為1.75(95%CI:1.40~2.18)(見圖1)。從森林圖可以看出微生態制劑聯合標準三聯療法可明顯提高H.pylori根除率。
2.3不良反應發生率
10篇文獻報道了總不良反應發生率,其中7項研究表明微生態制劑聯合三聯療法能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異質性檢驗P<0.0001,存在異質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統計分析。數據合并后,治療組和對照組的總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27.7%(95%CI:24.5%~30.9%)和53.0%(95%CI:49.4%~56.6%),合并OR值為0.35(95%CI:0.21~0.60)。從森林圖可以看出微生態制劑聯合標準三聯療法在根除H.pylori過程中可明顯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2.4發表偏倚
對納入的文獻行發表偏倚檢測,漏斗圖肉眼觀察大致對稱,說明基本無發表偏倚。
3討論
澳大利亞學者MARSHALL和WARREN于1982年發現H.pylori及其在消化性潰瘍和慢性胃炎中的致病作用,引發了胃十二指腸疾病防治策略的根本變革,而獲得了200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近三十年來,H.pylori成為全球醫學研究熱點之一,全球人群感染率高,目前國內外推薦的質子泵抑制劑或鉍劑聯合2種抗菌藥根治Hp感染的經典治療方案雖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但因細菌耐藥性的出現導致H.pylo-ri根除率逐漸降低,且長期不合理應用抗生素可引起上腹痛、惡心嘔吐、腹瀉等不良反應,導致治療依存性差。面對H.py-lori治療上的困境,迫切需要發展一些費用低、適用于臨床的新療法來完善現有的抗菌治療方案。近年國內外研究發現微生態制劑具有廣譜抗菌活性,在體內外有抑制H.pylori的作用,還具有對抗H.pylori感染的作用,與三聯療法連用可提高H.pylori根除率[8],提高H.pylori根除治療的依從性等多種作用[7],微生態制劑的應用為防治H.pylori感染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