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態學論文
0引言
2003年,加拿大學者喬治•西門思(GeorgeSiemens)發表了“學習生態、共同體、網絡——延伸教室”,文章闡述了其學習生態觀的理念。在西門思的理論中,連接主義學習理論總是和網絡、生態聯系在一起的,而且學習生態的觀點還先于連接主義發表。可見,生態觀是連接主義的一個重要視角。在西門思的專著(KnowingKnowledge)中,“Ecology”單詞使用了60次,“Ecol-ogies”單詞使用了3次,表使用1次,圖使用3次,足見其對生態觀點的重視。
1西門思的學習生態觀解讀
任何生態系統都是由生物系統和環境系統共同組成的。生物系統又包括有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還原者)。組成生態系統的成分,通過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彼此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功能體系完整的生態系統。生態學的一般規律大致可從種群、群落、生態系統和人與環境的關系4個方面說明。學習被視為生態系統,其生態因子包括主體因子(學習者個體、學習共同體)和環境因子(學習資源、學習技術/工具、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如圖1所示。生產者是學習系統中創建、設計、改造信息和知識的個人或群體。消費者是接受并利用信息與知識的個人和群體。分解者是指對信息和知識加以選擇、整序、剔除無用信息的個體或群體。與自然生態系統不同,學習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消費者與分解者可以重合,也就是說,學習共同體成員可以是生產者、消費者或分解者的多重身份。環境因子泛指與人類學習活動有關的一切自然、社會因素的總和。主要包括文化、法律、規范等社會環境,教室、網絡、計算機、投影等物理環境,教材、書籍、報紙、電視、網絡等學習資源,以及課程管理系統、社會化軟件、移動設備等學習工具/技術。西門思認為,學習生態是培育和支持共同體創建的環境,學習生態是與學習者的學習方式相一致的環境。生態必須是動態的、能進化的、適應的,并能響應環境變化的。
1.1學習共同體
共同體是一個重要的概念,相當于生態系統中的種群、群落。西門思認為,學習共同體是指具有相似興趣點,允許一起交互、對話、分享和思考的人們的聚合。學習共同體具有不同的空間,每個空間表示一個學習類型,以及學習過程的一個階段。一個共同體主要包括如下空間:①專家和新手連接的空間;②自我表達的空間;③辯論和對話的空間;④搜索歸檔知識的空間;⑤采用結構化方式學習的空間;⑥對表現出實踐領域變化元素的新信息和知識(新聞、研究),進行交流的空間;⑦培育新思想,測試新方法,預備新競爭、實驗工藝的空間。不同的學習共同體實際上體現了不同的學習方式。特別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的大力發展,涌現出了傳統學習方式之外的多種學習形式,并逐漸占據了學習的主流形態。多樣性是生態系統的一個特征,學習多樣性也是學習生態的一個主要特點,如表1和圖2所示。不過,西門思這種對學習類型的分類方式有待商榷,因為它們不是基于同一標準。如學習可以分為正式學習和分正式學習,也可分為自主學習和有導師的學習等,但是這確實描述出了學習方式的豐富多彩。
1.2知識共享環境
在學習生態系統的環境因子中,知識共享環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西門思認為,學習/知識遠不止只是靜態內容,它是動態的、活著的和進化的狀態。在一個生態里,知識共享環境應該包括如下幾部分:
(1)非正式和非結構化的。系統不應限定發生的學習和討論。系統應足夠靈活,允許參與者依據他們的需要來創建。
(2)豐富的工具。用戶擁有許多對話和連接的機會:視頻、音頻、文本和面對面。不過,太多的選擇有時也不受歡迎,容易使人迷惑。
(3)一致性和長期性。新的社區、項目和思想剛開始時會得到大肆宣傳和促銷,然后慢慢減弱。為了創造知識分享的生態,參與者需要經歷一致性的活動。
(4)信任。信任和舒適感需要高度的社會接觸(當面或在線)來培育。安全可靠的環境對信任發展至關重要。
(5)簡單性。其它特性需要用簡單性來制衡。偉大的思想因為難以表達而失敗,簡單的、社會性的方法經常更有效。工具的選擇和社區結構的創建應該體現出簡單性。
(6)去中心化的培育和連接。生態不是中心化的、受控的和孤立的,應該允許個體定義和形成連接,在一個聚合的整體中作為單獨的節點起作用。
(7)對實驗、失敗的高容忍。創新建立在實驗、意外和失敗的基礎上。為了促進知識成長、創新和分享,必須有容忍環境和探究精神的支持。
1.3知識流
在一個生態系統中,比較重要的一環是食物鏈的形成。在學習生態系統中,類似的重要一環是知識鏈的形成。主體因子與環境因子之間主要進行信息、知識的交換,體現出來的就是知識的流動循環。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的知識創建、交流、反饋、剔除、沉淀等過程構成了知識循環鏈。西門思提出的知識流動循環如圖3所示。知識以某種類型(個體、群體、組織)的知識創造開始流動,然后經由共創、傳播、重要觀念的交流、個人化幾階段而循環。
1.4組織生態
作為學習者個體,其個人學習要依賴與周圍的環境,個人形成的學習網絡就是個人學習生態系統。作為生態的動態參與者,個體由被動的知識消費者變為主動貢獻者。學習者注重積極反思自己的生態形狀,還會盡力轉換自己網絡之外的生態。對于學習共同體,應該有一定的結構,最好采用網絡的方式而不是層級方式進行管理。西門思認為組織與生態追求的目標是不一致的。知識從層次結構變為網絡結構,組織也應該有相應的變化。組織中的每個學習者都擁有各自的學習網絡。網絡的健康會受到學習者所在的生態適應性的影響。如果生態是健康的,它會允許網絡繁榮和生長,否則網絡就得不到最佳發展。健康的知識生態允許個體迅速、有效地提高現有的學習,作出更好的決策,獲得更好的績效,如圖4所示。網絡存在于生態中,生態是一個活的有機體,它影響著網絡自身的形成,為組織提供特別的信息,西門思提倡學習共同體組織應該采用生態化管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