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財政稅收
一、財政競爭究竟是福還是禍一直以來都是西方公共經濟學文獻里爭論比較多的理論問題,經濟學家們都想搞清楚財政競爭是如何影響地方政府的支出效率。最早的一些學者如Tiebout(1956)認為財政競爭改善了地方政府支出效率,地方政府間的財政競爭就如同市場競爭一樣提高了轄區居民的福利,從而提供了有效的公共服務。…隨后,Oates(1972)卻提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觀點:地方政府為了在引資中爭勝可能會競相壓低稅率從而導致了公共支出水平低下。【2JOates的這一驚人發現使得很多學者紛紛在理論和實證上致力于研究財政競爭與地方政府公共支出效率的關系,但是,他們基本上討論公共支出規模上的無效率。與此同時,另一部分學者研究發現財政競爭會導致地方政府支出的“結構無效率”。其中Keen和Marchand(1997)最早在其文章中詳細論證這一觀點,他們把公共支出劃分為兩類:一類是進入轄區居民效用函數的公共服務支出,另一類是進人企業生產函數的公共投入支出。[31由于公共投入提高了企業的生產力,與企業的私人資本形成了互補,在資本完全流動和居民無法遷移的假定下,理性的地方政府為了吸引外資會把過多的支出向有利于企業的公共投入傾斜,而花費在改善居民福利的公共服務支出卻很少。這種由于財政競爭導致的公共支出結構的系統性扭曲被稱之為支出的“結構無效率”。之后,在Keen和Marchand(1997)的基礎上,許多經濟學家從理論拓展和實證檢驗上來論證財政競爭對地方政府支出結構的影響。但是,這些理論分析主要存在兩點不足:一是假定地方政府是“仁慈型”政府,這就導致了對地方政府目標函數的刻畫過于理想化,而在現實中地方政府目標往往表現“自利性”和“公利性”的沖突,二是對于要素流動和地方政府稅基的假定過于簡單,這就忽略了地方政府進行財政競爭時政策工具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在研究國外文獻的基礎之上,國內學者也開始集中探討同樣存在財政競爭背景的中國地方政府支出結構所呈現出的特征。特別是1994年實行分稅制以來,中國地方政府在安排支出結構上表現出明顯的偏向性: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上熱情高漲甚至過度供給,而在人力資本和公共服務上則缺乏動力、供給不足,這導致了普通百姓的住房難、上學難和看病難等社會民生問題越來越嚴峻。理論和實證檢驗上研究財政競爭和地方政府支出結構之間關系的文獻主要由喬寶云(2005),【41傅勇和張晏(2007),【53龔鋒和盧洪友(2009),[61喬俊峰(2010)"】等所做的工作。這些學者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得出了基本一致的觀點:在以GDP為主的政績考核機制和中央決定的官員任免制度的政治背景下,我國的部分財政分權(partialfiscaldecentralization)必然會導致地方政府偏好于經濟建設支出,而最能提高一個地區居民福利的科教文衛支出則無疑被忽視,甚至被其他支出所擠占。可見,國內文獻基本上都是在研究地方政府支出結構時把財政競爭與有中國特色的政治競爭結合起來分析,并沒有把財政競爭單獨剝離出來,從而片面地就推斷出財政競爭導致了地方政府支出結構偏向,這使得財政競爭遭到更多的是斷章取義的反對和非議,而不是全面、客觀的理論研究和正面評價。
綜上所述,為了更好地理解財政競爭及其對公共支出結構的影響,這里主要嘗試研究兩個問題:一是通過全面、客觀地分析財政競爭理論的起源和演變,建立一個盡可能全景式反映財政競爭的理論模型,從而重新理解財政競爭的理論本質;二是通過拓展模型的建構使我們認識到財政競爭的有效實施需要相應的制度環境作為保障。
二、理解財政競爭:基本爭議與理論本質
(一)什么是財政競爭?
財政競爭是近年來公共經濟學最活躍和最具爭議的研究領域,許多學者都對這種財政現象產生了濃厚的學術興趣從而積累了大量的相關文獻。但是,每一位學者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研究視角和理論解讀,對于究竟如何界定財政競爭的概念,大家都眾說紛紜并沒有達成一致的見解。財政競爭最早也被稱之為稅收競爭,所以后來學者們在其文獻里經常把兩者相等同。RobertTannenwald(1999)在稅收政策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ofTaxPolicy)中把稅收競爭定義為顯性的和隱性的:“一方面,地方政府積極參與顯性的稅收競爭,他們通過制定和設計相關的稅收法規旨在以此吸引企業、居民、求職者與消費者向其轄區轉移;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參與隱性的稅收競爭,他們為了減緩轄區間對抗競爭的程度轉而追求其它的稅收政策目標,比如說平等、中立、簡單、收入充足率和稅收輸出等。”LujWil—son和Wildasin(2004)基于稅收競爭形式多樣性、內涵與外延的大小差異性對其定義進行了界定。
首先,從最狹義的角度看,稅收競爭是指同級地方政府為了吸引資本和勞動等流動性稅基而采取的政策選擇從而影響了地方政府間財政收入的分配。由于競爭主體都是同級水平的地方政府,所以這種形式的稅收競爭通常也稱之為橫向稅收競爭。其次,從比較狹義的角度看,稅收競爭還包括不同層級政府間的競爭,這種稅收競爭稱之為垂直稅收競爭。最后,從最廣義的角度看,稅收競爭是指在征稅安排上政府間任何形式的非合作博弈行為。p1
(二)財政競爭的效率悖論:“囚徒困境”還是“抑制利維坦”基于Oates(1972)提出地方政府參與稅收競爭可能會出現公共支出低效率,Zodrow和Mieszkowski(1986)及Wilson(1986)最早建立一個標準的稅收競爭模型來解釋產生這種現象的經濟機理。在ZMW模型中,他們假定在開放的資本市場下,地方政府為了增加資本流人競相降低資本稅率,最終導致了稅率過低和地方公共物品提供不足。這個模型的結果我們在許多文獻里通常被稱之為“打到底線的競爭(racetothebottom)”,這種現象的產生與博弈論的“囚徒困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即地方政府的行為是理性的,但是,由此導致了整個社會的非理性。¨叫從ZMW模型出發,Bucovetsky(1991),Sinn(1994),Brueckner(2000)等許多學者對模型進行修正和拓展,從不同角度論證了財政競爭所帶來的負面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