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態建設論文
從2004年起,每年中央第一號文件的主題都是圍繞著農民增收、農業增產、改善民生來開展,文件的下達有效地指導了三農問題的建設,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但是就廣大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一套科學、系統、有效的方法和體制。本作者以長沙市新農村為例,為推進新農村生態文明的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與生態文明的和諧發展以及為貫徹黨中央的相關要求,對新農村生態文明的建設展開了相關研究。
一、長沙市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
近年來長沙市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工作思路日益清晰,政策精神漸入人心,建設力度不斷加大,示范亮點精彩紛呈,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主要體現在:第一,涌現出一大批村(鎮)生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如星沙鎮、洞井鎮、大托鎮、洞陽鎮、葛家鄉等都是長沙市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典型。到2009年為止,全市已創建各級文明村鎮358個,其中市級文明村鎮33個,省級文明村鎮13個,受到中央文明委表彰的全國文明村鎮4個和創建全國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8個;4個縣城均為省級文明縣城,其中長沙縣為全國文明縣城。第二,環保基礎建設不斷加強。隨著政府部門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目前長沙基本建成覆蓋鄉鎮、村組的生活垃圾收集體系,長沙98個鄉鎮建設鄉鎮垃圾中轉站69個、村級垃圾收集站437個、各類垃圾收集池(筒)65萬余個,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置率達70%。屆時將使農村垃圾難以處的問題得以妥善解決;長沙還基本建成覆蓋四河流域的污水處理體系,40%的農村行政村開展了生活污水處理,集鎮與農村地區新增生活污水處理能力6.9萬噸/日。第三,政府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上逐漸增強。目前長沙市政府就農村畜禽污染治理上補助2500萬元,鄉鎮污水處理廠建設補助2000萬元。就長沙縣來講,三農資金投入將達3.6億元,比上年增長50%以上,為新農村生態文明的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投入保障。
二、長沙市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正如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所言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過程[1],長沙市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文明的過程同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主要表現在:
1.農村環境污染嚴重。由于粗放的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轉變,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現象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導致一系列環境問題相應出現,限制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可持續發展[2]。如農村高強度地使用農田化肥及殺蟲劑等化學藥品造成的土壤和河流污染。另外為追求經濟的發展,大量的工廠化農業生產和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在農村拔起,以及農村生活污水的隨意排放、城市污染的轉嫁等等導致了農村環境污染日益惡化。
2.農村生態規劃不合理,實行“一刀切”。長沙市仍有少部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沒有根據本地區的經濟、社會、環境資源特點進行合理規劃。把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等同于“新村建設”,把新農村規劃搞成了“新村規劃”,對解決農民生產生活實際問題力度不大;有的不恰當地要求,甚至在公路沿線用涂料“畫”新房;新村建設不突出鄉村、民族特色。有的規劃甚至根本沒有進行功能區劃,只要自己家有土地就可以隨意建房,而且沒有鋪設下水管道造成污水橫流,嚴重影響了居住環境。
3.農民環保意識整體偏低。目前,隨著經濟的發展,長沙市農村農民整體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仍舊偏低。據了解,2010年長沙縣在省內首創“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按照“戶分類減量、村集中消化、鎮監管支持、縣以獎代投”的模式運行,其中垃圾桶發放到了每家每戶。但是很多村民卻“大的垃圾桶拿回家裝被子,小的垃圾桶則用來盛米。有些農民為了圖省事,直接就地處理垃圾,加劇了農村“臟、亂、差”的情況。另外調查顯示長沙市農村居民有80%的受訪者認為畜禽廢棄物可以直接排到水里。這些都是由于農村的落后生活方式以及村民們環保意識低下所造成的。
4.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監督管理體系薄弱。長沙市農村環保機構匱乏且力量薄弱,大多數環境管理機構基本上只設到縣級,很少有設立在鄉鎮的環保監管部門,即使設置了鄉鎮環保站,其人員、環保監測設備和經費也相當不足,而且還因法律法規缺失而導致其監管職責不明[3]。據調查,只有瀏陽市在鄉鎮設立了環保站,環保站的人員配備一般為1~2人,環保人員為非專業人員,環保知識缺乏。而且環保站成立時間還不到一年,各種制度都還尚未完善和健全,監管對象和范圍也主要僅僅限于鎮政府所在地街道環境衛生及工業污染,很少或幾乎沒有處理、調解過因農村生活垃圾、農藥、化肥等污染引起的糾紛事件,更談不上指導農村進行環境污染防治。各級環保部門缺乏一個綜合的統一的發展規劃。沒有明確部門實施責任和部門間的配合,影響了新農村生態文明的推廣。
三、長沙市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措施提議
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4]。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包括了在生態文明理念下建設新農村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兩個方面。生態文明理念下建設新農村要求在新農村建設中統一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人與自然的關系,將生態環境的容量和資源的接續能力作為經濟建設的重要依據,做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相互推動、相互協調。建設農村生態文明,就是使生態文明的觀念深入人心,在農村建立起“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現代農業生產和生活方式,建設良好的農村人居生態環境。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提升農村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農業生產的高產、優質、高效和生態安全的總體目標[5]。針對長沙市目前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圍繞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本研究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長沙市新農村生態文明的建設,使長沙市新農村建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